◆ 自 勇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职业高级中学 671000
摘 要:随着国外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被大家所了解和熟悉。而如何把这一理论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运用建构理论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数学教学 实践 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不到激活,于是许多学生不爱上数学课,不爱听老师平淡枯燥的讲解,不爱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不愿(或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究其根源,主要是:
1.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教,学生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材上的解题方法,丧失了学习过程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还不能主动建构起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体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就“如何树立建构主义观”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入实践”,笔者谈谈自己学习和领悟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建构主义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三点启示
1.把建构主义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学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自己的机会,他们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学段目标是学生在这一学段中最终应达到的目标,然而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应逐步递进、螺旋上升。从建构主义上看,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过程是在主体对客体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形成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因素,把握渗透的时机,让学生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在讲解等比数列时,可让学生大胆探索,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如函数思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从初中到高中教材中不断进行深化,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断提高,因而我们可以在初一就开始不断渗透函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例如:当x=3时,求代数式3x+2的值,还可以变为当x=4、5、6等其他实数时求代数式3x+2的值,让学生体会到,随着x的不断变化,代数式的值也随着变化;反过来,当代数式3x+2值为零时,求x的值,就变成了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当x为哪些值时,代数式3x+2的值大于(小于)零,就变成了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用函数思想把代数式、方程、不等式三者统一起来了。这样经多次反复渗透,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水平就不断提高了,到初三对用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直至高中对用集合的映射来定义函数等相关知识都不会感到陌生。当然,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并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时建构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可能只是空洞的、肤浅的大体框架,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建构起优化完美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3.建构解题模式
指导学生解题时,波利亚认为,在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要善于去总结一个模式(或称为模型),并井然有序地储备起来,以后才可以随时支取它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建构解题模式,指导学生解题。如在探讨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其中就蕴藏着一个重要的解题模式——逆序相加模式,在教学时可以加强它的运用。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模式来很好地解决这样一道题:
求证:lgl+lg2+……+lg(n-1)>n/2>lgn。
从数学教师这一角度讲,所谓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这一特殊的问题解决者对数学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以明确表征,激发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向其呈现的一组刺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一种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也已表明,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数学教学,能遵循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调动中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出发把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广大数学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模式。由此可见,构建适合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具有合理梯度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能力体系应视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真正体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参考文献
[1]朱维宗 唐敏《聚焦数学教育》。
[2]陶西平 主编 陈爱苾 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3]刘兼 黄翔 主编 孔企平 张维忠 黄荣金 编著《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4]吴效锋 主编 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新课程怎么样教Ⅱ》。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论文作者:自 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代数式论文; 思想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