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极大发展,各方也加强了对建筑业的研究。我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通过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了新的特点。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建筑构造;构造细部;当代文化特征
1 当代我国建筑文化特征
在我国建筑文化的理念中,历来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的是人鱼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当代建筑以群体建筑为主,重视虚实结合,以内收凹曲线、依附大地以及横向铺开的特征,表达出同自然之间的和谐。目前,我国建筑文化中,“虚伪”是极为典型的一个特征。在现代建筑中,“小围脖与瓜皮帽”属于功能方面的虚伪,精神上的虚伪则是对称轴线的神圣化。对于仿古一条街而言,则为历史虚伪。欧陆风情为金钱虚伪。目前,还有不少人喜欢所谓的“高科技”通过混凝土仿钢结构,则属于技术方面的虚伪。
2 建筑创作中的技术审美
2.1材料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领域,某位建筑设计师曾表示:“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确保优先考虑以物质概念来选择材料。设计理念的发展依靠计划、空间、平面和材料之间的连续交叉,设计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它允许材料的选定可以改变或成为整个设计要考虑的问题。”材料选择秉持简约原则。但就整体而言,材料种类多元,除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这些现代建筑材料,还大量使用木材、石材及砖这些传统建筑材料。他往往能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表现力,使每一种材料在其色彩、质地、纹理等各方面透过建筑本体进行独特的情绪表达,不仅是材料自身特性的单独表达,更是不同材料之间拼接、结合、碰撞的整体氛围诠释,丰富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材料处理上,力求保持材料固有的自然肌理与色彩,使之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属性。让材料诉说其自身的感情,从而使建造回归到“建构”的本来意义上,出于自然、归于自然。
2.2构造细部
建筑构造细部要求重视研究材料、构造等各种建筑要素之间相互组合的原理与方法,并把它作为建筑设计逻辑思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中,材料与构造的组合常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出纯粹、简约的美感。与高技派对于前沿技术夺人眼目的表现方式不同,部分设计师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一种极其雅致的、诗意化的方式运用于建筑之中,使其建筑更具清晰、优雅的现代感,以此表达向新时代迈进的意愿。
2.2.1细部的高工艺
在当前的一些建筑中,建筑形式简单大方,高品质的空间体验源自其精致的细部处理,那些“缺失”的装饰、“被削减”的细节,使得构造细部揭示了建筑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而存在的意义。设计师将建筑视为工艺,从功能和技术出发,将构造处理转化为艺术表现。无赘余的装饰,不强调另类的形式,以精细的细部处理展现高工艺的技术美学(即在材料本身的加工工艺上追求美学),通过独特的工艺手法,赋予普通材质一种高品质。从表皮呈现到构造节点,每一个细小的局部,无不体现设计师们的构思深入。为使空间纯净,他简化建筑的结构体系、精简建筑的结构构件,这是一种符合建构美学的处理手法。如良渚文化博物馆,其建筑主体为框架结构,墙体与柱子的节点,削减了赘余的装饰线脚,将梁隐入到墙体之中,围合庭院的片墙采用双墙包梁、柱的形式,表面贴石材,简化其结构的同时使建筑形体纯净完整;美洲杯大楼为营造纯净开敞通透的建筑空间,结构上采用大悬臂楼板加四个筒体结构以取代框架结构中阻挡人视线的内部柱列,使建筑内外体块完整统一。
2.2.2注重地方传统建造工艺
部分建筑作品中表达了对地方传统建造工艺的关注,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新工艺相结合,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空间体验。如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设计,建筑物由裸露的混凝土和玻璃构成,屋顶是镀铅涂层的钢板,采用当地传统的坡顶,外墙是当地传统的绿橡木板,墙体上的混凝土及橡木外墙板均被饰以相互垂直的铆钉,与底层落地窗一起,形成整齐一律的形式,令人想起英国乡村的木谷仓,从视觉特征和心理感受两方面使建筑和人获得共鸣。这种形式有助于建筑与周边陈旧的历史城镇相适应。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组合,建筑被赋予了另外一种表示方法[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石头、木材和水泥的准确运用,将结构构件与自然材质层层铺设,创造出局促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宁静的时刻。
3 建筑构造与文化特征的融合
文化概念不能只是建筑的命名,应体现在有形的建筑实体或空间中,实现其“植入”。本文以某项目为例,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3.1建筑风格的选择
一般而言,文化植入式建筑设计宜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以便于与各种文化概念相结合。有时为了强调中国文化,也可适当的采用中式仿古或现代新中式风格,但应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2建筑平面布置
布置建筑平面,应将地段状况、功能流线等作为前提条件。对于文化植入式建筑,可酌情考虑运用一些传统的风水玄学理念,并注意与核心文化概念的结合。本项目用地呈扁长形,故平面上将各项功能横向排列。其中后勤服务功能置于东西两侧,后厨置于西侧临近道路,便于单独对外联系,并隔离道路噪声;办公管理用房则置于东侧,作为与相邻用地的隔断。地段中间的用地受外界影响较小,安排接待客户的三项功能。地段北侧设置后勤服务兼疏散通道。
3.3建筑体量与空间关系
建筑与空间是文化概念最主要的呈现载体(载体还包括园林绿化景观、室内装修装饰等,但本文仅限讨论建筑设计,故不涉及此二项内容)。在本项目中,三个具备不同功能的院子分别采取了三种呈现手法,形成各有特点的建筑与室外空间形态。
3.3.1符号化表达的手法
项目进门的第一个院子是“天”字院,是举办露天活动的场所,不设建筑物。但若仅在院内简单设置一片空地,则无从体现文化概念[2]。为此,我们采用了“象天法地”的符号化表达的手法。符号化,是指在实体或空间中采用某些具有文化寓意的元素,使建筑物或构筑物组件成为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符号的建构筑物,可采用具象符号,适当表达得浅显一些,以既符合使用需求又能展现文化概念者为佳。
3.3.2象征性造型的手法
项目的第二个院子是“地”字院,是餐饮活动的场所,设一座餐厅,内含大小共三个包间及相应的配餐间。建筑物居于“地”字院的中间,北侧紧靠后勤服务通道,东西南三侧留出景观院落空间,以院落围绕建筑,其中南侧留出较大的空间,取“负阴而抱阳”之意。为了突出“地”字院“大地生养万物”的内涵,院落中间的建筑采用了象征性造型的手法。象征性造型是指建筑物体量的塑造中,赋予其象征某种文化主题的形态[3]。例如,尖顶高耸的建筑形态通常象征向上生长,低矮舒展的建筑形态则象征拥抱大地。
3.3.3传统式空间组合手法
项目的第三个院子是“人”字院,是住宿及商务会谈的场所,要求设置少量包间客房。院落的主题是“饮食起居,以人为本”,同时又要求格调高雅,其形态应能够展现出生活与文化的结合。因此,我们试图从传统的空间组合中寻求可供借鉴的手法。
结束语
总之,建筑与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建筑特征更加突出。在建筑材料选择与运用时,选材多元化,从传统材料到现代材料。优先考虑以物质概念来选择材料,不仅考虑建筑外形,更注重考虑材料所具有的本体意义。同时,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让材料本身诉说其自我存在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吴烈. 浅谈细部设计原理及细部手法的多样性[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43(01):127-130.
[2]张浩龙,金万富,周春山.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J]. 热带地理,2017,37(03):304-317.
[3]郭宗明. 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研究[J]. 四川水泥,2014(07):192-193.
论文作者:裴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建筑论文; 材料论文; 文化论文; 细部论文; 空间论文; 手法论文; 传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