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国股份制的有益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股份制论文,有益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虽不是实行股份制最早的国家,但是后来居上,在运用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许多独到的经验,这是美国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赶上和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原因之一,很有研究的价值。
现在在美国,股份制是企业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虽然按企业的户数算,业主制占73.7%,合伙制占7.7%,股份制占18.5%, 业主制占绝对优势,但按全国的销售收入算,股份制的收入要占90%, 业主制占6%,合伙制占4%。由此可见,股份制的经济实力在美国已占绝对优势。
股份制在美国的大发展是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的事情,在那以前虽有一些股份制企业,但不在生产企业,而在银行和公用事业之中。
股份制所以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风靡全美国,是因为它适于组织社会大生产,并有以下的优点:(一)集资方便。大资本,小资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投资,因而能做到集腋成裘。(二)风险较小。经营企业的人是专门家,持股人不怕自己不懂行,而且还由州政府用法律对应承担的风险加以界定。(三)进出自由。股票通常可以买进卖出,每个股东可以自愿地加入或脱离一个公司。(四)持续存在。不因股东的死亡或退休而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股份公司最著名的定义是19世纪美国高等法院院长马歇尔在达摩斯学院一案的判决书中作出的。他说:“一个股份公司是一个人为的实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照法律的意旨而存在……只具有创立时营业执照所赋予它的那些特性……特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永久性。”此外,对社会发展来说,股份制形式有利于资产重组和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在股份制下要比其他形式方便得多。
实行股份制的美国公司不仅具有以上的优点,还有以下一些独到之处:
(一)抓住了培育经理阶层这个关键
从业主制、合伙制过渡到股份制,同时从家族统治过渡到两权分离,形成企业家和经理阶层,这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两个转变在美国比英国、德国都做得快,做得好,这是美国在19世纪末能迅速赶超英、德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企业在实行股份制以后致力于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建立各种职能机构,任用专门人才。领薪金的中层经理们通过按职能划分的各个部,监督下层经理的工作。最高管理层由副总裁、总裁、以及董事会主席组成。依法组成的董事会所属行政委员会以及首席行政官监督下面各部门的工作,规定企业的总政策。创始人和他们的家族通常继续控股,因此他们也继续留在董事会,并且常常在最高的管理层里发挥作用。然而,大量下层和中层经理人员是经过专门培训后从学校里征聘来的,他们与家族没有关系。这类管理班子通常要超过百人,有些大公司甚至多到300—400人。这样就保证了管理人员的高质量。
同美国相比较,英国在培育经理阶层方面却落在了后头。在英国由国家立法确认股份制是较早的。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说:从1844年立法,1856年已经建立了“有效的一般有限责任制”。到1888年登记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有11000多家。但是在1866—1887 年全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是家庭企业。直到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大多数制造有包装、有品牌产品的大公司仍然是由一个或两个家族经营的。当一个直系家族没有后代时,通常是由旁系继承。直到30年代,在经过调查的食品和化工公司中,80%有家族成员参加董事会,并且在高级和中级管理层中占据重要岗位。这种近亲繁殖,妨碍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
(二)运用股份制推进资产重组,实行生产的合理化
美国和英国都搞兼并,但走的路子也完全不同。在英国,家族要维护自己的特权,因此企业合并后仍然保留家族的联合与自治。直到30年代,英国的兼并很少带来规模经济或其他行政协调和控制的好处。而在美国兼并却带来了行政权力的集中和产业的合理化。
在美国一个成功的兼并,第一步是法律上的合并,授予总部以控制成员公司活动的一切法律权力。第二步就是实施合理化,撤除重复的加工设施,而少数全新的设施则被建立起来,并把这些设施放在一个单一的生产或经营部的控制之下。第三步,实行一种垂直一体化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建立分号和营销网络发展下游销售,另一方面向上游发展,建立自己的采购部,控制原料和半成品的来源。
在美国尽管兼并的最初目的是控制竞争,但在多数场合也变成了通过合理化和集权来提高工业生产率的工具。在英国兼并的目的只是为了约束竞争,成员公司的内部组织很少变化,他们的自主权没有受到挑战,所以合理化也很少进行。利弗兄弟公司在英国的收购方式就是一个例子。在1910年到1921年间,威廉·利弗为领导他所兼并的公司,以一种零敲碎打的方式实行一种简单的集中管理。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任命自己企业的一名董事去监督每一个他所说的兼并过来的“联合公司”。结果,收购很少带来合理化。实际上在利弗兄弟公司同其他大型子公司之间,不加限制的竞争仍在继续。从1929年利弗公司和荷兰人造黄油制造公司合并,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建立尤尼利弗为止,中央集权并没有实现。集权化与合理化的失败可以说明利弗在英国肥皂市场所占份额从1920年到1935年之间由67%下降到51.5%的原因,也说明美国巨人宝洁公司和帕尔默利夫皮特公司经过努力能够打进英国市场的道理。
美国对经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培训也远远走在英国的前头。早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就认识到这种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技术先进的机械、电气、和化学公司中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并着手推动各州建立新的技术学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迅速在哈佛、加利福尼亚、芝加哥、达莫斯、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设立培养专门人才的课程,还创建了商学院。在那里它们给雇员以金融、生产、销售乃至决策的职业培训。从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大大提高了经理阶层的素质。英国建立商学院是在二次大战以后,并且完全以美国的商学院为样板。
(三)对一级和二级市场严格管理,维护金融秩序
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是股份制全部架构中最重要的中介环节。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通过这两类中介机构形成的。
实行股份制就要募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上市(public offering);另一种是直接销售(private placement)。 大企业筹集大量资本一定要公开上市,否则搞不到足够的钱,比如通用汽车公司本世纪初为建立生产线筹集资金,就只能公开上市,现在它有6亿3千万股股票在市场上流通。1997年市值446亿美元。
公司上市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程序。投资银行在这里起关键作用。
投资银行是投资者和募股者之间的纽带。它的任务是:(1 )帮助发证券的公司决定股票种类、数量和上市的时机;(2 )准备注册说明,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报;(3)充当担保人, 并有责任组织一个辛迪加或称担保集团负责销售证券;(4)为股票定价, 并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公开上市。
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它的功能是给投资者一个融通资金的场所,增加了股票的流通性能。纽约的金融证券市场成立于1792年5月, 地点就在现在的华尔街。1830年在巴尔的摩和俄亥俄之间兴建第一条铁路,使铁路股票行情大涨, 给纽约股市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现在美国有6500万股民,有一半美国家庭拥有股票,但最大的投资者则是养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险公司、慈善团体,被称为机构投资者,它们拥有40%以上的股票。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大波动。1929年的大危机就是从股票市场的崩溃开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市场价值从896亿美元狂跌到156亿美元,股票持有者的财富一下子损失了4/5还要多。以后国会所进行的调查发现了银行与投机者联手操纵市场,把存款人的钱借出去搞投机,向官员行贿等种种弊端。国会决定通过立法对证券交易所加强管理,建立了一套自我约束机制,监督向公众出售证券的经纪人的活动,成立了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执行新的联邦证券法,严格划清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界限,投资银行不许搞存贷业务,商业银行除信托业务外不许炒作股票,禁止商业银行向经纪人或中间商放款。同时更加严格地要求上市公司彻底公布财务状况并给局外人以更大的监督权。自此以后股票和债券交易活动增长惊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量从1976年到1991年每年增长15%,1987年短暂的股市暴跌中一天的股票交易量就达6亿多股。 现在美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有三家,它们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行情系统(NASDAQ)。后者是近20年中崛起的新秀,成了美国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额达6700亿美元,比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5200 亿美元少,但比美国证券交易所的410亿美元多十几倍。
(四)致力于寻求克服短期行为的途径
美国实行股份制虽然有许多好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他们还在不断寻求完善股份制的途径。
美国股份制现在的问题之一是公司和股东的短期行为问题。短期行为是从股东们只关心红利和市场价值而来的,它迫使公司经理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得近利上,而较少考虑公司的长远的战略利益,因而往往使它们在同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克服短期行为,一种“关系投资”的新模式正在股东与经理之间形成。这种模式就是要投资者在一家公司成为拥有长期利益的投资者,而不是赚了钱就走的短期谋利者,由此形成一种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鼓励投资者、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定期会谈,由股东中的积极分子监督企业的表现。这种模式受到国会竞争力政策委员会以及20世纪基金会的支持,一些知名学者如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也表示赞成。
这种做法多数从一些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开始,由它们大量买进一些公司的股票,使他们成为关心公司的积极分子,或者在董事会中取得席位,然后,同经理人员建立定期对话关系,向经理人员提出有关企业管理或经营战略范围的大问题,对经理人员的决策施加影响。据说这种做法已经取得实质性效果。有些大公司如西尔斯·卢巴克、西屋电气和伊斯特曼·柯达等公司的改组就是靠这类投资者提意见而促成的。
提倡这种模式的人认为它解决了美国的股份制公司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上面谈到的投资者的短期行为问题。形成一个开明的投资者群体和有耐心的投资者,这样就使经理们也可以从长远考虑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它可以克服美国公司的另一个缺点,即首席行政官狂妄骄横,独断专行,而董事会则太没有主见,不起监督作用。而股东中的积极分子则会通过他们所进行的监控,给公司经理人员带来一种极其需要的责任感。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发展,政府正在采取步骤,修改原来在公司法中所规定的对股票代理人过问公司事务时过多的限制。
(五)机构投资者发动对董事会的改组和改革
如何对行政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也是美国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难题。股东人数众多,居住分散,不可能对每年股东代表大会上选出的董事进行真正的控制。而许多董事会也只是橡皮图章,对行政负责人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因此大公司的头头讲排场、摆阔气、滥用公款的事情常有发生。例如据《商业周刊》揭露,亨氏公司的总裁奥赖利就是这样的典型。今年8 月他从美国跑到爱尔兰都柏林市郊的跑马厅举行了一场有500人参加的盛宴,持续达三天之久, 客人是从世界各地乘飞机来的,包括华尔街的分析家、精心选择的政客、企业大亨、密友。钱自然是由公司开支,而这样挥金如土的大聚会已经举办了15届。同时在董事会的庇护下,尽管企业的业绩不佳,仍然付给奥赖利高额年薪,6 年累计18290万美元,使之成为世界少数几个年薪最高的经理。
持股人对这种现象已忍无可忍。向奥赖利发难的首先是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一个是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高校退休股权基金TLAA—CREF),另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TLAA—CREF 是一家有1010亿美元资金的养老基金,它代表美国教师拥有270 万亨氏股份,价值 1.13 亿美元。 它正在幕后策划一场对奥赖利统治的挑战。Calpers则打算在明年年初推动亨氏公司董事会的改组。 理由是董事会过于庞大,由老人统治,没有及时更换新鲜血液。因而没有发挥对经理人员应的有的监督作用。
亨氏公司的问题在美国公司中有普遍性。投资者现在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投资者能迫使亨氏公司的董事会执行更严厉的规章,许多其他公司的董事会也会加以效法,这是美国公司正在进行的一场改革。在纽约律师伊拉·米尔斯坦的带动下,正在制订一个一揽子指导方针,规范董事会的行为。今年初,TLAA—CREF开始审查它所投资的各公司的25个管理问题,从董事的年龄到投资者与经理人员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凡是达不到标准的董事会必须改组并提高董事的质量。Calpers也在6月份加入了战斗,提出了严格要求的董事会指导方针。在今后几个月中它将把矛头指向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公司。
在指导方针中所提出的要求是很广泛的。由于其目标是保证董事会站在股东一方,所以最重要的方针是董事的独立性。管理专家认为董事会中的内部董事(即由经理人员兼任的董事)不得超过2—3人。关键的职位,如审计、人事任免、工薪委员会必须完全由外部董事充任。所有董事的报酬必须来自于股权,额外报酬如养老金不应由公司开支,以免影响董事的独立性。任何董事都不得从公司收取咨询、法律等费用。此外,必须禁止连环董事。
其他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制订了大宪章,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作用。比如董事长不兼总裁,在董事会中增加外部董事,董事会与经理人员定期会晤,听取汇报,加强会计和审计监督等等。
总之,股份制在美国的企业中已经扎根,并且枝繁叶茂,但是它还在不断改进,注重清除病虫害,使之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