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管制室风险评估论文_都淑峰

浅谈区域管制室风险评估论文_都淑峰

民航新疆空管局管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6

摘要

本文研究区域管制室培训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对风险源进行综合合理的分析,找出了培训系统中最主要的风险源,最后在此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达到了风险控制的目的。本文也是对安全管理体系尤其是其中的风险管理的一次有益实践。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管制员

引言

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以下。随着我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如果我国民航的安全水平还保持在目前水平,那么由飞行量增加所造成的事故数将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此必须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民航安全管理已经从对事故的预防发展到对事故隐患的预防和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经验模式逐步转向主动预防的模式。因此只有对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充分研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才能保证我国航空安全。

一 风险源识别

本文收集到了许多区域管制室现阶段人的因素典型的风险源。如下:见习管制员增多,教员独自上岗时间减少,不能有效地保持和提高工作技能水平;通报协调和计划编辑席大多由见习人员负责,该席位工作容易出现失误而无人监控;对航空器进行雷达识别不规范;带班主任在监控席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当航空器之间的雷达航迹出现重合的情况时,应采用雷达引导的方式进行分离,以保证雷达航迹不重合。工作间休息人员过多,影响席位上管制员的工作;席位聊天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存在潜在冲突的相对穿越,不用矢量线将两架飞机连接在一起;

没有严格按照交接班程序进行班组之间及班组内部交接班;对雷达告警,不进行确认;对于需要进行航路修改的偏航情况,没有进行航路修改;对需要进行偏置的航空器没有进行偏置.

二 风险源分析

见习管制员带来的风险问题逐渐突出,现阶段的管制岗位培训系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已经演变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源。因此,以管制岗位培训系统面临的问题、存在的缺陷为例,定性分析当前岗位培训中存在的风险。

随着飞行流量迅速增加,许多地区空管系统各项工程如区域管制中心、终端管制区、新跑道新塔台的建设对管制人员数量产生了迫切的需求。这一刚性需求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见习管制员数量剧增。飞行流量的增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管制难度增大,进而导致岗位培训周期变长。另一方面,岗位时间有限,除去用于放单管制员维持或提高技能的部分,能实施带培的时间分配到与日俱增的人数上,不断减少是必然结果,这也是导致见习周期变长的原因之一。这样的状况造成某两年、某三年甚至某四年的见习管制员累积到一起见习。新进管制员人数逐年增加、见习周期变长造成学员总量增加,学员在日常运行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众所周知,学员在运行中可能犯的错误,不论是数量还是危险程度明显高于能够独立工作的管制员(以下简称放单管制员)。其存在的风险就显而易见:其一,根据墨菲定律,凡是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换言之,对于学员犯的错误,教员必然有忽视的时候,随着学员犯错的基数变大,教员忽视的可能性随之增大,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必然提高;其二,学员所犯的错误中,有一部分是难以防范或不可能及时补救的,其中有些是可能导致严重、危险甚至是灾难性后果的。在学员数量较少的时候,此类风险因较小的几率而不突出,但随着岗位带培在日常运行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幅增加,其风险等级上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风险评估

因此,本文总结了岗位培训中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系统不足。岗位培训中存在的见习管制员占用席位时间长、见习周期长和带培模式等问题,发生频率较高,但由此可直接引发的后果不严重,因此其风险等级不高。这类风险是隐蔽的,在单独作用时不会立即影响到安全运行,但在人员大规模建设的阶段也是不可忽略的。按照系统分层次的理论,这些风险虽然只在某一层面或者几个层面发生效用,但一旦其贯穿所有层面或者同其他层面的风险发生联系,那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水平。

第二类,学员操作错误。学员不能判断冲突、遗忘冲突、不能解决冲突、违章操作等,发生频率较高,但由于有教员这一层防护,其风险等级属于整改后可接受的。学员突然制造冲突以及处于见习后期的学员犯错误,由于其突发性和难预见性,极易刺穿教员的保护,造成危险的后果。因此可以说,在岗位培训系统中,学员由门外到入门,从粗糙到精细、从起伏到平稳、从危险到安全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失误、违章和失能。

第三类,教员未有效发挥防护作用。由于教员的不足或失误产生未能有效监控、未能及时上手、未能准确考核等所引发的风险。

四 风险控制

虽然评估的结果表明,学员的操作错误是最主要的风险源,但其他两个方面同样不能忽视,鉴于此,本文将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求打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第一类风险,即系统不足中,由于学员见习周期和占用席位时间长导致的带培任务重、压力大的风险,可以通过管理防护机制实施控制。通过减少用于带培的席位时间总量,减少同时带培的人员数量,对学员分阶段、分席位、分地点进行分流。根据风险缓解的理念,要降低风险需要考虑到效能和成本,也就是说需要权衡比较。例如,人员极度紧缺已经给安全运行带来较高风险,那么培训节奏需要加快,但岗位培训风险增加,此时运行风险的降低相当于效能,培训风险的增加相当于成本,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取得平衡点,达到“利益”最大化。相反,在运行人手充足、学员培训只是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时,就需放慢培训节奏,尽量降低培训风险。

第二类风险是岗位培训风险中最主要的部分。简单地说,此类风险来源于学员生疏的操作、片面的认识、经验的匮乏、不稳定的状态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主要原因是学员对风险源的辨识能力差、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不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给学员建立风险管理的意识,让学员自觉地进行风险的管控。比如,告知学员见习的目标是在各种情况下、包括简单的、正常水平的、异常复杂的工作条件下对已知或隐藏的风险源提前判断、及时做出反应、并能采取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不是简单地能在岗位上应付工作,对突发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学员应在席位练习前准确掌握风险源的辨识和解决方法,尽早在可能出错的地方有所防备,而不是在岗位实践中摸索。基层培训机构应对本单位运行中可能犯错误的地方(风险源)进行说明,制定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成熟方法,及时更新、定期考核,让学员牢固掌握并逐渐建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学员作为岗位培训风险的第一层防护,其自身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将为整个培训体系的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类风险是由于教员对学员产生的风险管理不足而产生的。目前教员的主要防护机制是对学员进行不间断地监控,在学员不能胜任时及时上手完成后续工作。作为主要防护层,教员的监控不应是平均的、也不是简单的“监督”,而应该是有重点的、层次分明的、因人而异的、有计划的、对紧急情况准备充分的。教员的监控能力取决于对风险源的更清晰的辨识、更敏感的预判和对学员的能力的准确评估。鉴于学员的思维习惯、能力倾向差异,因此教员可以针对每一位学员制定详细的错误记录,对学员犯错误频率高的地方进行重点监控、提前做足准备工作,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恶化。

论文作者:都淑峰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  ;  ;  ;  ;  ;  ;  ;  

浅谈区域管制室风险评估论文_都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