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后国家的“双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论落后国家的“双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试论落后国家的“双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落后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1-0091-05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这不仅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我国在新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而且还因为它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创新。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正式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列宁关于社会发展的个别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可以而且势必会表现出特殊性的思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解决的就是这一跨越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第一种跨越。

但是,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表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跨越到社会主义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都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邓小平在引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了中国以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以及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邓小平论述的重点,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究竟应当如何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从经济体制的角度,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作过原则的论述。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能不能跨越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具体途径去实现跨越的问题,他未来得及作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论断,不仅明确肯定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跨越,而且,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怎样实现跨越的大思路。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论可以称之为第二种跨越。

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有一个过程。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它已经包含着跨越的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1999年8月,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再次强调:“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提出要抓住机遇,正确驾御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又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直到这时,提的都还是技术或者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才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是,社会生产力不能跨越。这是一种糊涂观点。倘若社会生产力不能跨越,社会制度的跨越又有何意义?而且,新的社会制度又怎么能够巩固?其实,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生产力的跨越也是可能的。否则,何来“发展不平衡”、“后来居上”、“后发优势”?世界上不乏这样的先例。有一些国家就是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

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认识到在实现了第一个跨跃后,还应当努力去实现第二个跨跃,导致了长期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谈论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在实践上则主要把精力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成了贫穷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面对各种考验不仅坚持住了,而且,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多年来,我们一方面调整生产关系(即改革),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大力发展科技,找准科技与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翻了两番,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这里蕴涵着极为深刻的道理。中国社会主义站住了,靠“两个跨越”;其未来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两个跨越”,尤其是要靠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认识其必要性、紧迫性,还要研究其可能性及具体实现的途径。不能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成或搞成与1958年中国的那场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大跃进”相类似的东西。

今天,我们提出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有根据的。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及政策;有相当数量的人才,包括创新人才。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制度是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

第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发展科学技术不但是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有了日益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从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看,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宗旨的,科学技术成了服务于人民的工具。这样一种发展科技的目的,既符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从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来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按国家的最高利益,按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从战略高度来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协调其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关系,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从而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的进步。

当然,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抓住机遇,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既要努力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成果,又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特别是要在一些关键产业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方面,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当年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1960年,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联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年赶超美国的发展计划,规定了到1980年苏联钢、水泥、煤炭、石油、化肥等产量的指标。苏联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1980年,苏联在这些产品的产量上基本与美国持平。然而,历史同苏联开了个大玩笑。美国和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想在这些方面与苏联比高低,他们不再追求产量指标,甚至利用劳动分工缩减了许多产品如煤炭、石油、金属、水泥的产量,而到国外去购买这些产品。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发展电子和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尤其在机器制造业等许多技术领域取得了优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使他们的经济跳跃到更高的水平上去了,使苏联的一切努力变得事倍功半。今天,高科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5%,而建筑业、汽车业的贡献率仅为14%和4%。1999年美国网络经济的收入高达500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是使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美国自1991年以来连续110多个月的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苏联决策的失误,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与美国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这也成了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事实给人们带来的是怎样的震撼啊!

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例子。例如,苏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整体科技力量不占优势,但在关键领域里有突破。苏兰在1999年前近4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速度都很快,是欧美国家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该国的移动电话人均占有率、因特网上网率均居世界首位,科技论文产出率甚至超过英国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25%,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人均GDP均位于世界前列。是什么原因使芬兰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它的成功经验,根本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增加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了从以资源为基础向以知识为基础的逐步转型。

印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拉·甘地“用计算机将印度带入现代化”的口号下,坚持不懈地发展信息产业十多年,今天终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印度的软件占世界软件市场产品的16%左右,在美国软件市场占60%。香港《亚洲新闻》周刊2000年8月一期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前进中的巨人”,副题为“从高科技到创造性艺术,印度正在迅速成为全球参与者”。印度的生动事例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个人、一个国家所做的决策难免有失误,但应当避免犯历史性的战略错误。用我国一位信息技术专家的话说,“错过一段时间可以原谅,但最可怕的是错过一个时代”。[1]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知识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站在这样的高度作出决策。江泽民最近指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能否实现这一跨越战略,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实力,关系我国现代化前途,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这样的认识决非耸人听闻。

预测21世纪社会主义的命运,必须把社会制度的跨越与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联系起来。这个问题不涉及,讨论社会主义的命运就不能说真正切题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所显露的世界眼光、时代精神和战略远见,是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的。

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一书中,在谈到苏联等国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巨大实验之所以失败时说,“中心原因在于它对知识的看法过时了”[5],不能不说这是托夫勒有见地的看法。但他由此预言社会主义与未来不可避免地要相撞,甚至断言“正如封建的‘社会关系’曾妨碍工业发展一样,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在计算机、通讯以及首先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的新的财富创新制度”[3],则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认为,把苏联在科技决策方面的失误加以泛化,是十分荒谬的。高科技包括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就是对托夫勒论调的最好驳斥。近些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令人惊叹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00年6月底,中国的“网民”数达到1690万人,数字数据网通达全国90%以上的县、市。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经济发达的县城市。中国固定通讯网和移动通讯网的规模双双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努力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托夫勒氏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在计算机、通讯以及首先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的新的财富创造制度”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过去的问题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往往在离开生产力单从生产关系角度着眼的,因此,特别容易忽视社会主义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加上体制原因,以及长期闭塞造成对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趋势缺乏敏感性,导致了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入手,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如“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计算机应当从娃娃抓起”,教育要“三个面向”,等等,从而扭转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利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面对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科技,重视国民经济的知识含量。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再一次明确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并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们加大了科技投入,并改革投入方式:积极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由于认识明确,措施得力,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是巨大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发展的气势不凡,已经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新布局,搭起了国家在21世纪走向经济大国的骨架。高新技术产业区形成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有所突破。这些说明,信息化、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给社会主义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只是认识明确,措施得力,注重创新,加上有一个好的体制,我们完全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有力促进科技的发展。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优患意识”[4]。据此,《建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看作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强大的技术支持”。我们相信,只要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有能力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实现向知识经济的转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有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双跨越”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成功的必由之路。

收稿日期:2000-12-02

标签:;  ;  ;  ;  ;  ;  ;  

论落后国家的“双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