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与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环境美与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环境美与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与文明是相通的,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而美,则是体现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对象化于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从本质上说,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美与文明是不可分离的,而环境美与精神文明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环境美的涵义与特征

环境美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条件的美。广义的环境美是指既包括自然条件又包括社会条件在内的各种空间条件的美;狭义的环境美主要是指周围自然条件(当然是人化的自然条件)的美。环境美是美的重要领域。环境美的形成,一方面出自“天工”,一方面出自“人为”;一方面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一方面以精神文明为灵魂。一个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合成起来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是难以用语言完全概括的。

环境美的突出特征,一是整体和谐性。环境美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乃是由其内部各个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协调配合,多样统一,在组合关系上服从统一的要求,为达到总体效果服务。其中,如若有一处乃至一物不协调,都有可能破坏环境的整体美。大环境有大的整体协调美,如一个景区、一个城市;小环境有小的整体协调美,如一个庭院,一个居室。杭州西湖周围高层建筑的出现就有损于景区的整体美。桂林破旧脏乱的市容也使漓江及两岸秀丽的山水景色大打折扣。诚如国内外游客普遍反映的:桂林“风景优美,城市破烂”。该市破烂房屋占现有住宅的39.4%,且多分布在风景区及主要干道两旁,严重防碍游览观赏。二是主体参与性。环境美要求公众——观赏者积极参与,溶主体与客体之中。如果说对其他审美对象的欣赏是将对象置于观赏者面前,那么,对于环境美的欣赏则要求欣赏者置身于审美对象中。例如,对山水画的审美可以将画卷展开于面前随意观赏,而对作为环境山水景观的审美则必须登高山,临沧海,身临其境,置身于山水景色之中。

二、环境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通过社会实践改变和创造着环境,同样,人改变和创造的环境也在改变和创造着人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17页)可见,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环境对于人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人反过来同样地可以在改造环境中起着能动而积极的巨大作用。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看,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环境能规定人的实际生活,包括人的行为,也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影响人的心灵,影响人的审美理想等等。

(二)环境美是精神文明的标志

环境美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特别是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它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对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提高人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效率均有重要作用。

首先,环境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对古希腊良好环境的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希腊地处风光优美的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在这样的气候中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246页)当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但就环境美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来说,无疑是颇有价值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美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它既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其次,环境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砥励人的品行,在培养人的美好和谐的气质、个性和心灵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曾多次谈到他的家乡四川乐山的优美的环境给予他的陶冶作用。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清楚地表明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对孟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再次,人们生活在美的环境中,会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可以怡情养性,悦志悦神,增添生活情趣,获得精神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舒畅的心情和愉快的精神还可以促进人的生理机能的协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环境美还可以促进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和劳动效率。人们大都有这样的经验,生活于脏乱嘈杂的恶劣环境中,容易焦虑不安,心浮气燥,不能专心致志。而生活在幽雅、宁静、整洁、和谐的优美环境中,就能心绪安祥,沉静和悦,精神集中,行动有序,学习、工作和劳动效率就会提高。

(三)精神文明是环境美的保证

环境美同其他领域的美一样,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聪明、才智、力量、灵巧、创造力在对象物上的感性表现。它是人创造的,是人的“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一定高度素质的人创造的结果。因此,环境美既是精神文明的标志,同时又是精神文明的表现。环境美必须由精神文明作支撑,作保证。环境美的创造是如此,环境美欣赏是如此,环境美的保持也是如此。

凡近几年再次去过大连的人都说,大连的环境更美了。放眼街头,绿草如茵的大片草地,万紫千红的花卉海洋,人鸽共舞的街心广场,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彩色画卷。尤其是那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坪,既无遮无栏,又无警无罚,却无人越池雷一步。十年前大连的脏乱现象还比较严重,现在的环境为什么却如此优美?个中道理并不深奥,这就是他们以精神文明建设作支撑,作保证。他们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制定了两个文明相配套的总体规划,实施十年道德工程,普遍开展社会公德基本常识培训,提高了市民的自我约束力。市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和习惯在一次次熏陶、洗礼中不断升华,城市环境美则在精神文明升华的同时而水到渠成。新加坡、日内瓦环境美的创造和保持也是与其首先注重民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分不开的。到过日内瓦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青水秀,波光粼粼,鲜花遍地,绿草如茵。人们注意到,谁要无意中在街道上或公园里丢下一块食品包装塑膜或纸片,马上就会有人自觉地捡起来投进垃圾箱。有这样的文明意识和习惯,环境怎能不美?

相反,如果没有精神文明作支撑,作保证,就不可能有环境美,即使一时有了,也不能长久保持,甚至很快被破坏。人们还记得,天津水上公园“大地走红”的万把红伞的悲惨命运,石家庄、宁波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北京一只白天鹅被猎杀,济源市“愚公移山”城标被毁掉之类的事例屡见报端。这与大连的情景形成多么强烈的反差?可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才是创造和保持环境美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环境美才有保证。

三、当代环境美化的基本趋向和追求

环境美包括自然景物美、建筑美、园林美、雕塑美、绘画美、书法美、工艺美等等。但环境美并非这些构成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将上述要素有机统一起来。它着重协调环境与人之间、环境诸要素之间、各要素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寻求环境的整体审美效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环境美化的潮流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趋向和追求。

(一)环境美化的趋向

第一,园林化。环境美化,特别是城市环境美化,正在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园林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花园化;一种是森林化。

花园化,如城市的街心公园,校园、厂区、居民住宅区以及家庭院落等,已经不只是在种植树木花草上做文章了,而是要求形美与意美相结合,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审美境界。我们的先贤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深知“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的道理,因此将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以及雕刻艺术融为一体,彼此照应,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整体艺术空间。在国内,苏州、大连可称得上是花园城市。在当今世界上,新加坡是人们交口称赞的“花园化”的典范。“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二百三十多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三千七百人!但由于人工精心安排,有条不紊的管理,使这里没有拥挤的感觉。宽阔的街道,高耸的楼房,和那茂密树林中的绿色草地,叫人信服:这是一座花园城市。”(《世界港口游记》,海洋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森林化的特色是树木繁多,覆盖面大,绿化水平高;各种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城市建筑融合协调。华沙、维也纳、堪培拉都是森林化的城市。华沙人均绿地73.5平方米;堪培拉绿地面积占全市的58%;维也纳郊外有著名的“维也纳森林”,还计划把四周的森林连成一个环城森林带,使维也纳成为茫茫“绿海”中的一座“岛屿”。

第二,艺术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条件,它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审美功能越来越占有突出位置,环境的艺术化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如各类建筑物应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讲究艺术设计,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品。前些年人们对北京前三门的住宅建筑普遍提出批评,一律的“豆腐干”或“火柴盒”似的楼群,有人戏称设计师、建筑师在“下军棋”,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受,而楼群之间空间狭小,令人窒息。这种单纯为解决住房紧张而忽视对作为建筑艺术的审美需要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而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人口多、空地少的矛盾,但并没有影响建筑艺术美,例如在东京、新加坡,现代建筑学家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少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物。

在建筑物、街心花园、广场中心和周围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艺术品,如公共场所的雕塑,建筑物墙壁上的浮雕、壁画等,在居室内同样也要注意陈设上的艺术化。城市雕塑、壁雕、壁画可以美化城市,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有的雕塑作品可以作为城标,有的雕塑可以与建筑群体配合产生整体审美效应。而雕塑、壁画中,那些带有一定抽象性的作品具有更高品味,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渴望艺术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例如在柏林,人们在高楼的外墙上涂上具有强烈透视功能的“立体”几何图形,使人产生视错觉,误以为建筑物“凹入”,从而在拥挤的楼群中“挖”出一片“空间”,消除人们对楼群的拥挤感和压迫感。

(二)环境美化的基本追求

第一,个体与整体协调。环境美着眼于整体审美效果。它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立足于形成和完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它不是仅仅强调环境中某个构成要素、某个单位的个别效果,而是强调各种要素、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以达到某个特定空间环境的整体审美效果。环境美的创造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建筑、某一雕塑、某一书画作品本身的美,而尤其要着眼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环境形象中的审美效果,使之在相济互补、和谐对比之中,形成完整统一的环境美。拿建筑来说,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提出“有机建筑”的概念,强调建筑应当像植物一样成为大地的一个基本和谐的要素而从属于自然。每座建筑都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产物。他特别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主张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199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的宪章》也指出:城市设计不是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是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即建筑、城市街区、园林绿化的统一。(参见彭立勋:《城市环境艺术的创造》,载《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2期)

第二,主体与客体溶合。环境美要求——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对象的怀抱,主体溶于客体环境之中。“环境艺术”的创始人A ·卡普罗说:“环境艺术必须是能让人走进去的,这一点就与传统雕塑有所不同”。以R·史密森为代表的美国“大地艺术”所追求的就是“让人走进去”。环境雕刻艺术力图将雕塑、绘画、建筑及其他观赏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使观赏者有如置身于其中的审美意境,以便打破生活与艺术之间的传统隔离状态。可以说,环境意象是作为物质环境的客体与作为观赏者的主体共同创造的。

第三,时代感与民族性。环境美追求自然与人工、物境与人文的结合,环境美的创造要巧妙地处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物质形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它在营造人类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时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地域的生活状况和要求,熔铸着时代、民族、乡士文化特色、精神文明风貌和审美观念。因而,成功的环境美的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色彩。

标签:;  ;  ;  

环境美与精神文明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