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数量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7661万人,占比41.48%。在现阶段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甚至许多学生对农村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情绪,无法对我国新农村事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伦理关系的建设可以保证和谐农村的全面发展。通过将乡村伦理观念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对农村有着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浓厚的乡土情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乡村伦理的主要内涵
乡村伦理在社会学的范畴中主要指土地伦理和人情关系等传统观念,概括起来也就是指故乡,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乡村伦理的影响之下,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乡村伦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在讨论乡村的过程中,也会包含各种各样的情感差异,例如很多地区的人们非常注重落叶归根,这也就表明他们的故乡的眷恋[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逃离农村,甚至对农村产生厌恶之情,乡村伦理和人情关系也越来越淡薄。例如在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量是1340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67113万人。而在2015年中国人口总数量是1374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60346万人。2016年中国人口总数量是13827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58973万人。由此可见,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农村户口人逐年都在下降。积极加强对乡村伦理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确保人们正确认识乡村伦理的概念,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当前农村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环境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许多的农村地区,由于不少农村家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家长对学生存在明显的溺爱心理,严重扭曲了农村学生的心态,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很多的农村家长由于终年劳作或者外出打工,对孩子的陪伴时间比较短,内心对孩子存在一定的亏欠心理,这样就导致家长往往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如果长期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农村学生养成自私自利、骄横、懒惰的性格,还会导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明显的偏差[2]。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普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已经有着非常完整的广播、电视、网络、通信体系,这些现代化的通信方式使农村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但是大量的影视作品和舆论宣传等很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在了解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便捷条件之后,会在心里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农村地区由于娱乐活动比较少,许多的家长会存在赌博等不良恶习,长此以往也会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普遍素质偏低,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
(二)农村学校内部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没有将农村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德育教育与农村地区的实际不相符,给学生的内心造成明显的冲击,导致学生对农村地区的厌恶情绪更加明显。
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配套不完善,甚至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师,往往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担任,这样也就使得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灌输,而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也无法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开展德育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
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德育工作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偏差,导致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目标设定明显不合理,甚至超出了学生普遍接受的水平。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将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学生的听话程度相挂钩,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样也就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育受到严重制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乡村伦理的主要策略
(一)积极转变农村的外部环境
乡村伦理关系转变直接决定着农民的道德意识水平。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乡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乡村道德关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的农民在外出务工时也受到了城市关系的影响,这样也就导致传统的乡村伦理发生变化,各种传统生活方式、惧怕变革的保守思想土崩瓦解,导致我国的乡村伦理道德转变[3]。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乡村道德环境的建设。通过构建全面的乡村社会伦理关系,保证农村美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促进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有效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地方性道德知识以及地域伦理文化的资源创新。例如对广东等发达地区来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对乡村传统伦理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移风移俗、改进乡村风俗和礼仪,为地方伦理文化资源提供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通过这些一系列的乡村伦理改革,可以促进整个乡村伦理文化的全面继承,为乡村道德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乡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内部策略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实力,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正确引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计划,认真组织救援人员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理论探讨,明确德育教育的实际。只有将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通过恰当的方式才保证德育教育更加规范,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化引导,保证德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得到增强。
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沟通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运用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家乡产生全新的认识。例如被列为南粤百景之一的高州市曹江镇高凉岭,作为冼夫人练兵场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组织全体学生重走爱国之路,通过佩戴红领巾,挥舞国旗,高唱国歌,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到"巾帼英雄第一人""唯用一好心"的爱国爱家的精神内核,加深对故乡的认知与了解,促进学生的乡土情感得到全面提升。
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纸屑,以及不讲粗话脏话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影响,保证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德育教育开展的同时,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通过以高尚的情感和道德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重要作用[4]。
例如可以设计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身心健康,修养自己的品性。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强化。通过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让广大的农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命,更加了解农村地区的特点,让学生的乡村伦理道德素养得到全面强化。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乡村伦理的主要策略进行分析,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当前农村地区德育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的影响因素。在乡村伦理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农村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通过总结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基本工作,结合广东省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徐畅,朱成科.伦理危机中乡村学校价值的失守与复归[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3):4-6.
[2]薛晓阳.乡土依恋与农民德性:农民德育的道德想象--基于乡土文学研究及其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1):139-150.
[3]薛晓阳.乡村伦理是农村德育的道德起点[J].中小学德育,2016(07):5-8.
[4]张悦.试论乡村伦理下的农村学校德育[J].中小学德育,2016(07):9-11.
论文作者:黎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农村论文; 乡村论文; 学生论文; 伦理论文; 德育论文; 过程中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