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赤字论文,效应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导致1998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高达2.2%(中国的现行统计口径)。这种较高的赤字比率引起了政府和百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有人提出赤字比率提高,国债发行规模增大可能会产生排挤效应,影响经济恢复和增长。
其实,财政赤字是否会产生排挤效应,西方经济学界早有讨论,特别是近20年来已成为财政学界争论最多的课题之一。我们(郭庄旺、赵志耘,1993a;郭庆旺、鲁昕、赵志耘1999 年)曾就财政赤字的早期古典完全排挤论(Patinkin,1948,P.543—564; 1965)、超理性完全排挤论(David and Scadding,1974,P.225—249)、 资金完全排挤论(Friedman,1970,P.193—238; 1971,P.323—337)、预期完全排挤论(Branson,1979)、交易部分排挤论(Meyer,1983,P. 226 —229)、有份证券部分排挤论(Patinkin,1965 )以及有价证券替代部分排挤论(Klein,1972,P.50—60)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述。有些学者如布兰森(Branson,1979)和费里德曼(Friedman,1987,P. 593—654)认为,排挤效应(Crowding—out effects)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或赤字支出)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或导致私人部门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支出减少;排挤效应的发生与所得增加可同时并存。而期番瑟和约赫(Spencer and Yohe,1970,P.12—24)等学者则认为, 排挤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所得水平不变或甚至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旨在增加财政支出和保持税收收入不变的政策,将使支撑民间部门投资的储蓄转用于购买政府债券,而这些债券的发行又是为了弥补赤字;与此同时,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赤字支出导致利率水平提高,从而产生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排挤效应”。总之,财政赤字排挤效应的生成机制在于赤字支出是否导致利率上扬或国民收入降低。
在我们看来,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程度不一,取决于很多经济因素,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财政赤字却具有“拉动效应”。简单来说,所谓拉动效应(crowding—in effects)是指政府支出增加(赤字)使得国民收入和私人投资有所增加。本文通过分析财政赤字拉动效应的决定因素,认为我国20年来的财政赤字具有一定程度的拉动效应;特别是在近两年我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财政赤字不但不会产生排挤效应,反而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
一、财政支出的生产性与拉动效应
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一般都隐含地假定财政支出对社会的生产潜能(productive potential)没有任何影响。可是,无论是新凯恩斯模型(Benavie,1976,P.63—84)还是新古典模型(Park,1973, P.595—622),在分析财政赤字是否产生排挤效应时指出,从国民收入的增减来看,政府增加资本性支出一般会导致收入增加,从而不易产生排挤效应。特别是格鲁斯曼和卢卡斯(Grossman and Lucas,1974, P.162—170)在分析生产性财政支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指出,财政支出对生产潜能有很大影响。据此,我们假定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对生产函数具有正的影响,即
Y=f(N,K,G[,p])f[,N]>0,f[,K]>0,F[,G[,p]]>0
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N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G[,p]代表生产性财政支出。
当G[,p]增加时,如果总供给曲线不变,而总需求曲线从AD[,0] 移至AD[,1],则新的均衡点为B(如图1a所示)。但是, 由于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因这种支出增加造成的赤字会使总供给曲线移至AS[,1]。当这种赤字支出使总供给增加较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较大时,价格水平可能下跌(P[,0]→P[,1]),而国民收入可能增加(Y[,0] →Y[,1])。
图1 财政支出的生产性与拉动效应
在价格水平下跌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因此而向右移动〔LM(P[,0])→LM(P[,1])〕,如图1b所示。如果LM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较大,利率就可能下降(比如从r[,0]下降至r[,1],私人投资就会增加。因此,倘若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赤字支出就具有拉动效应。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财政赤字支出是否具有拉动效应,关键取决于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生产性。我国在1981年~1995年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平均占近一半,即48.67%(国家统计局,1998,第277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况且,1998年和1999年的绝大部分赤字支出都用于为民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基础设施项目因其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收益率比较低等,本来就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此,我国的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拉动效应。
二、投资函数形式与拉动效应
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的累积盈余或内部资金(internal funds)。利润越高,内部资金就越多,在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投资也就越多。由于利润受收入的影响,所以投资函数也受收入的影响。因此,经济学教科书一般以此来解释I=I(r,Y)这种投资函数形式。 但格鲁斯曼(Grossman,1972,P.630 —641 )、 巴罗和格鲁斯曼(Barro and Grossman,1976)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投资函数形式I(r,Y ):当商品市场发生超额供给时, 由于企业面临着需求决定限制(demand determined constraint),所以,国民收入变量将出现在投资函数中,当国民收入增加时,投资将增加,反之,投资将减少。
如果投资函数为I(r,Y),利率上扬虽然会使投资减少,但国民收入增加却使投资增加,投资最终是增是减,需要考虑这两种相对力量的大小。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探讨。
第一,IS曲线的斜率为负的情况。如图2所示, 假定政府支出增加(赤字)的,IS曲线从IS。移至IS[,1],新的均衡点为B。 倘若等投资曲线为I[1][,0],则B点的投资比原均衡点A的投资减少;倘若等投资曲线为I[2][,0],则B点的投资比原均衡点A的投资增多。在后一种情况下,即使在价格水平和财富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LM曲线向左移动,但只要与IS[,1] 的交点在C 点之下, 私人投资仍然增加。 正如费里德曼(Friedman,1978,P.593—654)所言,这时,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产生了拉动效应。
图2 投资函数形式与拉动效应:负斜率的IS曲线情况
第二,IS曲线的斜率为正的情况。这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的结果一样,如图3所示(在图中,LM曲线的斜率大于IS曲线的斜率, 以便符合稳定性条件)。假定政府支出增加(赤字)后,IS曲线从IS[,0] 移至IS[,1],新的均衡点为B。倘若等投资曲线为I[1][,0],则投资减少; 倘若等投资曲线为I[2][,0],则投资增多。IS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原因在于边际支出倾向(C[,y]+I[,y])大于1。尽管C[,y]+I[,y]<1,但如果投资随利率上升而可能增加,则IS曲线的斜率仍有可能是正的。倘若利率上升也会使投资增加,那么,促使利率上升的因素,反而成为产生拉动效应的因素。
图3 投资函数形式与拉动效应:正斜率的IS曲线情况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财政赤字与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首先看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我们(郭庆旺、三好慎一郎、赵志耘,1993;郭庆旺、赵志耘,1993)曾经做过分析认为, 由于(1)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制度(周业安,1999)使得利率水平对财政赤字的反应灵敏度很小,(2)公债利率对银行利率没有推动作用,所以,财政赤字不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而排挤民间部门投资支出。即使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目前经济运行中的民间部门投资对利率变化缺乏弹性。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私人投资对利率反应不灵敏的现象(Rama,1993)。其次, 我们再看财政赤字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史永东(1999,第34页~第38页)曾利用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就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过去实施的、实质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们对史永东的计算结果作了修正,结果表明在1981年~1996年16年中,实施财政赤字的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特别是1990年~1996年的7年中, 这种财政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贡献率近20%,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7%。由此可见, 在我国目前民间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经济又是长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赤字支出通过国民收入增加而产生拉动效应。
三、资产的替代性与拉动效应
人们的财富一般表现为各种资产的持有,这些资产的组合取决于资产持有者的偏好和资产的特征,如收益率、风险性以及期限等。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如资产的特征、供求关系和持有者偏好的改变),人们对各种资产持有的数量会重新选择。
假定人们现有的财富(W[,0])表现为货币(M)、公债(B )和股票(V),则
W[,0]=M+B+V=M+B+D/r[,e]
式中,D代表红利。又假定在考虑到不确定性之后, 它们的收益率分别为r[,M](=0)、r[,B]和r[,E],风险分别为σ[,M](=0)、σ[,B]和σ[,E];以α和β分别代表股票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和公债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α=(D/r[,E])/W[,0]=(D/r[,E])/(M+B+D/r[,E])
β=B/W[,0]=B/(M+B+D/r[,E])
在企业的投资是以发行股票来融资的情况下,如果公债(赤字)增加能使r[,E]下降,则投资将会增加。依据上述假设条件, 我们求导出△B与△rE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如果(1-β)ρ[,EB]-α(σ[,E]/σ[,B])<0,则эr[,E]/эB<0。条件式中的ρ[,EB]代表公债与股票的相关系数。 该式表明:第一,如果股票相对于公债的风险越大,即σ[,E]/σ[,B]的值越大,эr[,E]/эB<0的可能性越大;如果σ[,E]/σ[,B]的值相当高, 以致于эr[,E]/эB<0,以公债融资的赤字支出就会产生拉动效应。 第二,如果股票与公债的相关系数为负值(ρ[,EB]<0),则以公债发行融资的赤字支出必然使rE下降,投资增加,产生拉动效应。
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股票的风险大于公债,这也是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了的。但是,必须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公司制度尚未普遍,资本市场尚未成形,发行股票还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故这一理论能否成为我国财政赤字具有拉动效应的佐证,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经济衰退与拉动效应
理论界在对排挤效应的分析中,一般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排挤效应是由结构性赤字引起的。如果说财政赤字是周期性赤字,或者说是由经济衰退引起的,那么,排挤效应不一定会发生,说不定在衰退时期,民间部门投资反而增加,形成一种所谓的“负排挤效应”,亦即拉动效应。例如,韦伯(Weber,1970,P.591—600;1975,P.843—858)、 亚罗(Yarrow,1975,P.580—592)以及伊兹森(Izenson,1983,P.135—158 )等学者建立一个与利率有直接关系的总消费支出和总投资支出模型,分析排挤效应的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G>0)使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而不是下降),最终产生一种负交易排挤效应(由于эI/эi>0,эC/эi>0,所以эY/эG>0)。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Samuelson and Nordhaus,1985,P.353—355)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衰退时期, 财政赤字有可能使民间部门投资增加的情况。
第一,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赤字一般是周期性赤字。由于赤字是周期原因造成的,一旦经济恢复,赤字会随之消失。而经济衰退将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趋于下降。按照排挤效应发挥作用的逻辑,民间部门投资在衰退时期反而有可能增加。
第二,利用总支出曲线(C+I+G )来分析投资是如何受到鼓励的。在图4中,投资曲线I向上倾,表明投资随着国民产出的增长而增加。均衡点仍处于C+I+G曲线与45°线的交点处E。当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使G提高至G'时,随着结构性赤字增加,总支出曲线从C+I+G移至C +I+G',国民产出的均衡水平从Y移至Y'。由于国民产出增加了,民间部门的投资实际上受到了鼓励,从I移至I'。
图4 赤字与投资:总支出曲线分析
第三,利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S—AD)来分析投资是如何受到鼓励的。在图5中,AS曲线向上倾斜,因为, 假设经济处于未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总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向右移至AD'。此时,赤字财政不仅提高了价格水平、实际产出, 还增加了民间部门的投资。
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正处于低谷时期,倘若上述理论观点正确,那么,当前的财政赤字不会排挤民间部门投资,反而会有利于启动内需,拉动民间部门的投资支出,使经济尽快复苏。
图5 赤字与投资:总供求曲线分析
综上所述,回顾我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财政赤字有效地动员了社会资源,积累了了庞大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比如当初的减税让利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目前,在民间部门投资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经济运行处于不景气时期,以公债融资的财政赤字具有一定程度的拉动效应。
标签:财政赤字论文; 财政支出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