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给孩子一双坚强的翅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挫折论文,坚强论文,翅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所重点中学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在“你的弱点是什么”一题中,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毅力,不能自我调适感情,经不起挫折”。团中央少年部对全国近10个省市的2万多名学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在与以上同样的选题中,1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17.5%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与此相对应,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目睹许多孩子只能听夸奖,听表扬,却听不得半点批评的情况;近年来,媒体也屡屡报道中小学生心理异常、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轻生等行为的发生:
某市一名重点中学的中学生,高一时学习成绩全班第一,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可是上高二时因为与老师的一点小摩擦,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不得不休学回家,两年了一直没有好转……
湖北省一名女高中生,平时成绩很好,也喜欢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只因一次考试时帮助同学作弊,被老师赶出考场,爱面子的她心理承受不了,最后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
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的初三女生,因议论别人受到班主任批评,回家后又受到家长责问,于是便写下一封遗书,割腕自杀,未死,又从6层楼上跳下,结果造成终身残疾。该生曾连续6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前夕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初中三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物质生活不再匮乏,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在父母对子女百般呵护并寄予厚望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却如此之低,不能适应社会的行为如此严重?“病”在儿女,“根”在父母。正是当今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没有经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挫折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生命之舟从起航到彼岸。”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却向人们道出了一个不那么诗意的现实:挫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能否正确对待挫折,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将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只懂得某个方面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要具备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适应社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体验中学会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作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挫折,然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父母们,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面对挫折时一蹶不振,那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相应的教育,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并最终战胜挫折吧。
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
1.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也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父母要告诉孩子们,对人生而言,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又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它可以磨练一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催人奋发,挖掘出极大的潜力。“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雄才们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面对逆境,他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叹,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逆境,成为强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用众多的事例证明挫折确实能使人奋发有为,如西伯(即周文王)拘羑(yǒ u)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可以说,挫折往往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关键性因素。
2.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要以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孩子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非常强大,无所不能,父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沉着、冷静、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反之则对孩子起消极的影响。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诸如下岗失业、经济拮据、人际交往不利、身体疾病、婚姻破裂、失去亲人等等,这都可能给一个人带来沉重的打击,引起烦恼、伤感和焦虑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作为父母应有一个健康豁达的心态,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去积极地摆脱困境。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还可以把自己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事例,让孩子懂得压力人人都会有,父母也会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压力,并告诉孩子自己在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压力时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听进去,并从父母的事例中学习经验,化解压力。
3.理想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
理想是孩子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没有理想的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会表现出缺乏生活、学习的热情和激情,终日无所事事,面临挫折容易一蹶不振,遇到逆境往往不能自拔,甚至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当然,理想并不是一定要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才有意义,实际上,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目标过于宏大反而容易让孩子感觉遥不可及,从而失去努力的兴趣和信心,最终成为一句空话。孩子在具有较清醒的自我意识以后确立的人生目标,不管理想是什么,只要他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这就是最关键的。在实际过程中,许多人年幼时的理想往往会在成年后发生改变,这很正常。而理想的作用,只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努力的方向,它会激励孩子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理想。从上小学开始,就为孩子的人生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好了孩子以后上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为此,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去发展。而这些“理想”往往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孩子会因为“理想”并非自己想要的而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明智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且,父母不要在孩子树立理想的初期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就放弃理想。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孩子向百折不挠的优秀人物学习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容易产生偶像崇拜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把自己与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对比,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这种偶像崇拜心理,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多吸取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让孩子通过榜样的激励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古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忍辱不屈发愤著史的司马迁;现代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孩子们喜欢看韩国电视剧,韩剧《大长今》和《薯童谣》中百折不挠的长今和薯童……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家长可以在生活中不露痕迹地给孩子讲述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并可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影视作品让孩子阅读和欣赏,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优秀人物学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比给孩子讲空洞的大道理要强得多。
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多读名人奋斗故事,而且要多介绍身边的人的故事,让孩子能够有机会亲身感受他人的品质和精神,从他人身上汲取奋斗的养分。
5.从生活自理练起——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抗挫折能力
让我们看这样一组数据: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在某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的调查表明: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17人,家长给洗手绢的29人,家长给洗脚的23人,家长给穿衣服的26人,家长不陪读就不做作业的21人,不会做作业由家长代替做的17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看到,上学放学时蜂拥而至的为孩子背书包、拎水壶的家长队伍。父母们把爱无限地倾洒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从表面看来,这些父母似乎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但是,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这些孩子的生存意识,剥夺了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以及锻炼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当孩子离开父母或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多会消极逃避,遇到重大的挫折时,则六神无主,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甚至出现轻生的行为。每年都有高校新生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不得不休学或退学的报道。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来自川北仪陇县的新生自杀的消息,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小除了学习,一切大小事均由父母包办,考入大学后,不知衣服该怎么洗,又怕同学嘲笑,因而写下遗书从高高的学生楼上跳了下去。
生活自理能力是儿童发展中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切能力的基础。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家长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决的事,家长不要去帮忙。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切不可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由家长去包办代替,把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要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孩子的经验丰富了,遇事就不会惊慌失措,而且慢慢学会了独立应付偶发事件。
6.对陷入挫折情境的孩子要及时疏导——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孩子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上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在孩子受挫后,对一般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不加理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然后振作起来;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父母要给予温情的鼓励以及必要的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及时摆脱失望、伤心等不良情绪反应,及时地树立信心。
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父母要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地面对问题,告诉孩子困难和挫折都会过去。这一点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困难,遇到挫折,往往容易钻牛角尖,以为一切都完了,以为这种消极情绪会长期持续下去,以为一次失败就会把一切都毁了,因而难以逾越目前的挫折。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暂时的,结局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就给了孩子希望及勇往直前的信心。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在挫折面前正确地判断挫折情境,及时地调整心态,主动采取直接的、理智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或行动,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中的障碍因素,最终战胜挫折。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挫折的过程。
7.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果孩子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甚至会束手无策。适度的挫折体验有助于孩子积累挫折经验,学会应付挫折,提高挫折耐力。这种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有的心理学家把挫折当做“精神补品”,因为每经受一次挫折,都使人的意志和能力得到一次强化,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精神力量和经验教训。因此,应该让孩子在挫折实践中去体验挫折、认识挫折、克服挫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力。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日本的许多家庭,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劳作,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跑,穿短裤上学,不少富裕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许多学校在家长的支持下,把孩子送到荒岛、森林里生活若干天,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正是因此,才使得这些孩子个个表现出勇敢顽强的品格意志。
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比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可以有意离家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让他们体验受挫而又奋起的整个心理过程,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对一些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更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并予以适当的约束,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这些孩子做主角,经常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做配角,在竞赛活动中,也要适当地让他们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知道成功的艰难,以增强其抗挫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应该说明的是创设挫折情境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几件事情就能见效的,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使孩子拥有强劲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