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个要求”的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关于“五个要求”的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五“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08-0033-03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少教师在谈及教学反思时却表现出难以尽言的困惑:我经常反思我的教学,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显然,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入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才能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一、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原生态”的教学事实,是由特定时空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这些场景和细节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学实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能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教学情境。

这些事实可能不够完美,其中还包含了一些随机的、偶发的教学事件,但它应能直观地展现教学活动过程的来龙去脉,教师和学生所经历的困惑、愉悦、迟疑等表现和心理感受。

案例1

“童心似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四季的童话里……”听着《银河之星大擂台》小选手那悦耳的歌声,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昨天教学古诗《小池》时那精彩的一幕。

在初读全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扮演泉眼、泉水、绿树、太阳、小荷、蜻蜓等角色,并相互说悄悄话,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用我导演,戏就开场了,教室里没有了腼腆的,也没有了胆小的。听——

绿树:“太阳公公,你今天起得真早!前些天没见到你,我们大家可担心啦。”

蜻蜓1:“荷叶姐姐,荷花妹妹什么时候来呀?我们可想她了。”

小荷:“蜻蜓弟弟,你会表演杂技吗?”

蜻蜓1:“当然会啦,你看(说着,他就表演起了倒立、翻跟斗)。”

蜻蜓2:“荷叶姐姐,你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真美!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小荷:“行啊,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

蜻蜓3:“泉水弟弟,你从哪儿来呀?”

泉水(把它带到泉眼处):“我就是从这个小洞里出来的。”

泉眼:“你们可别欺负它,它又凉又甜,我都舍不得让它流出来呢。”

蜻蜓3:“放心吧,泉眼大叔,我们会保护好它的(拉着泉水走)。”

……

此时此刻,我早已被学生那无拘无束的对话、手舞足蹈的表演吸引住了,也不由自主地跟他们说开了……面对的似乎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纯真无比的童话世界。我深深地陶醉了!

在这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情境中,童心的宝匣打开了,那灵动巧妙的诗一般的语言便汩汩地流淌出来。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心中升腾起保护大自然的愿望。你看无需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师者何乐而不为呢?……①

这则案例描绘的是教师的亲身经历,它以描述和实录的方式记录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行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写出了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感受,为进一步的反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当这些鲜活而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具体呈现在教师的“视域”中,并有所“触发”时,才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进行仔细的推敲琢磨。而且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我们才能捕捉到教学的关键信息,为反思分析提供具体的依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教学改进的有效措施和策略,总结出教学活动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二、要选好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多个要素在特定条件下整合而成的连续性活动,具有时间性和整体性。这里的时间性是指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发生的,总是先发生什么再发生什么,有其先后顺序。整体性是指教学活动中诸要素,如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信息的传递以及教师等,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整体。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从教学活动的局部入手,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切入点”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个段落环节,如导入、问题讨论等;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方面,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提问或评价、学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目标与效果、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思考;可以是课堂中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闪亮之处”;也可以是给人留下遗憾的“败笔”,等等。选取“切入点”的过程,是对教学事实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反思主题的提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思的着力点,顺利打开思路,从具体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

案例2

以往,一提起激趣,我总认为就是教师刚上课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相应的课文氛围。但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每当我表扬了前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时,不仅受表扬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激起其他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每当我微笑着鼓励一个发言出错的学生“不要紧张、慢慢来”时,不仅消除了所有学生的畏惧感,更激起了想发言又怕说错被老师批评的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反思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激趣的认识和理解:整节课中,除了刚刚上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就是激趣应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②

这是课程改革中一位语文教师执教《飞向月球》第一课时后的反思片段。在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用25分钟介绍课外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学生们争着说、抢着说,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这一次“大胆的行为”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有了“激趣”这一“切入点”,反思的方向非常明确,无论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认识,对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还是对感悟到的教学策略,表达思路明晰,集中深入,体现了这位教师较强的反思驾驭能力。

“切入点”的选取可以不止一个,但无论是关于哪一点的反思都必须放置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思考,发现特定情境中特定问题的特定表现。我们经常看到的反思文本,有不少只是对教学中某个活动或某个方面的反思,但那是在对整个教学进行整体把握后的反思结果,是反思结果的一种表达策略,远非反思活动的全部。如果我们只抓其中一点,忽视教学的整体,很容易“断章取义”,得出片面极端的结论,影响对教学的正确认识。对于选取了多个“切入点”所进行的反思,还需要对这些“点”进行统筹考虑,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三、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这些理论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比如对话、回归生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可以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教授提出的“生命课堂”理论(叶澜)、“生本教育”理论(郭思乐)、“理解教育论”(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论(冯建军)等等。

通过这些理论的参与,可以使教学反思冲破原有的“认识框架”,超越简单的“是”与“非”、“好”与“不好”的纯粹经验性的判断和理解,从而探讨出“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评价,乃至进一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扎根”理论。

案例3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答案说错了,我总是立即请出小“雷锋”。但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急着请出小“雷锋”,而是征得这名学生同意后,再请出小“雷锋”。可是当同学给了他帮助后,他却意外地没有直接接受,而是说了声“让我回去再查查”。也许,不经意间,我会认为学生的这句话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观照下,我却惊奇地发现:这就是课改的收获,学生要回去再查查,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吗?细细咀嚼“让我回去再查查”,我不由得提醒自己:不要低估学生,要充分相信他们,要多给点时间让他们再想想、再查查、再问问、再研究研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③

从这一反思片段可以看出,由于有了新课程理念的参与,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让我回去再查查”这个意外,发现了这句话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学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挖掘出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发现了教学的真谛。

四、要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

教学反思中的理论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中对理论的阐述,它是在吃透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运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它绝不是反思的“点缀”或“标签”,它必须与教学活动的分析阐释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学活动中隐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挥理论在教学反思中的真正价值。

案例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教学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在课例中教师注重将学习应用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④

这一则反思片段沟通了理论与实践,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论述为依据,从语文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与生活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再对教学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分析阐释,展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在意义。通过分析阐释,语文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活动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没有生拉硬扯,得出“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结论,令人信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通过分析阐释发现教学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如“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这对于反思者进一步明晰教学思路,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提高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化思考。不同教师由于专业兴趣和视野的限制,反思时很可能出现“视域”的分歧,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关注点”,立论的依据不同,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教学现象,有时候会发出多种声音。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为我们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维的视角。

可见,教学反思不能“执一己之端”,还需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反思,通过不同的声音,唤起对教学活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思考,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争鸣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考问”,从而切近教学的真实,促进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既不简单认同,又不固执己见,你来我往,如琢如磨,推动反思的深入。

案例5

课后,大家开始自由评课,畅言己见。从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持肯定意见的一方认为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互动有较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既有文章内部结构的创新发现,又有向课外的延伸探索。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虽然容量大而使实践稍显紧张,但基本无碍。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学设计虽然很有特点,但似过于复杂,其实可以化繁为简,在开头事例引入时,教师受到了课本的局限,只围绕“探索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设疑,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散,“一体两翼”的结构也没有用彩笔描绘加以突出,由于引入部分花了将近十分钟,使得后面的精彩高潮起来时,时间已经快到了,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经过研讨,我感觉要真正互动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究竟该如何把握?

(2)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

(3)互动阅读中,除“问题教学”之外,教师究竟要做些什么?

……⑤

这是一位教师在集体研讨活动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进一步反思的片段。可以看出,同行的交流,对于教学产生了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又在交锋中最终归结成了两种相对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执教者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果没有相互之间充分的对话交流,那么可能一部分人就会陶醉在师生互动的享受之中,而有一部分人却感到过于繁复而深深遗憾,而教者本人也可能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注释:

①②③④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376页、349-350页、352页、348页。

⑤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4页。

标签:;  ;  ;  

关于“五个要求”的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