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全球化与执政党的对策_全球化论文

论文化全球化与执政党的对策_全球化论文

试论文化全球化及执政党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全球化的讨论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全球化浪潮正以波涛汹涌之势迅猛发展,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所谓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指人类从以往各国家、民族、地域之间彼此分隔的封闭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具体地说,是指在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最终使人类活动突破国家、民族和地域的限制,使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它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动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扩大和频繁,必然带来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的交往。其中文化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然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趋势。从事实上看,当今文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所谓文化的全球化,是指不同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显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趋势。它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交流。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文化的全球化还表现为新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地球意识”、“全球意识”等新的文化观念。显然,这种新的以人类整体为对象的文化观是文化全球化中更为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政治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全球性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是文化认同的世界,是通向和平、友谊、发展的世界。

当然,文化的全球化决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发生根本的质变,更不是民族文化的消亡。它所要求的是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通过交流与对话,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彼此相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全球化本身并不是一种超越民族文化之上的独立存在的文化,确切地说,它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在新的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它与原有的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的多元化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全球化以文化的多元化为基础和前提并通过它表现出来,而文化的多元化则必须依据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调整自由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相互渗透和融合,相互认同与补充,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也是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与坐标。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全球化发展与文化多元化共存并进的世纪。

二、文化全球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严峻挑战

文化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迅速地向全世界传播,对改善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和提高全人类的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利的积极因素,代表着社会进步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也有它的消极方面。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统治全球的霸权主义需要,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对全球各种传媒和网络实行垄断经营,从而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任意贬低、排斥、歧视、歪曲、甚至诽谤其他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这种在文化上的霸权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权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9年在一次讲话中就曾公开宣称:“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美国国务院1999年的《人权报告》进一步发挥了克林顿对全球化的解释:“今天,人人都在谈全球化。但是,无论是全球化的倡导者还是批评者,都几乎千篇一律地将全球化说成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实际上,在新的千年中,至少存在着三种世界性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这些言论表明,经济全球化并不只是产生经济后果,同时也会产生政治、文化后果,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达到其政治、文化输出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很懂得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84年发表的《现实与和平》一书中提出:“至关重要的是西方发动攻势来赢得这场(意识形态)斗争”、“要进行争取世界人民‘民心’的竞赛。”他相信美国播下不满的种子,有一天将开出和平演变的花朵。(中文版,92~9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尼克松于1988年写的《1999年不战而胜》和布热津斯基1989年写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则更为精巧地设计了一套如何从意识形态上彻底战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策略手法。布热津斯基特别提出抓人权的口号。他说:“倡导尊重人权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可加速共产主义衰亡的过程。”(中文版,30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美国学术界的重要刊物之一《外交史》杂志1994年冬季号的一篇文章强调指出:“国家安全策略包含着保卫国内核心价值观免遭外来威胁的必须的决定和行动,”而“这些价值观除了用于战胜敌人外,还成为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活动的背后,依然是国家意志为主要推动力。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近年所说:“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与科技同样重要。……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社会引上了全球性经济发展的方向。”可见美国在坚持和巩固其自身核心意识形态方面是十分顽强的,他们做得如此“自觉”,远远超过了我们一般人的想象。

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为他们“最后一个眼中钉。”他们露骨地攻击中国是“日渐缩小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代言人”,“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敢于这么大胆地维护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过时或邪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他们声称,“中国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意识形态的对手和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感到讨厌的象征”。(《纽约时报》1991年9月10日)基于此,美国这些年始终不放松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和文化渗透政策。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极为机密的《十条诫令》中,有7条都是用来对付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诸如:“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的言论来攻击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播‘民主’。一有机会,不管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等等。与此同时,他们对我们国内思想文化界的一些所谓“精英”人物,进行拉拢收买,使其里应外合,对我们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企图动摇和推毁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最后达到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

从国内的现实状况看,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时出现某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封建迷信等也沉滓泛起,其中“法轮功”现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信号。对此,如果我们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多元化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势必会出现无序、混乱状态,最终导致我们的文化变质转向,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执政党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当如何把握文化全球化进程,调整自己的领导策略,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呢?我想,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的“定海神针”,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地抵毁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近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发言人亨廷顿,迫不及待地抛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一方面大搞文化“宣战”,另一方面又把文化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截然分开,企图以文化冲突来掩盖实质上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其目的就是转移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在“疏离政治”的陶醉中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野心会越来越大,花样也会越来越多,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复杂局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全国人民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但是,任何思想理论的传承,都必须因时而进,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不断从时代的发展中丰富发展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生活之树长青,实践之河长流,理论创新工作“不舍昼夜”!

第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作为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决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它要求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明对话,求同存异,发展创新,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世纪。然而当今世界,东西方之间,南北半球之间存在着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和文明的差异,表现为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文明对弱势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和非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旗帜鲜明地给予反对和抵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豪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将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文明交往和比较中,应理智地审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遵循“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众长,取精用宏,有所创新,有所贡献,积极谋求建立国际文明的新秩序。

第三,要净化网络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和财富创造的手段,阿尔温·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当今的因特网连结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跨国界信息交流中,大大降低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发展机遇。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联网上占主导地位,充斥其中的大多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东西,又是敌对努力用以制造政治谣言、蛊惑人心、进行政治和文化颠覆活动的绝佳媒介。因此,如何在网络化中保持国家的政治独立和文化安全,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严峻问题。净化网络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已成为当前文化建设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必须加快自己的网络建设,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栏目。同时要抓好网络防范技术的研制工作,对网络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过滤、筛选和监控。要建立一支新型的网络传播队伍,加大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打破西方独霸网络世界的一统天下。要积极参与国际间关于网络发展的条约、协定的制定,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网络游戏规则的被动局面。

第四,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科技人才。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科学技术普及化。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之所以处于强势地位,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掌握了世界上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当今和未来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有了高科技人才,就有了高科技。高科技人才除了从外面引进,最主要的是靠自己培养和教育。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靠得住的还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机制来培养人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在人才标准上要增加新的内涵,对知识化、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要熟悉某一方面高新科技知识,掌握几种工具类知识及操作技能,具备使用现代信息咨询工具特别是网上操作能力,懂得国际法和相关行业的国际惯例,具备参与国际科技、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等等。但是,同任何其他时代一样,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人才的标准,也决不能仅以才智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必须同时注重“德”的因素,至少也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是反社会的人,他的才智再高,也不会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如果走向极端,还会对社会造成比常人更大的危害。我们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德无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干坏事。这是古今中外关于人才成长和使用的一条普遍规律。

第五,要大力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登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面对纷至沓来的西方跨国公司,势必对我国的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其冲击波必然扩展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领域,对爱国主义传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在全体人民特别是共产党员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防止科技沉迷和价值迷失。

第六,要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增强创新意识。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国家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中华文化是我们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本身的凝聚力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取代的。中国应该树立起文化大国的形象。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中,更应展示这种文化大国的形象。同时,要更加开放地吸引、接受、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文化成果。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这是文化大国应有的自觉。同时,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迎头赶上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使中华文化现代化,并走向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标签:;  ;  ;  ;  ;  

论文化全球化与执政党的对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