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辩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界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原型,分析了列宁在阐发这一问题上的得失,讨论了与此紧密相关的本体论、物质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及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标准等问题。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学界争论已久,本文拟从阐释这一问题自恩格斯到列宁的演变过程,谈些粗浅看法。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明确表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里出现两个相关问题:恩格斯的表述是否符合哲学发展史?他的选词是否精当?因为哲学基本问题乃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如果上述两个问题能够肯定,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表述至少是对“近代哲学”及其以前的“全部哲学”的科学概括。
先哲们早在古希腊时就展开了对存在和非存在的争论。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②]巴门尼德则认为:“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③]他还断言“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黑格尔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这里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④]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关于个别和一般的争论实际上是存在问题在经院哲学中的表现。到了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被后来的费希特翻版为“存在就是被思维”。黑格尔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了哲学的全部意义”,[⑤]他以纯存在为逻辑前提建构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的实体的费尔巴哈概括地说:“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存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人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⑥]综上可见,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不仅符合哲学史上实际出现的要害问题及范畴,而且与先哲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一致。
要认识到,恩格斯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表述哲学基本问题,但由于“存在”一词的不同含义,这一问题就裂变为两个问题。
一方面,恩格斯提出了“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⑦]易言之,是“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⑧]在这个最高问题上,“存在”的真实含义是“自然界”,即人类出现以前的纯自然,也叫自在自然。因此,自然界对精神来说是本原的,是自然界产生精神,而不是相反。就本体论而言,恩格斯提出哲学最高问题,旨在探究存在的存在,精神是因它而在,自然界是自因、是本体、是第一性的。在此,如若把存在理解为包含人化自然的“整个世界”,在“谁产生谁”这一问题上则会导致双本体乃至取消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错误。恩格斯不仅承认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且与马克思一道认为,即使在“整个人类世界”消失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⑨]恩格斯还断言:物质“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⑩]在哲学最高问题上,恩格斯是位自然本体论者。
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说,这个问题叫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1)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特指“我们周围世界”、“现实世界”、“现实”等;“能不能认识”是指能否“正确地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因此,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进一步讲,“存在”是指纳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存在,是指“整个人类世界”。恩格斯说:“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12)而还未曾有人介入的自在自然决非现实的自然,但是,自在自然却日趋向现实的人化自然转化。虽然人类现在还不能“感知”它,但并非说在将来某个时候人类就不能“感知”它。
事实上,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这一认识论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纠缠于“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肯定自然界是本原的(这里的“本原”非古希腊哲学中的“本原”义),其意义莫过于确定了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致思贡献在于把这一靠逻辑推论建立起来的思辩性命题转化为实证性命题,并以它为前提去指导实证科学在不断发展中进一步证实这个前提本身。自人类出现后,在认识论问题上,我们必须把自然理解为日趋人化的动态自然或人化自然的动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3)恩格斯在谈到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时说:“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14)因此,在认识论上,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中的“存在”实质上是指“整个人类世界”,其含义与“物质”概念相近,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一方面奠定其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确立认识对象即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例如,马克思责备旧唯物主义没有把“对象”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而致使它对整个认识发生机制造成混乱。恩格斯说:物质概念是“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15)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16)并且说:“接受或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泉源问题。”(17)物质概念的界定,为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创造了前提,即解决了在认识对象上“谁反映谁”(而不是“谁产生谁”),在认识结果的裁定上“谁参照谁”的问题。我们要指出,列宁在这里把接受或抛弃“物质”概念当作认识泉源,是值得疑思的。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的泉源,而忽视实践的作用,无异于夸大了单纯外物刺激的作用,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局限之所在。其实,认识、尤其是正确的认识必来源于实践。
如果我们对“整个人类世界”进行本体论探究便发现,它已不再因它、因自然界而存在,而是因自、因人、因实践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哪怕它只中断一年……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它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它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18)实践是“整个人类世界”这个特殊物质的本体。可见,物质本体论者并没有真正抓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整个人类世界”的特质及其运动规律,相反,认定实践是整个人类世界的本体,这与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是一致的,因为物质概念正是基于从实践上理解才得以正确建立的。
那么,扬弃物质本体论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是否变得不明晰?它是否有悖恩格斯的本意?
恩格斯在论述“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时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19)这说明,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准。但我们能否根据“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20)而断言它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显然不能,肯定自然界是本原的,其意义还在于通过这一世界观确立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这一哲学逻辑前提建立认识论的基本前提。难道这种唯物主义方法论及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也在“除此之外”的“别的意思”之列?实际上,“别的意思”是指“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他把唯心主义归结为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同时又对庸俗唯物主义采取“宽容”的态度。恩格斯还说,唯物主义者“他们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21)这阐明了在认识过程中要遵循由“物”到“思想”的原则。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也曾强调过这一思想:“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22)思维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而且思维结果的正误也要靠参照“物”来判定,这才是正确对待事物的唯物主义态度。自然本体论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由它决定的认识方法论亦然。前者尤其适用纠缠于自然界与精神何者为本原的“近代哲学”及其以前的“全部哲学”,后者则是识别重视认识论问题的近代哲学的利器。前者决定后者,后者补充前者。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除此之外”、“唯一的”等词语,旨在说明在那个特定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特定的内容,不能将之曲解为恩格斯主张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此外,划分哲学派别还有其他标准。如前所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和思维结果谁参照谁的问题,实质上首先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无论是唯心主义者、不可论者还是旧唯物主义者,他们都不能建立科学实践观,因此他们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解答都经不起实践检验。恩格斯提出这样的名言:“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23)这不仅指明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且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旧哲学和新哲学的标准。恩格斯不无讽刺地说,把黑格尔的原则转移到实践中去,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会得到证实,“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24)因为实践会检验出其唯心主义面目。列宁也认为:“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25)总之,视实践为认识的泉源,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则必然得出实践的唯物主义结论。
总之,在恩格斯看来,由于“存在”概念的二义性,哲学的基本问题裂变为两个问题:在哲学的最高问题上,他主张自然本体论;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他实际上主张实践本体论。明白了恩格斯思想的“原型”,有助于探讨列宁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观点。
列宁主要在认识论领域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
首先,他从认识论角度揭示了哲学基本派别各自的特质。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定义为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是主张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哲学派别。列宁则进一步指出:“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当作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遍的人的意识。因此,这种最初的‘心理的东西’始终是把冲淡了的神学掩盖起来的僵死的抽象概念。”(26)而“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客观性,是承认科学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7)这就揭示了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自的认识论基本前提不同。
其次,列宁确立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在认识论中,恩格斯只明确地谈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提出完整的物质概念,并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表述认识论基本问题的是列宁,他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28)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焦点。物质和意识相对立的意义在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前提,解决了谁反映谁、谁参照谁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物质概念的建立,认识论基本问题的提出,其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新手段。
再次,列宁从认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划分哲学派别标准的思想。一方面,他说:“空间和时间是实在的还是概念的?……这就是而且唯有这才是真正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认识论基本问题。”(29)他把是否承认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即“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30)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将这一标准具体化:“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主张第一条路线,唯心主义主张第二条路线。”(31)列宁把恩格斯主张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原则”的思想深化为两条认识路线,有利于判别回避哲学最高问题的近代哲学的派性。另一方面,恩格斯曾指出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32)列宁则进一步阐发了不可知论路线的本质:“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33)意即在物→感觉→思想这条认识路线上,不可知论者把思想的来源逆追到“感觉”即告终止,不承认“物”的客观存在,因此“它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把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混淆起来。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34)列宁称这种“讨厌的烂泥”是种可鄙的中间派别。这是列宁用他创立的认识论路线理论对不可知论所作的精辟分析。
但是,列宁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思想也有局限性。首先,他忽视了恩格斯使用的“存在”一词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他说:“当马赫主义者要求唯物主义者给物质下的定义不再重复物质、自然界、存在、物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义、感觉、心理的东西是第二性的时候,他们是在说些什么荒唐绝顶的话。”(35)他把“物质、自然界、存在、物理的东西”都视作能够派生出“意识”的“物”,抹杀了自在自然与“整个人类世界”的区别。这是把哲学最高问题中的自然本体论沿用或推广甚至照搬到认识论领域,认为物质产生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泉源所犯的错误。如此,必然陷入要么取消“整个人类世界”的实践基础,要么承认在认识论领域有双本体的两困境地。其次,列宁忽视了实践在识别哲学派别中的作用。“物”的客观实在性固然是划分哲学派别的重要标准,但它仅是理论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况且这个标准本身尚需实证,所以,恩格斯慎重地指出,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旧哲学,唯有实践才能“最令人信服”地识破其真面目。然而,瑕不掩瑜,撇开个别误区,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还是主要的。
最后,由于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根据“近代哲学”及其以前的“全部哲学”发展史提出来的,因此,这一问题是否永恒、是否适应未来的哲学,成了学界争论的一个悬题。近代,虽然许多哲人力图回避本体论问题,但他们实际上未能超越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诚如列宁所说:“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用现今流行的术语来说,即经验)、心理的东西等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它实际上仍然在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36)不仅如此,列宁还对哲学基本问题是否永恒作了断定:“如果不承认那种认为人类意识反映客观实在的外部世界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就必然会主张不属于任何人的感觉,不属于任何人的心理,不属于任何人的精神。”(37)有谁能替这种推论辩护呢?的确,只要有人存在,哲学基本问题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哲人那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却总是存在的。
本文于1996年6月收到。
Rectifying Basic Issues in Philosophy
Dong Shifeng
Abstract By giving an account of the ideological archetype of thebasic issues in philosophy defined by F.Engel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in V.I.Lenin's interpretation thereof and difcusses ontology closely-related therewith,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erial and practice and the criterion for judging the division of basic schoolsin philosopy.
Key words Basic issues in philosophy,natural ontology,practical ontology,material,practice
注释:
① ⑦ ⑧ (11) (12) (14) (19) (20) (21) (22) (23) (24)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220、220、221、223、224、220、220、238、221、221、221页。
② ③《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23、51页。
④ ⑤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67、272页。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第621页。
⑨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49页。
⑩ (1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556、7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
(16) (17) (25)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8、128、139、148、179、98、30、104、359、147、354、366页。
(26) (27)《列宁全集》第2卷,第237、311页。
标签:哲学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恩格斯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本体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