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百花争艳,有很多问题_电视剧论文

电视连续剧:百花争艳,有很多问题_电视剧论文

电视剧:百花争妍,问题不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视剧论文,百花争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陈汉元

我从事电视工作将近40年了,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做过,如新闻、专题、广告、电视剧的创作,也参与过管理,我还喜欢写歌词、解说词,也搞过电视剧的策划,当过组织者。然而,结合我们国情,我认为最难做到的是把主旋律的片子拍好,因为,主旋律电视剧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化作用。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拍出来,把故事讲清楚,而且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一定的问题,这也许并不难,但是,如果能通过你的表现手法,把观众带入一种境界,让他们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与剧中的主人公同生死、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我觉得那才是好戏。真正的好曲目是余音绕梁三日,真正的好戏是让人百看不厌、余味无穷,渗透到戏里的那种深刻的人性,乃至于发展到党性,都使人心灵震颤,由此产生共鸣。从这点来看,把主旋律拍好,拍得既好看又深刻太难了。

今年参评的长篇连续剧相当多,主旋律方面拍得比较好的不是一部两部,而是十来部。他们都能在起步水准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赛,让我们感到欣慰。比较而言,在短片、短剧、少儿、戏曲类参赛作品方面似乎单薄了点,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确实与往年无法比。过去看一部单本剧(上、下集),总共只有90分钟,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那种整体营造的氛围让你忘不了,如《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情感的守望》等等,相当于看了一部精彩的故事片,给你带来审美上的享受,情感上的冲击,思维和理念上的碰撞,让你思考。我认为,无论是长片、中片,还是短剧,称得上精品的都应该是这样的。

我觉得使作品深刻可能不是太难,做得特别好看而不深刻也不是太难,但做得既深刻又好看就不容易了,如同爹妈给你一张漂亮的脸,你不仅漂亮你还崇高,你不但聪明你还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你身体又特好。我的天,那就太难了。现实往往是有了这方面就没了那方面,就如同绣花枕头。但更多的一种情况似乎是“营养好极了就是不太好吃。”这届“飞天奖”的评选情况基本是可喜的,但有的题材比较可惜,角度找得不错,开头开得挺好,但到后来让人扼腕叹息:“怎么会是这样呢?”而有的剧又是恰恰相反,头几集不怎么样,但越往后看越好。然而,这两者都不可取,都是不完美的。尤其是长片,不能把希望寄托到后面,应该一上来就抓住人,所以人们常说“首先”,这张脸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电视竞争太残酷了,你不好,人家马上转换频道。我一直强调电视连续剧的头三集、头三集的头一集、头一集的头几分钟都很重要,甚至于主题歌都不能忽略。今年的参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主题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北京人在纽约》和《水浒传》中的插曲一样。写歌词按说是很讲究的,要求很严格。现在不太讲究韵律了,但你得讲究意境吧,让人听了歌词后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产生美的联想,就好比你如果做不到像交响乐、小提琴、小夜曲烘托出的那样的艺术效果,做到“让农人在屋檐下品茶听雨声”总还是可以的吧!然而,没有。当然,尽管这次评比中在艺术方面感觉差一些,但在思想立意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应该受到鼓励。

我认为,我们的创作者要想一想,老百姓、观众凭什么把自己几十个小时的生命搭进去看你的戏,值得不值得?这里就涉及到你对观众的生命的尊重、珍惜是不是像对你自己的生命尊重、珍惜一样,这可能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要笼统地说把观众当作上帝,因为很多人不信上帝,这种提法不确切,你最好把观众当成你自己。

(陈汉元: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

电视剧创作应体现终极关怀

郑洞天

相对于电影创作来说,现在的电视剧创作有那么大的市场,较好的电视作品都能及时传播,真的很令人羡慕。这么好的环境,电视剧应该拍得更好一些。

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比较“繁荣”,每年拍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但粗制滥造的也不少,真正有深度的作品不多。我认为,电视剧的创作和其他文艺作品的创作一样,应该体现终极关怀,即对中国观众有正确的审美导向,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审美趣味。

谈到主旋律作品,现在有一种误解,主要是将“主旋律”狭隘化,以为只有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反映英雄人物的作品才算“主旋律”,其实,在我看来,“主旋律”的范围应该更广一些,比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作品,也应该属于“主旋律”。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界比较浮躁。比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拍了不少献礼剧,题材相对单一,重大主题扎堆,献礼题材一窝蜂,搞短平快,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得奖,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这并不是说重大主题不该表现,献礼片不该拍,而是说,应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相应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成就。不能搞短平快,要想得远一些,要有长远的美学目的,静下心来创作。不仅要注重思想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思想性再强,如果艺术水平不高,也算不上好的艺术品,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常常讲,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和演员的艺术。如果说在短篇电视剧中,导演还显得比较重要的话,那么,在长篇电视剧中,导演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两三个月的拍摄时间,一天七八十个镜头,仅仅依靠导演是不够的,所以要依靠好的剧本,依靠演员的良好发挥。事实上很多优秀导演自己也是编剧,加工的能力强。现在好的剧本不多。

这次参加“飞天奖”评选的作品,有一些还算不错,但很精致的作品不多。我在80年代参加过几次“飞天奖”的评选。那时,“飞天奖”的颁奖形式和晚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颁奖之后的研讨会,真的很受重视,应该恢复研讨会。现在都是新闻会,缺少深入的讨论,这是不利于中国电视剧创作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提高的。“飞天奖”不是目的,而应该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电视艺术提高和发展的手段。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国产电视剧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高健民

今年的电视剧创作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过去是计划中的数额大而实际产出小,现在是实际产出大于计划。就中央电视台来说,1999年立项开拍的电视剧达到94部,1505集,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策划成熟尚未开拍的剧目有22部。再加上正在拍摄中的一部分作品,共计100余部,近2000集,这与往年的七八百集是无法相比的。在近百部作品中,有长片、中片和短片,其中,长片占的比例较大。由于年初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台剧在内地的上映。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主打电视剧频道,从开年至今没有播出过一部港台电视剧,地方电视台也基本是这样做的,因此出现了国产电视剧百花争妍的局面。与此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

其一,给人的感觉是哪儿都在拍电视剧,社会上冒出了很多影视公司和非影视公司加入到电视剧制作行列中来,还有不少房地产老板也看好这块阵地,一拥而上,由此带来题材规划和生产操作方面的混乱局面。都在拍什么剧,有哪些题材,谁也说不明白。演员的价格也在随行就市,不断攀升,过去八千一集戏的演员,现在一万、一万五,甚至有的两三万地往上蹿,反正你不找我有人找我。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艺委会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机制原因,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其二,为了拉动收视率,不少境内影视制作公司,大量起用港台导演和演员,以期达到预想的盈利目的。

其三,从今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的播出情况来看,无论一套还是八套,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如《突出重围》、《太平天国》等连续剧,艺术质量都较高。但也确实存在一部分下滑的现象。于是,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无论国家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你在题材规划与创作上,除了把握正确的导向之外,还应在观众喜闻乐见上下功夫,在艺术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尽管这样的作品拍起来不容易,但我们也要拍,这是我们电视剧生产和播出部门的责任和使命。

其四,从题材分布情况来看,中央电视台坚持了把创作重点放在现实题材的方针,对整个电视剧的生产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突出重围》、《光荣之旅》等,受到老百姓喜爱。这类题材占整个电视剧播出比例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然而,地方台的情况就不尽然了,古装戏占的播出比例较大,另外,历史题材的剧也占了相当的数量,这是与我们的初衷和倡导的精神所不符的。

其五,电视剧创作被引入纯商业的做法似乎越来越明显。不少人不认为它还是一种创作、一种艺术,把它纯粹作为谋取利益的方式,这对目前的电视剧创作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也许,这也是造成目前电视剧生产数量大而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以为,电视剧生产从外延上、从电视剧制作上要有规划有标准,另外,媒体本身也应把节目的质量即思想性与艺术性放在首位。

今年还有一个特征,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除了中央电视台的《长征》、《抗美援朝》、《日出东方》外,地方台上很少见到此类作品。今年的古装戏,中央台还有一部拍好待播的《海瑞》(中央台一年只允许播出两部古装片),届时,希望观众能喜欢。

(高健民: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

从中国“警匪片”的现状说起

陈胜利

我8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被分配到河南电影制片厂工作,从场记到导演做了十余年。1996年,武警电视艺术中心成立,我便正式调入,并来到北京。那时一连拍了很多部较有影响的表现警匪题材的电视剧,如《中国大案录》、《铁血警魂》、《黄金缉私队》、《西安大追捕》等,同时还参与了一部分警匪题材片的策划。

从目前屏幕上播放的警匪片来看,收视率仍保持在前几位排行榜,像去年播出的《罪证》、《刑警本色》、《永不瞑目》,都反映不错,各有所长。

说起来,我是从1993年开始涉足警匪片题材的。我以为在电视剧和文艺类节目里,包括国外和好莱坞生产的片子,警匪片所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和平年代里,警匪片表现的主题都是很极端的,矛盾突出并且尖锐,如生死、犯罪、枪战等,把观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把观众的视野都引向一个领域,在收视结果上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过去喜欢把警匪片做成言情片,歌颂好人好事,像马天民的那类作品,而真正反映警察日常生活的、表现他们生存状态的剧目则不多。这些年,警匪题材的电视剧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一年就有几十部之多,尤其是地方台,一部接一部地播放,因为什么呢?我觉得很大因素是利益驱动,追求商业价值。

那么,自己当年为什么要选择《9·18大案》来拍呢?当时,我在选材上还是有考虑的,尽量避开暴力,以罪犯盗窃国宝,警察侦破案件这样一条路子延伸。里面更多的表现的是人的智慧和知识,是斗志斗勇这一类型的。

其实,各国媒体对这类题材的影视剧都是有限制的,更多的是为青少年考虑,担心他们受毒害,影响身心健康。可是,从目前我们生产的这类电视剧来看,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不少镜头过于血腥,过于杀戮。我认为问题在于首先缺乏审美上的高度,在揭示人性、弘扬真善美、启迪人的心灵方面做得也很不够。另外,把写实当成了简单的记录。其实,写实对艺术来讲是一种风格而不是目的。我看有的人写实就是为了省钱,拿一个案子不加修饰就自然主义地展现出来,这实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当然,也有不错的作品,并不是都不可救药,像《永不瞑目》,尽管故事有些离奇,但里面有表现人性美的一面,在爱情描写上也做了一些探索。还有《刑警本色》,树立了王志文这样一个比较高大的、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国刑警形象,同时,对暴力场面和犯罪分子也没有做简单的脸谱化的处理,整个剧情达到了一种悲壮的美,有震撼力。《罪证》虽然有缺陷,但其中对罪犯的反省和警世作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名导演,作为电视剧生产部门的一级领导,无时无刻不能忘记肩上承担的对公众的责任,不要忘记我们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从这几年的创作来看,觉得警匪片急需从理论到规范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也许我们都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片子,它拍得就很随和、很智慧,充满人性的感动,里面有惩恶扬善的思考,包括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大量的推理及情感的张扬,这都是我们欠缺的。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很难,但并不是做不到的,我们不能放弃努力。

现在对电视剧有“电视垃圾”的说法,甚至被称为快速垃圾,国内有,国外也有,尤其是好莱坞,垃圾的生产量占总数的70%,并不断销往第三世界,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竞争会日趋激烈,我们能否守住这块阵地事关重大。最关键一点还是作品的质量问题,它决定观众的收视率。我们要树立市场意识,也就是你要拍什么和别人想看什么最好达成默契,不能盲目干,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我还有一点认识,不能让电视剧负载太多的内涵,电视剧对于公众媒体来说并不是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是新闻、资讯和教育。而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电视剧从疯狂的泡沫、无目的的追求、大量的倾泻之后,就会渐渐冷却下来,沿着市场规律走入正轨。

我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电视剧必须立法,建立规范合理的审查制度,不能还像现在这样,导演去搞钱,制片去拉关系。希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相应的机制,从根本上完善电视剧创作管理体制,中国的电视才能见到曙光。

(陈胜利:武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好的军事题材=男人问题+女人问题

周振天

1999年,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来说是个大丰收,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军事题材还是非军事题材。近年来,国内的电视剧水准始终在走上坡路,到去年应该说达到了一个高潮。军事题材作品的成功,简单地说就是“男人问题”加上了“女人问题”。

所谓“男人问题”应该说是军事题材中主要应展现的部分,即中国军人的阳刚之气,以至整个军队的雄伟气势,古今中外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均以此为主流意识。

但曾有一段时间,我国的一些影视剧导演以为军事题材就仅仅是这些,于是乎,一大批仅以战争场面、战争过程、震耳欲聋的爆破声、炮火声为支撑的作品充斥了荧屏,而这些作品,包括一些在当时看来十分成功的作品并不能说是好的作品。

这些作品,作为军事教育片来激发战士的斗志,鼓舞士气未尝不可,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观众对象是普通的老百姓,这样的作品最终会被打入冷宫,无人喝彩。

那么理想中的军事题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军人的生活不同于老百姓,他们有独特的生活背景和环境背景,而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更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军人不知一生要面对多少父母的牵挂和妻子的埋怨,而他在反映自己生活的影视剧作品中更希望看到有人在关注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的生活故事,在我眼里,这就叫“女人问题”。

很多人在头脑里有一种很固执的偏见,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只要是以描写感情、家庭生活为主,就应被斥为“市井”,就是流于庸俗。其实这正是我国军事题材作品一直忽视“女人问题”的根源所在。

“女人问题”是军事题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是阴阳调和的,军事题材中的军旅气息与情感生活应该相辅相成,少了哪一项,作品都不会好看,目前的军事题材越来越好看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编剧和导演注意到并重视了这个问题。

当然,所谓的“男人问题”与“女人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战争时期和在和平时期,自然应该各有侧重。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在创作时为作品多添一分阳刚之气,但这绝不是单纯的让“男人问题”侵吞“女人问题”的空间,而是让他们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上,寻求一个平衡点来成为军事题材的“黄金分割”。

中国电视文化是在阅读文化还没有烂熟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观众对于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有怎样的观众就决定了怎样的导演。近年来,随着电视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导演肩上所担负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照此发展下去,我们的影视剧将会越来越好看。

我最近执导的18集长篇电视连续剧《波涛汹涌》将在2000年年底上映,这是一个以海军潜艇部队23年的深刻变化,生动体现了在迈向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海军三代官兵尚武精神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我对于“男人问题”和“女人问题”将有自己的阐释。

(周振天: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导演)

标签:;  ;  

电视连续剧:百花争艳,有很多问题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