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_收入分配改革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_收入分配改革论文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始终坚持论文,以人为本论文,民生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下面,我谈几点学习体会,与同志们一起探讨。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我们党和政府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由3645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由1132亿元增加到3.9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2%,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以上。这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成绩最大的30年,是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了有力步伐。总体上看,从1978年到2006年,反映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的主要有以下九个标志:

(一)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以7%的速度增长,分别由343元和134元增加到11759元和358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消费状况。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5.8%和43%。1999年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7部,到2006年增加到198部;1985年私人汽车拥有量28.5万辆,到2006年已超过2000万辆。目前,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5940万台。

(三)扩大就业。仅“十五”期间,在全国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已有18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2006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亿人,比2000年末增加374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2.73亿人,比2000年末增加418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已超过1.3亿人。

(四)社会保障。2006年底,全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649万人、15737万人、11187万人、10235万人和6446万人。全国共有2200多万城市居民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5个省份、2100个县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00多万农民享受了农村低保。

(五)教育事业。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都超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到741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809万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500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22%。

(六)人民健康。全国已有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全国公民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七)文化生活。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国83%的县有公共图书馆,97%的县有文化馆,97.5%的乡有文化站,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都达到95%以上。

(八)居住条件。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30.7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以上。居民个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比例超过95%,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2%,城镇住房市场化率达到67%,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财产中房产价值占50%以上。

(九)社会管理。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这九个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民生问题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但在世界各国排名100位之后,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一个总体判断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面临的战略机遇期都没有变。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就是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就是本世纪头二十年,仍然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对于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艰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二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三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来自下岗失业人员、以大学生为主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三方面的就业压力叠加。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范围窄、统筹层次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六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真正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否则,我们的党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失去力量和源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之本,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作为巩固和加强我们党的领导地位的力量之本;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用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工作。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放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二是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真切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始终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高瞻远瞩地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要充分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不能一下子把胃口吊得太高。在总体上要坚持循序渐进,加快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急有缓,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政策。根本利益是基础的、长远的,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以及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实利益是眼前的、直接的,它同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包括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安危冷暖问题、看病入学问题、就业保障问题等,这些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地去办。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现实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我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注意政策的严肃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还要注意政策的联动性,防止攀比和连锁反应,在设计政策的时候需要前思后想、左顾右盼。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既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比如,协调解决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群众的收入差距,协调解决好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在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协调解决好失地农民、水库移民和城市房屋拆迁群众的实际困难,等等,这些方面如不能统筹考虑、妥善处理,就会出现问题。

应当看到,群众提出的利益诉求有的是应该也能够予以满足的,有的则脱离了现实,在现阶段是难以满足的。我们要认真分析并正确取舍,依法按政策来办事,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为了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而随意突破法律法规、政策界限,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我们要下工夫加强教育引导和政策法制宣传,帮助群众了解实际情况,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各方面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让群众明事理、晓大义、顾大局。

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工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都要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民生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大力抓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三大支柱。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维系基本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只能新增4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000万左右。我们要把扩大就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特别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带动和扩大就业。

我们要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当前收入分配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需要坚持基本分配制度,防止平均主义回归;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公平,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坚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防止社会财富向少部分人过分集中。我们要致力于依靠民力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凝聚民心,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央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去年,我们在全国全部免除农业税,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人民币调高到1600元,全国减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2000余万人;各地普遍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和7.4%。我们将稳步提高工资占GDP的比重,形成更加合理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适应就业方式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险方面,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救助方面,要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在社会福利方面,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并完善优抚安置政策。

第二,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积极解决教育、卫生、文化和住房问题。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教育公平体现着人的成长起点和未来发展机会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医疗卫生直接关系人的健康素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文化体现着人的精神需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住房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卫生、文化和住房需求已成为民生热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特别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今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实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使广大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受益;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时,全面实行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困难家庭的学生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我们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差距,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别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得更快一些。同时,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配置,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并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继续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健康发展;抓紧研究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我们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是民生需求,又能拉动消费和内需,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我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在继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工程的同时,将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不断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我们将大力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要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房地产业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管理的重点是保障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同时,正确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特别要关心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近年来,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上创造了许多值得总结借鉴的新鲜经验。

第三,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这几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的重点是,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好转,有效防止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点是,继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

我们要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当前,要坚决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对应关闭的煤矿要坚决关闭,对已关闭的矿井要严防死灰复燃;切实搞好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民爆器材等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学校、娱乐场所安全防范;依法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对顶风作案的必须尽快绳之以法,追究领导责任,以起警示作用。同时,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和餐饮卫生监管,特别要坚决遏制农村食品安全事故高发态势,严肃查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总之,我们一定要采取坚决有效措施,保证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我们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投诉增加。必须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森林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此,我们将认真落实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指标考核体系,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作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力度,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信贷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立覆盖城乡的节能环保、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能环保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矛盾的增多和社会冲突的加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高的目标要求,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特别要发挥群众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体作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在这里,我还要重点讲一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既是直接的民生问题,又是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量多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压力很大,特别是新一轮较大规模的人口出生潮中性别比偏高问题突出。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个《决定》,必须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统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的关系,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关系,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制度,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特别要落实国发2006年5号文件,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民工工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加快发展老龄事业,重点解决老年人护理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形成爱老、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三、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摆上重要位置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真正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一个好的宗旨,建立健全一个好的机制,培育养成一个好的作风。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各级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民生问题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做决策、拟计划、订政策时首先想到困难群众,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解决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一靠科学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改善民生创造更为坚实持久的经济基础。二靠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为改善民生创造更具活力的制度环境。三靠加大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重点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向广大农村、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二,要加强社会管理,加快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我国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但总的看,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过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水平。要建立起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和危机预警系统,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实实在在地解决好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也对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提出“五要五不要”的要求。这对我们转变工作作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政风教育,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遵守党纪国法,严格依法办事,依法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群众意见多的地方,越要经常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特别要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解决民生问题要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增强固本强基意识,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增强基层组织解决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中央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战略部署,对各级行政学院办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们要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纳入教学、科研、咨询工作。一方面,要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公务员培训工作,使公务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意识,深入研讨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公务员解决民生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这方面问题开展科研、咨询工作。国家行政学院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努力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今天在座的学员大都是担任厅局级职务的领导同志,平时工作很忙,这次培训机会很难得。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勤奋学习,深入研讨,大胆探索,真正做到教学共长、学学相长,学有所悟、学有所成,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华建敏于2007年3月1日在国家行政学院2007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  ;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_收入分配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