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一边四面”指导思想突出历史学科素养考查_王羲之论文

贯彻“一边四面”指导思想突出历史学科素养考查_王羲之论文

贯彻“一点四面”指导思想,凸出历史学科素养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素养论文,学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2015年7月的《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一篇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1]。总体来看,2016年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文综历史试题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以推进教育、课程、考试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为方向,强调历史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贯彻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科学性、政治性、规范性和公平性的规定,持续稳妥地推进了高考命题改革,稳中有新,实现了从分省命题向国家统一命题的平稳过渡。

      其一,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

      试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如全国卷Ⅰ第24题通过三国曹魏时期的经文拓片,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全国卷Ⅱ第27题围绕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相关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全国卷Ⅲ第28题,借梁启超之口,抒发近代仁人志士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追求,着力呈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培育民族自豪感;全国卷Ⅲ第30题通过新颖的试题,显示1932年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抗敌爱国热情。

      【例1】(2016年全国卷Ⅰ,24)【答案】C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该题描述的历史现象是汉代儒学不把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当作儒家经典,要求考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传说为孔子编撰,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编“五经”,阐发儒学,说明孔子所创之儒学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该题启示我们,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缓慢发展演变的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教材相关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相关历史知识的精准掌握。从命题模式上看,该题属于对某某历史现象的历史理解。

      其二,以“能力立意”为靶的,突出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命题专家也通过各种渠道,明确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即“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3]2016年文综历史试题,比较全面地落实了时空观念、史论史证、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历史价值观等学科素养的考查。素养立意渐趋成熟的过程集中体现在近几年对第41题的不断探索上,这种近乎考查史学研究能力的题目,全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学术素养。2016年全国卷Ⅰ的“制度构想题”、全国卷Ⅱ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全国卷Ⅲ的“自开商埠”题,沿袭了往年的开放特色,改变设问形式和答题要求,调整了评分标准,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有利于考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得更加充分。

      【例2】(2016年全国卷Ⅰ,31)【答案】B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具体而言,解题需要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定位在特定的“外交背景”下进行思考,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尝试从历史角度解释实际问题。该题截取1957年到196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变化,考查这一时段的中国外交。从考生的知识储备来看,这一时段的中国外交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涉及,这需要考生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背景。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A项不符合历史时段。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选项C不符合时间信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该题启示我们,命题专家针对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问题,做出澄清和厘正是命题经常关注的着眼点。此外,“叙述某种变化,问变化的原因,变化背景是什么?”是全国卷的基本模式之一,但以往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变化,而该题采用倒叙时序的思路,体现了命题专家求变的心思,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其三,以“多源情境”为形式,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提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出现的公平性问题。2016年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从史料形式上看,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和表格。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新情境题,都需要考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综合思考后才能作答。如全国卷Ⅰ第25“画像砖图片”题、第34“国际组织表格”题;全国卷Ⅱ第24“曹魏《三体石经》残片”题、第40“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题;全国卷Ⅲ第30“火柴图案”题、第34“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题,既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又有助于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体现了命题专家的人文关怀。

      在“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基础上的思维创新是全国卷的突出特色。2016年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在平实的材料背后,基本上都有很高的思维含量,其中不乏突破定式思维的高质量试题。比如全国卷Ⅰ第25题考查的是汉代农业,一般认为小农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到汉代则是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思维定势。但是,试题呈现的是一张有六个人集体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如果不从史料的具体信息分析,进而联系汉代土地兼并导致的大地主田庄,就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错选“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4]再比如,一直被称作“命题改革试验田”的全国卷Ⅰ第41题,要求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和所学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材料信息量不大,但极具开放性,考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例3】(2016年全国卷Ⅲ,26)【答案】C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能力,兼具考查历史价值观。从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角度分析,解题首先要综合东晋、南朝与隋唐由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的“大历史”观念进行思考,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其次,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弄清楚影响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涵,探求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再次,在理解历史问题时需要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其书法艺术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唐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16年全国卷三套文综历史试题遵循了“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思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注重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突出学科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文化价值。特别是试卷秉承传统,回归理性,平和平实,坚持以考生为本,贴近学生和中学教学实际,体现了鲜明的考查趋向,具有良好的教学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

标签:;  ;  ;  ;  ;  

贯彻“一边四面”指导思想突出历史学科素养考查_王羲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