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后”与现实的不定NP主语_谓语论文

“有定居后”与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主语论文,N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O 引言

主语常常有定,而宾语常常无定,这在世界语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参见Comrie,1981/1989:160)汉语主语的有定性倾向,较早是由Mullie注意到的,Chao(1968)在注释中说明了这一点,并在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此后,Teng(1975)、李英哲(1976)、Li &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等都同意这种观点。Chao(1968/1996:85)认为汉语主语常常是有定的,并没有否认主语也可以是无定的,他举了一个无定主语的例子:“一个卖刷子的在门口儿呐。”只是认为这句话说成“门口儿有个卖刷子的”比较妥当,也常见一些。可以这样说,这些学者认为汉语主语倾向于有定,无定主语是受限制的,比较少见。李艳惠、陆丙甫(2002)认为,汉语的主语不能是(非特指性)不定指的,但是肯定特指性无定主语的存在。

相当一批学者在接受“汉语主语有定”观点的同时,注意到例外的情况,如Lee(1986)、Tsai(1994、1996、2001)、Shi(1996)、Xu(1997)、蔡维天(2002)等。范继淹(1985)和Xu(1997)都注意到带有描写性定语的无定名词短语充当主语,句子更容易接受。蔡维天(2002)指出“一个人能吃完三碗饭”“一锅饭吃三个人”之类的句子“几乎看不到所谓的主语有定限制”。

对无定NP主语句进行专门研究的,首推范继淹。范继淹(1985)的研究是创新性的,也富有启发性。此外,Hsin(2002)也对汉语无定主语句做了专门的研究,不过她研究的是“有”字打头的句子,如“有个江湖医生本事不大胆子大”,该文认为汉语无定主语句以“有”为语法标记。

总的说来,汉语无定NP主语句的研究成果颇丰,也不乏力作,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关注名词的指称(reference)和量化(quantification)问题(Lee,1986;Tsai,1994、1996、2001;Shi,1996;Xu,1997;邓思颖,2002)等。有的研究已经考虑到了语境因素(范继淹,1985;王灿龙,2003)等,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看法。不过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对有定/无定的认识存在分歧,这直接影响到对无定NP主语句的认定;其二,专门性的研究不多,部分成果用形式语法的理论解释汉语现象(包括依据汉语的事实来修正形式语法的理论),无定主语句大多只是顺便提及;其三,大多数研究成果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单句,对复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的无定NP主语句。我们尝试从理论上说明汉语的无定主语句不是“欠缺”,也不是主语有定规律的例外,它是有标记、受限制的一类句子。为集中讨论问题,我们把无定NP基本限制在“一十个体量词十指人名词”的范围内。本文涉及的无定NP主语句,是指无定NP在句首充当主语的句子,不包括“有一个人想见你”“我认为一个人够了”“他一个人也不认识”等无定NP不是句首主语的各类句子。

一 有定/无定范畴与无定NP的句法功能

1.1有定/无定的范畴属性与静态表现形式

有定/无定范畴一直是受重视的语言学范畴。近二十年来,对有定/无定的经典论述是Heim(1982),主要从名词的语义角度讨论有定/无定。传统的看法是把有定/无定当做语法和语义范畴(Crystal,1997/2000:100、180):

definite(ness)有定的(有定性):语法和语义学用来指一个具体的可识别的实体(或一类实体)。通常与无定相对。

indefinite(ness)无定的(无定性):语法和语义学用来指一个实体(或一类实体)无法具体识别。通常与有定相对。

这种传统的看法正受到挑战。Hawkins(1991)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定冠词、不定冠词,Lyons(1999)主要从语义和语用角度讨论有定/无定问题。Lyons(1999)不赞同把有定/无定看作语法范畴,并提出“有定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的概念,即出现在某些句法结构特定位置上的词语在语义/语用上必须是有定的;“有定效应”是一种语义或语用制约,而不是句法限制。(参见王欣,2003)

我们认为,对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来说,“有定”是指说话人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听话人能够识别NP所指的对象具体是什么,“无定”是指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人难以识别NP所指的对象具体是什么。有定/无定本质上是一对语用范畴,但与语法、语义密切相关。在言语中,有定/无定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语音、词汇、语境等手段来实现),那么,它们可能与某些句法形式或句法位置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如汉语的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NP”等与有定性基本对应,而“数量名”结构与无定性基本对应。

汉语的“数量名”结构,在静态情况下(不进入具体句子)总是无定性的,但在动态环境中(进入具体句子)不一定都是无定的,如“一句话说完,她流下眼泪”(《王朔文集》,147页)(注:本文所据《王朔文集》由华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下文不再详注。),读者从上下文中完全可以知道“一句话”是什么,因此,它实质上是可以识别具体所指的。显然,语境的动态性迫使我们对有定、无定的区分产生动摇。但是,“一句话”本身并不是有定的,是“说完”等成分以及上下文限定了它。同理,“一个人也不认识”里的“一个人”本身也不是有定的,它的周遍性意义,是通过整个句子才能理解到的。因此,我们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在静态情况下确定无定形式。那么,“数量名”结构就是汉语无定成分的典型的静态表现形式,由“数量名”结构充当主语的句子,就是无定NP主语句(包括由“数量名”结构充当主语的周遍性主语句)。

应该强调的是,有定/无定范畴,通常只与名词相联系,这是一种局限,动词甚至句子都有无定、有定之分。这方面徐通锵(1997)已有一些论述。

1.2有定/无定的连绵性

Crystal(1997/2000:180)指出:“有定和无定的区分不能一刀切,因为有许多语言的和语言外的语境变项在起作用。”有定、无定的差别实际上是聚焦、锁定目标物的程度差别,因此,它们之间是连绵性的。范继淹(1985)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文中举例说:“一位医生告诉我……”的主语当然是无定的,“一位女医生”大概也是无定的,“一位姓侯的女医生”和“首都医院一位女医生”也还可以算是无定的,而“首都医院血液组一位姓侯的女医生”恐怕就要算是有定的了,因为在那里只有一位女医生姓侯。徐通锵(1997)、储泽祥(1997)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讨论。鉴于这种连绵性,我们尽量选择由比较单纯的“数量名”结构充当主语的无定主语句来进行考察。

二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

2.1现实句与非现实句

句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句,是指与特定的现实情境相联系的句子,句子所表示的活动进入了现实世界的时间流程和具体空间位置,并以说话时间为参照,如“我在看书”;另一类是非现实句,是指与特定的现实情境不相联系的句子,句子所表示的活动没有进入现实世界的时间流程或具体空间位置,不以说话时间为参照,与现实句相对,如“我会认真看书”。现实句与非现实句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在叙事语篇里,现实句通常用来陈述,非现实句通常用来议论、说明或评价。

无定NP主语句也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分。本文要着重讨论的是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如“一个蒙面歹徒冲进了值班室”这句话,表示特定的现实活动,就是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现实句有个落实到特定的现实情境之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有定”做宽泛理解,即一个句子或一个结构成分可以具体识别,那么,现实句就有“有定性”要求。现实句的有定性是指:说话人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听话人能够识别句子具体跟哪一个特定的现实情境相联系,并能确定该句子所表示的事件时间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的。那么,现实句的“有定性”如何落实呢?本文第三部分会尝试探讨这一问题。

2.2 非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特点

非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是指中心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没有进入现实时间流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数量配比性无定NP主语句,显著的句法表现是双数量结构,如“一个人一把椅子”“三个人吃一锅饭”(邢福义,1984;张旺熹,1999:57-81;Tsai,1996)。它通常是非现实性的,但也可能是现实性的。二是周遍性无定NP主语句,当谓语中心是动词时,用“没/没有”否定通常是现实性的(如“一个人也没来”),用“不”否定往往是非现实性的(如“一个人也不来”)。(参见陆俭明,1986)三是非动态性无定NP主语句,这种情形十分丰富,但多数都有比较明显的标记。例如:

(1)如果,他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光明日报》2003年4月18日,A1版)

(2)一座城市可不可以被品牌化?(《光明日报》2003年4月2日,A3版)

例(1)-(4)中,用“如果”表示假设,用助动词“可以”“应该”“能”、副词“不见得”等表示情态,都能标示句子是没有进入现实时间流程的非现实句,句中的中心动词“有”“品牌化”“满足”“是”“扣”等都是非动态性的。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非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可以是疑问句,如例(2);也可以是否定句,如例(4)。

2.3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特点

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句法上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范继淹(1985)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富有启发性。该文举出了无定NP主语句的许多用例,认为某些文体似乎用无定NP主语句为宜,并提出了无定NP主语句可能的语法特点:1)谓语都是动词,没有发现形容词谓语句;2)不及物动词句,谓语要用复杂形式;3)口语里出现的无定NP主语句,似乎以有后续成分居多。

当然,范继淹(1985)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关于第一点,已有学者指出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朱晓农,1988)。关于第二点,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其实,对于现实句来说,无论不及物动词句还是及物动词句,谓语都要尽量复杂。比较:

(6)a.*一个小姑娘站着。

b.?一个小姑娘站在他面前。

c.一个小姑娘笑嘻嘻地站在他面前。

例(5)的“铺”是及物动词,如果只带宾语“床”,句子是难以成立的(如5a);前边带上状语“在”(如5b)或“在悠闲地”(如5c),句子就可以接受。例(6)的“站”是不及物动词,只带体标记“着”不能成立(如6b);带上表示地点的成分“在他面前”(如6b),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接受,但如果再带上描写性状语“笑嘻嘻地”(如6c),就更容易接受了。非现实句在这方面没有必然要求。例如回答“几个人去?”时,可以说“一个人去”或“三个人去”,孤零零的一个动词“去”也可以作谓语。因此,这个语法特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可以概括为: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谓语部分都是复杂形式,不能太简单,不能是孤零零的一个动词,即使是“动词+/了/着/过”也不行。

除了范文所指出的几个特点之外,本文还有一些新的认识,概括如下:

1)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不能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也不能是用“不/别”来否定的否定句(用“没/没有”可以)。非现实句没有这些限制,如例(2)-(4)。

2)指人的无定NP充当现实句的主语时,谓语中心都是动作动词,并在句中呈动态性。“姓/叫(~某某名字)/是”等非行为动词不能进入现实句。

3)助动词“能/可以/应该/会/敢/要”等一般不出现在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中心动词的前边。非现实句没有这个限制,如例(2)-(4)。

4)无定NP主语不是话题,不能倒装,不能用“是”强滴。非现实句也不能这样。如“一个蒙面歹徒冲进了值班室”“一个人也不来”都不能倒装,不能说成“冲进了值班室,一个歹徒”“也不来,一个人”。

5)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主语后边不能停顿,非现实句有这种可能,如例(4)。

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主语通常是有指的,跟主语无指的非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比较起来,句法上的限制更多(Croft,1990:116;Hopper & Traugott,1993:157)。

三 有定居首与“有定居后”

3.1整体有定与局部无定

一个现实句,要想与特定的现实情境相联系,理想的落实办法是使句子的构成部分如施事、受事、时间、方所等尽量有定,动作尽量具体。但是,最关键的是事件要进入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通常以说话时间为参照,体现为句子的“过去、现在”等时态变化。整体上有定的现实句,允许局部上的无定,否则,承担新信息的成分就无法安排。现实句的有定性如何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它不仅跟句子内部有关,也跟语境、人们的知识等句外的因素有关。这里,我们只提出已观察到的、与句法语义有关的两种主要方式:“有定居首”与“有定居后”。(注:参见徐通锵(1997)关于汉语主语有定、英语动词有定的相关论述。)

3.2主语有定的强烈倾向与“有定居首”的首选方式

汉语落实现实句的有定性,最重要的方式是“有定居首”,表述如下:

对于汉语的现实句来说,要满足句子有定性的要求,首选的方式就是使句首的成分(主要是主语、表示时间或地点的修饰语)有定化,即让句首的成分指称已知的人、事物、时间、地点,使它们与特定的现实情境直接联系起来。

“有定居首”是汉语落实现实句有定性的首选方式,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因此,汉语常见的主语是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NP”,主语有定的倾向强烈。例如“(10月9日,在桂子山上,)我见到了阔别十年的一个老同学”,主语“我”是有定的,如果前边出现特定的时间修饰语“10月9日”或地点修饰语“在桂子山上”,句子的有定性就会大大增强。主语有定处在特定情境之中,它所参与的活动也就与现实情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主语有定原则上允许宾语无定,否则,表示新信息的名词性成分就无法引进。因此,汉语给人的通常感觉是:主语常常有定,宾语常常无定。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的现实句有定性落实的首选方式是“有定居后”,即有定性体现在谓语中心动词上,动词的时态变化(如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句子所表示的活动进入现实世界时间流程的具体情况,主语不是必然有定的。戴耀晶(1997:6、31-32)认为汉语有“体”范畴但没有“时”范畴,我们认为,至少可以说,汉语的时态变化不是仅靠动词来表现,汉语的“体”标记也不能完全标示句子所表示的活动进入现实世界时间流逝过程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使句子有定,主语、句首时空修饰语的有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现实句中,中心动词不能明确体现时态变化,而“体”变化又不能准确反映句子与特定现实情境联系的情况如何,这应该就是造成汉语首选“有定居首”方式的根本原因。

3.3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格式与无定NP后移的可能性

既然汉语主语常常有定,而宾语常常无定,那么,能不能把无定NP主语句的NP后移,变成无定的宾语呢?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格式,看看NP有没有后移的可能性。

汉语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单宾动词句:无定NP(施事)+及物动词+宾语。例如:

6)兼语句:无定NP(施事)+使令动词+兼语+VP。例如:

(12)一个胖子叫他马上过去。(《王朔文集》,95页)

7)不及物动词句:无定NP(施事)+状语+不及物动词+补语。例如:

(13)一个年轻的警察飞快地向我们刚出来的那个房间跑去。(《王朔文集》,71页)

上述七种句式里,只有“被”字句、不及物动词句的无定主语有后移的可能。但是,如果“被”字后边的施事成分也是无定的,受事/无定NP后移就失去了意义,后移的结果是主语仍然无定(如“一个老太太被一个小伙子骗了”,说成“一个小伙子骗了一个老太太”,主语还是无定的)。不及物动词句如果谓语形式复杂,状语、补语齐全,如例(13),句首的无定NP也难以后移。总体上看,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无定主语后移作宾语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虽然“主语有定,宾语无定”是汉语的强式,有很强的同化作用,但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句法格式和复杂谓语从句法上限制了无定NP挪后作宾语的可能性,也就使强式的同化作用受到阻挠。那么,句法上,汉语不能不允许无定NP作主语。

如果谓语允许无定NP后移,那么,强式的同化作用就能表现出来。如“一位客人来了”就不如“来了一位客人”顺畅。

3.4谓语的细化与“有定居后”

当主语无定时,现实句有定性的落实任务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落到了谓语上头。这就是“有定居后”,表述如下:

对于汉语的现实句来说,当主语无定时,谓语要尽量细化,体现现实性,尽量表示出主语的细节,以增强识别主语的信息,并满足句子有定性的要求。

汉语的“有定居后”并不是像英语那样,依靠谓语中心动词的时态表现与特定情境相联系,而是靠动作的动态性,靠跟中心动词有关的成分的细化,如时间、方所、性状的具体化,当然也包括动词“体”标记的出现。从认知角度看,谓语形式越复杂,它所表示的语义也就越复杂、越细致具体。看下面的例子:

(16)一个乡下老太太在公共汽车上吐了我一身后昏在我脚下。(《王朔文集》,96页)

连动句的谓语都是复杂形式,如例(14)的无定NP主语句,谓语是连动结构“穿着大衣迈下马路走过来”,描写了主语的衣着、具体的动作和位移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使句子所表示的内容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例(15)的“门”“我”都是有定的,描写性状的状语“笑盈盈”更是增强了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现实感。例(16)“在公共汽车上”表示具体的地点,“吐了我一身后”表示“昏”的具体时间,这都能对句子的有定性提供帮助。

谓语细化是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成立的必要因素。Xu(1997)认为,无定名词在加了一些描写性的定语后,出现在主语位置就比较容易接受,如例(17b)。

(17)a.?一条狗跑进屋里来了。

b.一条白白胖胖的狗跑进屋里来了。

c.*一条白白胖胖的狗跑了。

d.*一条白白胖胖的狗跑来了。

e.?一条白白胖胖的狗跑进来了。

无定NP增加定语,有定性会得到加强,因此,会对句子的成立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谓语是不是细化的才是关键。上面的(17b)句如果谓语过于简单,没有语境就难以接受,如例(17)c-e。

3.5“有定居后”与“有定居首”的配合

靠“有定居后”来落实现实句的有定性要求是有局限的,只能是相对的,即相对于谓语形式简单的情况而言,谓语形式复杂更能体现句子的有定性。有时候,“有定居后”与“有定居首”结合起来形成这样一个句法格局:特定的时间/地点修饰语+无定NP主语+VP。这个格局里,主语NP是无定的,时空修饰语是有定的(有定居首),VP也要细化(有定居后)。看下面的例子:

例(18)的“这时”、例(19)的“早晨”、例(20)的“一天”“在一家工艺品商店里”是“无定NP+VP”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示的是现实世界时间流程里的某个特定的时间,或现实世界的某个特定的场所,是句子有定性的体现。Lee(1986)、Shi(1996)、Xu(1997)以及蔡维天(2002)都注意到时间词的出现会对无定主语句合法性产生影响,我们不仅注意到这一点,而且还指出其中的原因:是为了满足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有定性要求。更进一步,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明白,汉语主语有定的现实句也常常把表示事件的时间、地点成分安排在句首而不是句末,也是为了加强落实句子的有定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例(18)的“到站的人刚下车”“卖票的刚要关门”,例(19)的“徐裁缝一开门”,都是帮助表示现实世界时间的小句,都有利于句子有定性的落实。虽然句首的时空修饰语增强了句子的有定性,但谓语仍然要细化,不仅能使句子的有定性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也能使无定NP无法后移。如例(18),如果说成谓语简单的“这时一个背包的小伙子上了”,句子就不能接受,远不如“这时上了一个背包的小伙子”顺畅。

应该强调的是,“有定居后”,只是揭示了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谓语复杂化的原因在哪里,并没有说明无定NP主语句为什么能够存在;谓语复杂使得无定NP无法后移作宾语,只是从句法角度说明了无定主语句有存在的可能,并没有说明汉语一定要使用无定主语句。但是,我们相信,存在的格式总有它的合理性,总有它赖以依存的语用价值。汉语既然首选“有定居首”,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现实句都安排成有定主语句呢?虽然句法上有限制,但为什么不全部说成“有”字打头的句子?如“一个出租车司机被人害了”说成有定主语句有困难,但为什么不说成“有个出租车司机被人害了”呢?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是别的句子无法代替的,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在句子平面难以看出它的价值所在,不妨到语篇环境中去看一看。

四 汉语信息结构原则与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语用价值

4.1汉语信息结构安排中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语篇中介绍或描述某个人或事物,总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无定到有定。这与人们识别实体、接受信息的过程是相一致的(徐通锵,1997)。例如:

例(21)中,无定的“一个男人”是首现,下文再提及时就用了有定的形式“那个男人”“他”。从“一个男人”到“那个男人”“他”的先后顺序,正是遵守了从一般到特殊的信息安排原则。

原则二:句首显眼原则

句首位置是最能引起注意、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因此句首是一个显眼的位置。与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相比,“数量名”所传递的信息要新得多,可预测度也低得多,放在句首无疑更显眼,更能引起注意(Comrie,1981/1989:248-249;胡壮麟,1989;古川裕,2001)。不仅如此,由于句首是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占据句首的成分在语篇上就有延伸或持续作用(discourse persistence values)。(孙朝奋,1988)

在这两个原则之下,无定NP主语句的语用价值就会被凸现出来。

4.2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首现性”及其语用功能

根据原则一,充当主语的无定NP一定是首现的。根据原则二,充当主语的无定NP是显眼的。具体说来,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具有以下的语用功能:

1)无定NP虽然本身不是话题,但它处于显眼的主语位置,能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有引进话题的作用,这在语篇开篇或话题转换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

例(22)的无定主语句是开篇语,例(23)的无定主语句是转换话题的句子。在相关的语篇或话轮里,话题总是与无定NP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有关。桂诗春(1996:366、441)指出:“一个单数不定名词词组,是一个在语篇表征中建立新标记的信号。”孙朝奋(1988)认为主题的重要性与使用数量结构之间有密切联系,“一个主题上比较重要的名词短语倾向于由数量结构引进话语。”他们的研究都表明,无定NP有引进话题的作用。

2)充当主语的无定NP不能在句子内部被具体识别,因此有“后向求伴性”倾向,能吸引听话人继续向下接受信息。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常常充当分句或小句,作为单句则难以自足,让人不好接受。如例(22)(23),如果把“一青年男子买彩票中了50万”“一个护士探头进来”单独抽出来作为单句,都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常常引进话题或充当小句,因此它是下文的基础或背景,但听话人关注的是无定NP主语句后边的句子所传递的信息究竟是什么,无定NP主语句本身所传递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听话人的需要,这种不自足必然影响句子的可接受性。比较:

(24)a.*一位男子走进宠物店。

b.一位男子走进宠物店,要买一只鹦鹉。(《故事会》2000年第4期,72页)

(25)a.?一位旅游者从外地回到家里。

b.一位旅游者从外地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故事会》2000年第4期,7页)

听话人并不关心一个人是否到了宠物店或是否回了家,而是关心到宠物店或回家后干了什么,因此,例(24a)(25a)不好接受,而例(24b)(25b)就可以接受。

3)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虽然可以描写,也可以陈述,但更适合于具体、细致的描述语境,与“有”字打头句相比较,这方面就显得更加明显。我们将在下文举例并做些说明。

4.3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与“有”字打头句

“有”字打头句是指“有+无定NP+VP”的句法格式(以下简称“有”字句)。它与无定NP主语句的主要差别是“有”字的有无。它们是表达意义基本相同的两种句法格式。如果无定NP主语句前边都可以加个“有”字,那么,“有”字句就可以代替无定NP主语句,这就意味着无定NP主语句没有存在的价值。只有找出无定NP主语句与“有”字句的不同,才能真正找到无定NP主语句的存在价值。范继淹(1985)对比了“有”字句和无定NP主语句,得出两个结论:1)两种句式交替使用可以避免重复;2)以无定的“X+数量名”充当主语的句子不能转化为“有”字句。这里,在范继淹(1985)的基础上(注:内田庆市.(1989)和Xu(1997)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把这两种句式做进一步的比较,注意的焦点是特定语境中的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能不能换成“有”字句。

“有”字句的使用范围比无定主语句广泛得多,它也能引进话题,也有“后向求伴性”倾向。因此,许多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都可以前加“有”字,变成“有”字句,如例(22)可以说成“有个青年男子买彩票中了50万”,例(23)可以说成“有个护士探头进来”。但它们仍然有差别。我们撇开二者的句法结构差异不谈,主要看它们在语用上的差别。

1)“有”字句重在陈述、确认人或事物的存在性,而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重在描述事件的状况。当句中有描写性状语出现时,不好变成“有”字句。例如:

例(26)(27)中都是具体描写的句子,如果没有“娉娉婷婷”“迷迷糊糊”这些描写人物性状的词语出现,是有可能前加“有”字的。“存在性”是事物的第一性状,其他的性状都是第二性的(以第一性状为前提)。当描写第二性状时,自然包含了“存在性”这个第一性状,如果再用“有”字来确认存在,就是多余的。这就是上述两例不用“有”字的根本原因。

2)与上述情况相关的是,当无定NP所属的范围或性状已经确定时(即存在性已被确认),前边一般也不能加“有”字。例如:

例(28)的“商人”“教书先生”“牧童”都属于“围观的人”,以有指/无定的方式充当主语,前边不能用“有”。例(29)是打电话的情境,已经听出接电话的人是女的,自然就包含了“接电话的人已经存在”的意义,无需用“有”确认。

总体上看,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既可以描写,也可以陈述,但偏重描述事件,而“有”字句偏重确认人或事物的存在性。描写性较强的无定NP主语句不宜加“有”,如例(26)(27),陈述性较强的无定NP主语句可以加“有”,如例(10)。可用“有”也可不用“有”的句子,如“突然,(有)一个蒙面大汉从后面逼了上来”,用不用“有”,虽然句子的意思没有明显的差别,但说话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换句话说,用不用“有”,不是句子的语义有根本差别,而是说话人的用意不同,不用“有”侧重事件的描述,用“有”侧重人或事物的存在性的确认。这就说明,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有它自身的语用价值。

五 “对事不对人”与图片说明句中特指性的无定NP

5.1图片说明中的无定NP主语句

图片说明句是对图片画面进行说明的句子,其中有些是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例如:

(30)一位小朋友和爸爸一起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观赏园欣赏樱花。(《光明日报》2003年4月9日,A1版)

(31)4月15日,一位外国游客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街头过傣族泼水节。(《光明日报》2003年4月16日,A2版)

(32)10月30日,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思科中国用户大会上利用无线上网卡查阅资料。(《光明日报》2003年11月5日,C1版)

以上三例都是新闻图片说明的句子,而且图片上人是特定的人,场景是特定的场景。例(30)/(32)中的“一位小朋友”“一位外国游客”“一位网络工程师”都是特指图片上处于醒目位置的某个人,也就是说,这些无定NP主语实际上是特指性的,例中的“一位+N”从指称情况看都可以改成“这位+N”。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有定‘无定化’”。因为这种情况很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说话者的失误,而应该相信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有意为之,从而启发我们更加全面地观察无定NP主语句所具有的语用功能。

5.2特指性无定NP的表达功能

无定NP包括特指的无定和非特指的无定。特指性的无定NP的表达功能有两个:

1)特指性的无定NP达到“对事不对人”的目的。一个主谓句如果表示一个事件,那么,主语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且往往是施事者。要针对人,就把主语安排为话题,使他成为述说的中心;要针对事件,就要淡化或取消话题,使事件的信息得以突出。特指性的无定NP正是取消了话题,突出了事件,起到了“对事不对人”的作用。如例(30)说话人关注的是第15届赏樱节,例(31)关注的是泼水节,例(32)关注的是信息资源开发,各例关注的对象都不是主语所表示的人。说话人认为事件才是关键,图片上特定的参与者无关紧要,因此,不用把图片上特定的个体告诉听话人,听话人也不必关心图片上的参与者。这样,在表达上就采用了无定主语的形式。如果主语所表示的人是关注对象,就会采用有定形式。例如:

(33)11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出席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的代表。(《光明日报》2003年11月5日,A1版)

这句话也是图片说明句。表示的事件是军委领导会见会议代表,但说话者突出的是主语所表示的领导人,因此采用有定的形式。

2)特指性的无定NP的次要作用是,表明说话者对事件参与者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重在说事,人就不那么重要了。图片上的人只是事件的一个普通的参与者,选谁不选谁,都无大碍。如例(31),选外国游客还是选中国游客,对事件来说没有本质的影响,只不过选外国游客有利于向世界宣传云南的旅游业,而选哪个外国游客则更是随意的。这种随机性,自然淡化了参与者的话题性。

六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这样几点意思:

1)名词性成分有无定、有定之分,句子也有无定、有定之分。句子可以分为现实句、非现实句两类。句子的有定,就是现实性的落实;句子的无定,体现为句子的非现实性。相对而言,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前者的无定主语要多于后者。因此,“有定居首”成为汉语中的一种倾向。

2)汉语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句法上的突出特点是:谓语复杂,不能否定。句法上,由于谓语复杂,句首的无定NP难以后移,汉语无法把所有的句子都安排为主语有定句。汉语里,主语是否有定,并不是谓语动词能控制得了的。

3)为落实现实句的有定性要求,汉语采用以“有定居首”为主、“有定居后”为辅的方式。主语倾向有定,是“有定居首”的结果;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的谓语形式复杂,是“有定居后”的结果,同时又是造成无定NP无法后移的原因。

4)现实性无定NP主语句有引进话题、后向求伴性倾向,适合描述事件,与确认存在性的“有”字句的功用不同,有它自身的存在价值。

5)在无定NP充当主语的图片说明句里,NP实际上是特指性的,说话人有意让它“无定化”,是为了达到“对事不对人”的目的。这与无定NP不是话题有关。

6)判定一个无定NP主语句能不能成立,不能只以单句为标准,也不能完全脱离语境。无定NP主语句有后向求伴性,经常充当小句或是引进话题,听话人关心的是它后边的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它常常难以自足,作单句也不好接受。不自足不等于不合语法,作单句不好接受不等于作小句也不能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新的认识:作单句,主语有定倾向强烈,无定主语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作小句,无定主语要自由得多。以负载语用因素的小句为基本研究对象,有利于我们重新检讨“汉语主语有定”的说法,也可能会对其他问题带来新的认识。(邢福义,1995)

无定形式“数量名”结构的数词如果不限于“一”,量词如果不限于个体量词,名词如果不限于指人名词,无定主语句的情形会更为复杂,也一定更为丰富。另外,名词生命度的高低,名词不同的语义身份(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一定会对无定主语句的构成产生影响。这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标签:;  

“和解后”与现实的不定NP主语_谓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