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转型与发展的管理策略探讨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转型与发展的管理策略探讨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探索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经营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策略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又一个市场竞争越发加剧新阶段,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之前的粗放型简单竞争不同,如今单凭几个人的家族式营销模式已难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制订并创新实施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已是势在必行。

      发展中存在的经营性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依靠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变而形成,也多是典型的传统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结构已难以维系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首先,中小企业在第一次生存创业时期大多选择家族企业制度,如今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已逐渐转变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其次,部分中小企业老板受教育水平低,管理能力较弱,思想落后,缺乏规划战略眼光,好大喜功,盲目扩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危机;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严重滞后,许多中小企业一方面仍本着有钱就有人的传统观念,不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重视甚至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薪资待遇较低,对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招工困难、人才短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企业规模较小,设备不够先进,产品档次较低。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组织结构单一松散,这主要归结于这些中小企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形成。当时随着改革开放进行,市场旺盛的需求,生产能力的短缺,中小企业是在大国企和集团企业改制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低,设备差,行为制度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产品依靠个人手艺生产,个人因素较多,生产产品普遍附加值较低。

      3.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本问题一直也是困扰束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融资渠道来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其他融资方式几乎是空白,而我国融资制度结构客观上又不利于中小企业。最终中小企业投资者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人,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融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管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到2014年期间,我国劳动力成本涨幅至少翻了一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和较低管理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企业或设备比较落后,更多的是依仗劳动者技能。因此,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对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压力占有相当比例。

      发展中的经营策略选择

      达尔文说过:“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势不可挡,企业要么适应它而可持续发展,要么就被发展的社会淘汰,走向衰败。因此,企业如何转型就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

      1.制定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以及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

      2.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可选择的经营战略模式主要有:

      (1)非实际经营:实质上是借用外部拥有利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目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非实际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非实际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

      (2)战略联盟:由于中小企业“小”的特点,决定其生产方向往往不是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而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经营,实施联合经营战略。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3)专业化经营:也叫“小而精,小而专”,从而走上以小补大、以专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中小企业要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

      (4)自主研发之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起步晚、资金少、技术水平较低、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竟成了浑水摸鱼、短线投机、观念落后的代名词。要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命运,必须注重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知识产权和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

      (5)改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一是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二是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规范行业收费,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也应享受国企、外企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三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

      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

      就中小企业而言,有经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并不容易,但仅仅有了战略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学会去如何实施开展,并实现高效。

      1.分析并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中小企业负责人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2.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应随时把握住市场脉搏,根据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经营战略方针,尽可能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3.转型形象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品牌。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主要靠低成本的要素投入推动企业成长,很多中小企业的传统经营策略是“老三招”(到处找资源、低价竞争、对市场做出快速灵活反应)。目前资源约束越来越强、招募廉价劳动力的难度都在上升,企业的快速反应策略也不像以前那么有效,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品质和技术含量,靠“一哄而上”的快速模仿已经不行了。环境变化是不可逆的,企业“转型”即将企业从低成本的要素拉动转型为高技术的创新驱动,要求企业更多地做研发,更注重提高质量、树立品牌、注重管理。学习日本、德国的做法培育“小而专”的中小企业,继而提升产品的质量达到“小而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小而强”。

      4.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5.采取有效积极措施来重视和培养人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标签:;  ;  ;  ;  

中小企业转型与发展的管理策略探讨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