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落后地区新集团化进程探讨_农民论文

农村落后地区新集团化进程探讨_农民论文

落后地区农村新的集体化进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后论文,进程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场旨在政企分开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推开。与此形态相对应的,为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化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沿着“公司+农户”、股份合作制”、“村组统一社会化服务”和“村(组)整体企业化经营”这样一种新的集体化方向发展。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这一态势,不但有助于我们把握农村经济的未来走势和规律,而且有助于认清集体化进程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特殊意义。

一、新的集体化认识及内涵

“集体化”在二十年前曾是中国农村单一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在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消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丧失了生机和后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较普遍地在神州大地推广开来,并成为长期坚持的国策。然而,集体合作之花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新的面貌在改革的步伐中存留生长并磨练壮大,正日益成为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现实追求和发展方向。然而,对集体合作形态的存在和发展,人们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理论界也普遍缺乏关注的热情和深入的研究,许多人想当然地在头脑中存在贬损农村集体化功能的倾向,甚至还有人武断地认定“走集体”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不难理解,这是出于对二十年前大锅饭式集体化的否定和厌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实践证明,这种认识和态度是有害的,市场经济氛围里的集体合作经营,具有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化的内在特征和规定性。因此,结束旧的集体化和发展新的集体化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集体化发展方向没有错,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追求。结束“大锅饭”的集体化是必要的,同时,集体化不是我们永远排斥和放弃的目标。对于新的集体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0年3月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1996年3月, 江泽民在会见江苏人大代表时说:“苏南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集体化、集约化的势头很好,希望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全国农村发展树立个好样子。”可见,中国农民的未来是走向新的集体化。

第二,广大农村存在着集体化需求,并有国家政策的导引和成功经验。1995年在全国25个省“百县百村”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调查显示,众多农村在最初家庭承包制的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继续发展壮大的典型是那些加强双层经营的村社,而忽略双层经营的村社原地踏步,没有继续发展的后劲和态势,这从正反两面论证了集体经济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分开经营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特别是缩小我国农业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压力,迫切地提出了走农业产业化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为创造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国家政策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权30—50年不变,实行多种形式的统分结合与双层经营,允许集体统一经营,允许联户合作经营,允许土地有偿转让。无疑,这是解决农民向土地投资的后顾之忧,并创造使用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的条件。其中,中央对贫困地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促其壮大提高。从国家在农村基层经济组织方面设立的改革试验区看,河北玉田县、山东平度县充分发挥社区合作的功能,并以社区性合作为依托,发挥专业合作的功能,其经济发展从试验前的地区中等水平跃居前10名。此类例证散布全国各地,普遍看好的业绩改变着集体经济只适合特殊地域的误解。

第三,不同形式的集体合作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基础和原则上诞生,众多的成功典型事实,显现了这一组织方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生命力。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查,到1994年底,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48.4万个,社区性以原生产大队为单位设置的有67万个, 以原生产队设置的有151万个。调查显示,它们散布全国各地, 其集体经济的发育水平普遍较高, 也很有强劲发展势头。 赤峰市元宝山区有12个亿元村,11个是发展集体合作经济类型,其中7 个是村级集体统一管理的类型。个案调查发现,它们在改革初也很穷困,有的也历经数年徘徊,但后来通过发挥集体经济优势,面貌陡变。在改革大潮中崛起的天津大邱庄,江苏华西村、山东新牟里村、河南的刘庄、新街村以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的建昌营村,都是集体化起步运营和立基,并发挥集体化优势腾飞壮大的典型。近年来,集体化在江苏发展为著名的“苏南模式”,在山东发展为行政村的“消失”,仅文登一市就有数百行政村变为村民整体为企业员工的“公司”。在这方面,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典型,他们以农民为主体,集体运作专业分工,分别以养殖公司、造田公司、蔬菜公司、林果开发公司等面目出现专业化经营。这是农民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创造,而且代表了农村一定生产关系的调整气息和发展方向。据统计,全国农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村、社有10万个,他们显示了高起点,实力强的优点,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均优于分散经营的村社,成为集体经济在农村获得成功的旗帜。事实证明,集体经济发育水平较高的地方,也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地方,还是各种生产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干群关系、社会风气良好的地方,当然更是农民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质量改善、共同富强的地方。

考察新的集体化成功典型,尽管其形式有多种,但它都显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驱动为纽带,以开发当地资源为基础这一完全有别于旧集体化的内含。它把组织合作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人力、物力的沉睡和内耗,变为各尽所能,各显其用,使农村经济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股份化权益和社会化服务这六项特征,其层层利益驱动机制,使新的集体化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

二、落后地区新的集体合作需求及其实践功效

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生活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未脱贫人口,已脱贫的地方,也大多经济基础脆弱,脱贫与返贫循环。在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的摸索和实践经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造生产、生活条件,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庭院经济,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而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典型,其递进次序是“两挖尽”(挖人力、挖地利)、“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和“四外借”(借梯上楼、借脑发财、借鸡下蛋、借水行舟)。在目前阶段,发达地区呈现的是在产业化、商品化基础上再上台阶和档次的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着脱贫、达小康和产业化发展三位合一的三重任务。

不发达地区如何奠定广大农民牢固脱贫的基础?落后地区如何跟上发达地区的经济步伐?这是制定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前提。比较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一般条件,资金、资源、信息、廉价劳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六项因素,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不发达地区农村的现实是,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劳力闲置,资金欠缺,资源无法转化,生产、生活、自然面貌在原有状态中滞延,与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飞速发展极不合谐。现在,不发达地区农村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无动于衷,任其自然,要么思图追赶,奋发作为。奋发追赶,就要立足于沉睡的资源、廉价的劳力使之转化,以组织优势去发挥和利用当地优势,改善生产条件,创造农村经济全面产业化的根基和条件。因此,不发达地区客观上存在着新的集体化需求和条件。

第一,新的集体化机制可以使中西部农村独立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转向高起点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全面产业化步伐。近年来,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小而全的农机具,种、肥、药的采购运输以及产销一体化,使得农民既精疲力尽、无暇他顾,又收获微薄。分散经营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又使经营者无力承担恶劣环境带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结果是农民在脱贫与返贫中循环。从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减少农民的过程,也是专业化分工在农村的落实过程。显然,新的集体化的基础功效,可以结束不发达地区农村由传统单一的种养结构转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实现农村内部人力资源、地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只有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才有科技的采用推广和需求愿望,从而实现由低效的原料型农业转向精深加工的成品型农业,并无限地提供产业链条,从而使农村由粗放经营转向多向开掘利用当地一切潜力,确保农业主动选择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高效增长。

第二,新的集体协作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现实可行选择。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西部越来越大的差距,严重阻碍着共同发展和共同富强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地区不会坐等中西部地区的追赶。这就决定,中西部贫困地区应该有赶超的志气和发展战略,从缩小差距入手,不断接近并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步伐。不发达地区要赶超先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会指令包办,金融部门以“锦上添花”取代了“雪中送炭”(资财足的贷款易而少资财的贷款难),先进地区的帮扶援助多带有互惠有偿,也数额有限。显然,赶超战略的立足点,是增强不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从已有的经验看,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新的集体化市场机制,使有限的资金、人才放在“刀刃”上,在大大拓展了参与社会大市场能力的同时,以集体力量改造当地的穷山恶水,通过造田公司、造林公司、养殖公司的专业化分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治山、治水、造林等农田基本建设化过去的春秋修修补补,变为眼光长远、规划完备的常年性事业,从而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活条件。无疑,这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基础条件。

第三,新的集体化机制能够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农村经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从而加速农村经济走上科技进步的轨道。现代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中,从本质上是显献科技力量的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作用的结果。因此,产业化的途径必须采用先进科技去达到。从我国现实状况看,土地适度集中的过程,决定着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新的集体化运营在不发达地区,在使当地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的同时,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又使广泛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庭院经济迅速兴起和发展。从发达地区看,庭院经济既是积蓄劳动力的水库,又是高科技在农村中的立脚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现代科技水平上,庭院经济的实质是科技型经济,科技一旦走入农村、深入农村,科技的力量就会给农村经济发展插上翅膀,迅速崛起和腾飞。

三、落后地区新的集体化进程与条件

不发达地区新的集体化不同于旧体制的回归,不是重吃“大锅饭”,不是重搞政社不分。分析和认识新的集体化典型的实现进程和条件,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新的集体化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首先,新的集体化进程是个政府积极引导与群众觉悟认同结合的过程。旧的集体化是政府强令土地、财产归大队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普及,结束了政府指挥包办的角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发达地区的集体化和不发达地区坚持集体统一经营的典型,其发展道路大多是群众自觉自愿的坚持和创造。据此曾有人认为,新的集体化是发展方向,但政府宜退居幕后,任群众自发组合发展。其实不然,实践证明,在新的集体化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功能和作用显然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地区而不尽相同。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市场之后的沿海发达地区,现今行政组织的定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对于还没有完全迈进市场经济门槛的中西部农户而言,就需要政府不仅要搭台,而且要宣传引导,当好“导演”和“编剧”,必要时示范“领演”。在辽宁、宁夏等许多省区,政府通过派干部长期任职在贫困村社,很快涌现了许多使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典型。因此,新的集体化虽不允许政府强令包办,然而也不应不闻不问、袖手旁观。现阶段,农村新的集体化离开了政府的宣传引导,农民的奋斗方向不明,势单力散而步伐缓慢;离开了群众自觉自愿,就会使集体合作模式单一,可能走向新的“刮风”和新的“大锅饭”。

第二,新的集体化突出地显现一个好班子及其好的带头人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资源、信息、技术、劳力和人才等各项因素中,起统驭作用的是人才。从各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事例看,或凭资源的转化,或凭技术引进开发,有的则没有任何优势,全凭白手起家。这里,经受住长时间考验的典型及共性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及好班子。这说明,人才的作用是首位的,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弥补其它因素的不足,没有优势创造优势。赤峰市元宝山区十二个亿元村中,能人班子型有六个,能人中心型有六个。基于此,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培养一个好支部书记。

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看,好的带头人及好的班子最可贵的品质是目光远大和廉洁实干。廉洁实干能感染群众、赢得群众支持和信任;目光远大能看清方向道路而立于社会前进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资金而是缺乏解放思想、大胆实干的人才。由于受经济、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和小农生产的长期薰陶,许多农村干部思想陈旧,安于现状,不思创业,占居带头的位置而没有创业带头的勇气和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培养造就敢想、敢闯、敢干的干部替换无文化、无能力、无政绩的“三无”干部,是农村新的集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决定性条件。

标签:;  ;  ;  ;  ;  ;  

农村落后地区新集团化进程探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