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特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性论文,生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具有与生物高度相似的成长性、竞争性、环境适应性、周期性等特征。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竞争过程中实现的。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等。
1.引言
企业问题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是一种具有独立利益资格和行为能力的经济组织。新制度学派认为,企业是一个各种产权交易组合的契约安排,主要从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存在和组织行为。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企业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各种资源要素所构成的复合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在于实现资本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视角考证了企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将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或经济单元,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巨系统中进行观察,企业会呈现出不同的系统特性。这种系统特性的外部表现可以定义为企业的生态特性。这种假定的主要依据在于,企业具有与生物高度相似的成长性、竞争性、环境适应性、周期性等特征。所以,将“企业作为人格化的自然界或生态单元”加以比较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企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2.企业的基本功能
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存活于生物种群之中,同时受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制约。生物体的生产功能取决于从生存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营养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通常称之为“适者生存法则”。而生物体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物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相互融合与相互分离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生物体的数量受环境可提供资源的限制,当环境资源不足时,生物体之间为求得生存而开展争夺营养的竞争,使劣质生物体走向死亡,而出现“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则。这种依附环境因子作用而使生物体生长的过程,揭示了生物体在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的环境系统中的基本规律。在一定市场规则和制度安排的作用下,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在这种特定的经营环境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的生存与有效成长,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为此,一些学者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企业能力经济学的概念,试图为企业在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提供方向。
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资源配置的范围不存在地域边界的障碍。但是,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如何在由企业构成的企业群中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成为优势企业,使其具备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是企业快速成长而不至于倒闭的先决条件。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实际上是企业从外部环境中组织各种物质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运行是否健全。假定一个企业缺乏人才资源而又缺乏获取人才的能力、产品需求变动而又缺乏掌握变动的能力、资源短缺而又不清楚供应商的信息,则企业失去了在市场中生存的基本功能条件。所以,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对比考察,优势企业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信息功能、组织功能、协调功能、转化功能、扩张功能。
企业信息功能是从企业外部配置资源的基础,也是衡量在资源配置中是否合理的先决条件。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获利水平高低需要信息的支撑。一个缺乏信息功能的企业,不能利用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系统的综合平衡分析,使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企业维持生长的能力将出现衰竭。
企业组织功能是企业对各种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要保持企业在变化环境中经营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通过组织功能来调节稀缺资源的优先配置顺序和重点,确保企业运行机体的健康性;要通过组织功能来建立企业的适应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反馈机制、交流机制,以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动态平衡。
企业协调功能是企业从外部环境中寻找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互利共生的合作伙伴。按照企业投入产出最大化原则,主动改善与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银行等部门协作关系,利用一切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要素来提高企业的自我繁殖能力和连续获得更多的产出。
企业转化功能是企业面临环境变化而又不能消除这种变化对企业带来的严重损害时,企业利用存量资源进入其他产业或新型产业的转换速度和时机。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说明,企业在行业萎缩或消费量大幅度下降时,企业要不断进行经营结构调整和企业变革与转型,加快企业创新的步伐,使其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企业扩张功能是指企业在出现新的发展机会时,沿着环境依存路径进行有效扩展的能力。生物体中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演变给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提供的有利环境和时机,加快企业快速成长的进程。这种企业机遇发展期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不断消失,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发展机遇中获得成长。
3.企业的生态特性
纵观企业发展历史,像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历经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如将由企业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看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一些企业的衰败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新型企业不断出现,而老的企业不断被新企业所代替也印证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随着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型产业不断从原生产业中分离出来,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从而导致企业环境时空的变化,企业依存的空间缩小。同时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伴随这种变化,企业生态体征不断呈现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一般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比较
3.1 企业寿命周期特性。这种特性说明任何企业必须经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和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的过程。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为15.7年,我国企业平均寿命周期只有5.9年。百年老店的企业比例较少。所以,企业延长寿命,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强化科学决策,减少盲目冲动,提高企业健康机能,成为企业决策者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否则,企业将可能出现短命现象。
3.2 企业竞争特性。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竞争经济。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企业之间为扩大市场份额和生存的竞争,同时表现为原材料供应商的竞争、顾客竞争、技术竞争等,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全面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并用竞争机制指导企业的一切经营过程,是企业经营者的必然选择。通过竞争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产出效率。在用人机制上采用竞聘、在材料采购上采用竞标等方式,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3.3 企业环境的适应特性。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对企业的成长是刚性约束。这种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消费环境等。任何影响企业环境要素的变化将会导致企业偏离原来的预定目标,要求企业在经营策略上不断进行调整。企业要建立柔性组织形式和快速反应机制,来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识别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环境机会,并通过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路径来改变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要建立环境变化对企业影响程度的评估体系,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掌控威胁企业发展的潜在要素,消化企业经营危机,通过创新活动来推动企业产品升级、质量升级、技术升级和企业升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4 企业演变替代性。生物系统中的新陈代谢规律同样适合企业。一个成功企业发展轨迹实际上是新产品代替老产品、新用户替代老客户、新技术替代落后技术、新产业替代原生产业的动态演变过程。著名移动通讯公司MOTO前身是汽车音响设备、诺基亚公司的前身是木材和橡胶、3M公司的前身是矿山设备。一个企业要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替代失去优势的产业,通过企业转型和变革获取未来优势。
3.5 企业集群效应性。在生物集群中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情况。这是由于个体生物抵御环境的能力较弱,形成若干集群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企业对待竞争对手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既竞争又合作,通过合作来做大产业和扩大市场,做大以后再通过竞争消灭对手。在同一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共存是正常现象,企业不要采用过于极端的办法来获得垄断优势。即使企业形成垄断优势,由于缺乏竞争环境,这种优势会逐步衰退。在区域发展中,这种企业集群效应十分明显。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和常孰的丝绸产业均是若干企业集群作用的结果。
4.结论
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生态特性,说明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竞争过程中实现的。要保持长期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不断从外部环境变化中寻找新的机会,通过培育企业自身的特质竞争优势,在击败对手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企业无论现在的大小和强弱,都存在发展的机会。大企业并不总是存在领先优势,而小企业抓住新机遇后成长,大企业可能因失去优势而被无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