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分析论文_丁卫娟

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分析论文_丁卫娟

丁卫娟

身份证号:33060219790505xxxx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及改造整治的重点地段,在城市的形成、演变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其景观形象、空间形态也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整合、演化。创造富于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对 于体现城市独特风貌、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尤为重要。因此滨水区景观塑造与地域特色的相互关系研究是滨水区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城市滨水区建设方向的把握。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方法

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地域、回归自然、亲水景观等新理念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中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为研究范畴,对建构滨水区环境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切实符合人们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呼吁城市规划设计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水文化的渴望,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真正体现城市滨水区的人文关怀。

1.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的方法

总的来说,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微观整合的方法就是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过程。

1.1“图形”与“背景”图底关系策略

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阐述的有关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图底关系理论,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知觉的选择性是该理论的基础。图底关系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 世纪诺利地图。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图底关系理论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领域,如城市向滨水区过渡的城市肌理变化分析,对滨水空间的围合导向、层次过渡的分析等,都是滨水区公共空间分析和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2 空间提炼与整合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审美的环境,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一个历时的渐进的过程,并积淀了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内容。在留出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地组织空间,塑造空间的品质,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场所”精神是城市滨水整体景观空间整合的重要步骤。然而,考察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那种注重拆除空间旧有物质结构而忽视对“场所”精神保护的现象不胜枚举。首先表现在物质空间的解体,大规模成片地拆除旧建筑的做法经常导致原本有机结合的物质空间整体性的丧失,其结果往往是新旧空间形式反差巨大,空间特色消失殆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滨水地带的改建,往往是宽阔的“景观大道”将城市与滨水空间分割开来,或将一些小尺度的游园改成了气派非凡的广场与绿地;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时尚潮流,砍了成才的大树改种草坪。其次,在物质空间解体的同时,社会生活瓦解了。由于空间变化过于剧烈,原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结构已无法维持,而新的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尚需时日,这使得城市越来越“工地化”,并缺乏安全感。最后,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双重解体必然导致城市景观空间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湮没,城市空间“场所”精神的匾乏使空间不具吸引力,不能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越来越商业化的城市中,城市景观空间已成为苍白无力的形式主义的化妆品或是光怪陆离的刺激商业的“通用空间”。

1.3 进行有机更新与渐变

相对于“推倒重来”的城市改造方式而言,有机更新代表了一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主义的思想。事实上,城市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从景观空间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在其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诸层面均有所反映,并且互相渗透。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既是一个传承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交通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原有的景观空间结构形成冲击,产生了一些新的景观空间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摩天大楼和城市汽车道路。这些新的景观形式改变了城市的物质空间,更加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空间和人们的心理空间。

1.4“碎片”型空间缝合方法

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碎片”型的空间。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无偿调拨、无权转让导致的土地的过度消费而形成的荒芜空间,“见缝插针”对城市开敞空间的破坏所导致的恶劣的空间环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城市空间的“蜕变”,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开而不发”以及“城中村”、城市“三高”开发中产生的非人空间等,均可以视做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片”。

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城市作为开放系统,“碎片”的出现即是系统“嫡”值增加,从而导致系统的效率和活力下降的过程。那么,伴随着“碎片”的出现,清理碎片、缝合城市空间始终是空间发展中的一种带有自组织规律的空间发展现象。

在现代城市景观空间整合过程中,留出空间已不仅仅是清除碎片、开辟街道和广场,而应该是通过路网、蓝网(城市水系)、绿网(绿地公园系统)、古迹文化网“四网”的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景观廊道,穿针引线,将城市空间缝合起来,以显示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的特色与人文内涵。在留出空间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开敞空间特别是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并且充分利用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内容。提倡滨水绿色步行空间,完善城市水系,发挥其景观与生态的功能;建立有层次和尺度等级的道路系统,不仅关注车行景观,还要满足人行的景观要求;尽可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格局,使城市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气息紧密结合。

2.结论

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一个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往往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体制、经济技术水平、规划控制的政策导向、建筑学的思维、工艺与艺术风格的定位等多种维度的综合影响,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深层结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演化更多地受到了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制约。因此,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的整合也更多地表现为从规划控制角度出发的自上而下的宏观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永键.介绍几本有关滨水区开发规划的专著[J].规划师,2000,16(3):16

[2]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论文作者:丁卫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分析论文_丁卫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