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分析论文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分析论文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分析

高丽萍

(阜阳市博物馆,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 文物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博物馆建设的目的之一便是对文物进行保护。文物保护性修缮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受到重视。基于此,博物馆需要认识到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的重要意义,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发挥自身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文物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

文物的历史悠久,受材质、工艺、环境等影响,存在一定的薄弱部位,很容易在辗转、展览或者挖掘过程中受到破坏,出现残缺和不足,影响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博物馆需要开展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修缮工作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文物二次损坏或者文物原貌被破坏等问题,对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造成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博物馆需要注重对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分析。

1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开保护性修缮的重要意义分析

文物是人类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遗留的展示历史、艺术等信息的实物,对于明确人类的起源、文明等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博物馆来说,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对破损文物展开修缮等是其日常工作的核心任务。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文物修缮技术也随之更新、升级。在避免文物损坏程度逐渐扩大的基础上,使文物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更好的修复,应用保护性修缮策略极为重要。对于保护性修缮来说,其主要目标在于避免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尽可能降低修缮对文物本体的影响。在这一修缮方式的支持下,文物的修缮部位与文物本体可以有效分离,使得文物本体能够得到更好的修复,延续馆藏文物的保存年限。

2 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实践策略探究

2.1 结合信息技术,收集文物信息

相关人员在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开修缮性保护前,需要完成相应文物信息资料的收集。为了保证修缮的效果与准确性,更好地维护文物的历史价值,相关人员要尽可能全面地完成待修缮文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可以说,全面掌握文物信息是发挥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价值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重点发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优势,并结合登记的基本信息,完成对修缮文物的全方位了解。

例如,在进行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前,相关人员要重点对其基本信息完成收集与整理。由于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存在裂纹、残缺、纹饰受损或分裂等问题,因此基本信息的收集能够为后续的修缮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中,收集的基本信息主要为馆藏文物登录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年代、材质、获取方式、来源、工艺、背景及外观等。为了更加全面地收集与掌握青铜器文物的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先进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对待修缮青铜器受损情况、原因、预防方式等的分析。此时,还要发挥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查询与待修缮青铜器同时、同批出土的其他青铜器文物信息。由于同批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在性质、破损信息、修缮策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收集并掌握同批出土文物的信息,能为待修缮青铜器的保护性修缮提供参考。

契合国家创新创业形势和学校应用型转型机遇,通过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化建设,带动专业群体建设,形成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支撑的本科专业发展平台,以实现专业群水平的整体提升。

2.2 完成馆藏文物的分类

其次,相关人员要依照馆藏文物的损害程度完成分类。一般来说,所有的文物在长时间的保存中均会发生性状改变的现象,主要区别在于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实际的修缮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其受损程度决定修缮的先后顺序,最大程度地保障更多的文物能够存放更长的时间,发挥出文物修缮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应当将抢救性修缮放在首要处理的位置,对受损情况严重、存在继续损害风险的馆藏文物展开重点的、第一时间的修缮。

首先,相关人员要结合待修缮文物的实际情况制订修缮方案。此时,要重点对待修缮文物的受损情况、修缮目标、修复过程等完成确定。在这一环节中,严禁出现使用同样的方案完成同批次、同材质馆藏文物的修缮。对于同一文物的多次保护性修缮操作来说,也要结合该馆藏文物当前的状态制订方案,不得在未调整与分析的情况下继续延用前一次的修缮方案。

诚然,同批出土的文物之间,特别是同一材质的文物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制作工艺、保存、出土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文物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在进行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前要完成对文物的分类,实现“因物制宜”的修缮。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文物损坏程度、材质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文物的修缮目标,并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性修缮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在文物修缮中随意性问题的发生,减少对馆藏文物的破坏。

2.3 实现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方案的制订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人口的增加,河北省承德市人均水资源量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人均水资源量2 150 m3,进入21世纪以来,人均水资源量为933 m3(见表1)。人均水资源量的减少,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首先,相关人员要依照馆藏文物的材质完成分类。对于不同材质的文物来说,其修缮的难度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缮难度最大,同时在修缮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二次损坏,因此需要谨慎操作。在进行青铜器文物的修缮中,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青铜器文物上产生的铜绿并不一定具备危害性,需要重点加以区分。如青铜器文物的铜绿中包含的碱式碳酸铜、硫酸铜、氧化铜以及亚氧化铜等,不但不会腐蚀文物,还会对青铜器文物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基于这样的情况,相关人员在开展青铜器文物的修缮中,要进一步结合其铜绿的成分完成分类,并利用机械处理、化学置换反应等对有害铜绿进行清除。

最后,相关人员在制订保护性修缮方案时,要融合具体的、清晰的修缮措施。例如,在对缺盖青铜器(缺配器青铜器)进行保护性修缮时,可以结合同批出土造型、风格、制作工艺等高度相似的其他完整青铜器的造型,使用铜铸补配器的方式完成修缮。

在制订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方案时,要在严格遵循“因物制宜”的修缮原则,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分类完成保护性修缮方案的制订。

其次,相关人员要明确保护性修缮的原则,制订与调整本次馆藏文物修缮的目标、方案与策略。对于保护性修缮来说,其最核心的目标在于不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因此,在制订针对性的修缮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可逆性原则、环境统一原则、最小干预原则以及可辨识原则等。在实际的修缮中,基于可逆性原则的修缮方案对文物的二次损伤程度更小,其能够随时将修缮部分与文物本体相剥离,且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伤。当未来修缮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够重新优化文物修缮方案,提升馆藏文物的修缮效果。

2.4 重点引入先进技术

现阶段,文物修缮技术得到了丰富与创新,在保护性修缮中使用新型、先进性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馆藏文物修缮的效果。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实际的馆藏文物修缮中,应在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例如,在进行馆藏文物信息采集的环节中,相关人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三维立体技术等,将文物复原的效果图以3D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文物修缮提供更好的指导。

2.科研成果转化的内涵。科研成果转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科研活动的逻辑延续。是指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二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还需要成果管理机构和使用单位对其加以推广和应用,这个过程谓之转化。

翻阅陈雷部长的工作报告,以人为本的理念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民生”成为此次会议的最强音,指引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

3 总结

综上所述,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开保护性修缮工作有重要意义,对文物传承与文化弘扬有促进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博物馆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全面收集文物信息,合理进行馆藏文物分类,并制订完善的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方案,在实际保护性修缮工作中引进先进技术,保障文物保护性修缮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文物二次破坏等问题的出现,在发挥文物各项价值的同时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红.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

[2]袁亦琦,刘叶.近代文物保护性建筑的修缮[J].建筑施工,2007(12).

[3]于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

[4]曹明明.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

【作者简介】 高丽萍(1969—),女,汉族,本科,阜阳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修复。

标签:;  ;  ;  ;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