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西区音乐剧产业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敦论文,音乐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8(2009)02-0069-09
2008年底对伦敦的表演艺术考察,让我对英国的表演艺术尤其是音乐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虽然我们是以舞蹈人的身份前往英国考察的,但是浓郁的音乐剧氛围让我们不得不提升对英国音乐剧的关注度。前不久,伦敦发展署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对伦敦、纽约、巴黎、上海和东京等大城市的文化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国立博物馆、大型剧场、音乐演出、公共美术馆等设施和大型活动次数方面,伦敦独占鳌头,堪称“世界最具文化活力的城市”。即使如此,伦敦仍不满足。伦敦市长还宣布建立一项140万英镑的新基金,用于今后一年半内资助各种机构开发新的文化项目,目标是在2012年奥运会到来之前,向世界展示伦敦更多的文化精彩。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伦敦西区(West End)的存在是伦敦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区可谓是“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代名词,西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英国戏剧的发展历史,追究其最初的历史,要溯源至罗马时代及中世纪时代,因此地位于伦敦旧城的“西端”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是伦敦的市中心,伦敦的地标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唐人街(China Town)、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都在这。虽然在名气上现代西区已经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纽约百老汇,然而悠久的历史感却让西区更增添了些许厚重的文化魅力。漫步于伦敦西区,时不时就会看到别具风格的建筑,哪一家都有上百年、数百年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有的朴实无华,有的金碧辉煌,还有一些则因为皇室的名号而散发着特有的贵族气息。像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附近上演《歌剧院魅影》的女王陛下剧院(Her Majesty's)、上演《悲惨世界》的皇后剧院(Queen’s)、上演《妈妈咪呀》的威尔士王子剧院(Prince of Wales)等,置身其中再看上一出音乐剧,不是“粉丝”也会陶醉,更何况我这样一位“超级音乐剧迷”了。我几乎是贪婪地、恣意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完全徜徉在音乐剧的氛围中了。冬季的伦敦下午四点夜幕就降临了,西区的魅力得以完全绽放,而这里的夜晚是属于音乐剧的,是属于每一个游客的,同时也属于每一个伦敦人的。就像音乐剧对于纽约百老汇一样,音乐剧也是伦敦的重要城市名片,音乐剧作为一种城市文化,是一个由内向外的文化价值系统,决不仅是剧院群落或是多装修几个豪华剧场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层面的东西。
其一,伦敦西区剧院代表“表层的物质文化”,伦敦共有约百余家剧院,在西区以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克两个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弹丸之地上,就挤满了40多家剧院,加上周边几条街区的剧场,西区一带有大小剧院60多家。行三五步,就可见一个挂着“TheatreLand”标志的建筑,不愧为“剧场之地”的名号。这次很幸运,我居住的酒店就位于伦敦著名的园林广场——“罗素广场”,距离西区剧院群落的中心地段非常近。音乐剧《猫》中魅力猫要登上“九重天”就必须先越过“罗素酒店”,英国诗人艾略特用“上上上飞越罗素酒店,上上上直达云霄”提示出了全剧的结局,过去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是罗素酒店,如今才得知原来诗人艾略特在位于罗素广场24号的费伯书局工作了40年,罗素酒店应该算是周围的高层建筑了。其二,以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等为代表的行业管理机构,及其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是英国音乐剧生态健康运营的保障,代表了伦敦西区中层的“制度管理层面”。其三,规范的以演艺企业为载体的规范的市场行为反映着音乐剧“行为文化”层面。其四,“文化价值观念”则是代表着音乐剧城市文化的最高层面。伦敦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城市,就好像现代化大楼、伦敦塔桥以及低矮地平线传统的建筑可以友好相处一样,音乐剧作为伦敦的城市文化也具有多元文化这个内核,既融合了伦敦多元的种族、宗教和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据悉,伦敦的文化奥运计划也要突出多元文化。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伦敦的音乐剧文化构成。完整、健康、多元的音乐剧演出市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主体:
创作主体——创作班子(团队);
表演主体——演员(与经营主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经营主体——演出经纪公司和剧场(与演出团队一道形成演出产业链);
消费主体——观众;
监管主体——政府和行业协会等。
新老交替的英国音乐剧创作主体基本稳定,作为表演主体的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体系非常成熟,作为经营主体的中介机构的建设也很完备,作为消费主体的观众购买能力也不存在问题,相关行业协会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英国音乐剧的整体生态环境还算良好。伦敦的剧院2007年是破纪录的一年。不过,2008年伦敦也遭遇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恐怕最终难敌去年风头,08年的年度总结只能等09年来回望了。
一、当前英国音乐剧现状分析:“主流”与“多元”的平衡
一个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戏剧中心,每天都有几十部最IN的音乐剧在上演。当前西区正在上演的剧目共有几种类型,其一,美国经典音乐剧的复排,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的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旋转木马》等,摇滚青春音乐剧《油脂小子》、概念音乐剧《芝加哥》、“经典同志音乐剧”《一笼傻鸟》等。其二,美国当代音乐剧的移植,比如90年代以来持续上演的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近年上演的《可爱Q大街》《邪恶女巫》《火腿骑士》《发胶星梦》《泽西男孩》等。其三,英国经典音乐剧的复排,比如《奥利弗》、《日落大道》等。其四,英国巨型音乐剧时代以来持续上演的作品,如“八十年代四大音乐剧”还有《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以及英国80年代一直上演至今的本土经典剧《兄弟情仇》等。其五,英国当代音乐剧的新创,如《比利的芭蕾梦》《震撼你心》《佐罗传奇》等。其六,英美以外国家合作制作的音乐剧,比如《沙漠妖姬》《西游记》等。由此可见,经典复排和推陈出新是伦敦西区成为巨大“磁场”的法宝,西区其实是英国本土音乐剧和美国音乐剧的天下。
音乐剧的创作反映着一个国家“深层的观念文化”,体现为本国、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西区,最大的感受来自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英美文化的相似性构成了音乐剧的“英美综合文化”,使得百老汇和西区音乐剧面貌最大程度的相近,题材没有英美,甚至欧美的界限;他们互相借鉴,长期合作。英国音乐剧市场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经典剧目和新创剧目的同场竞技,以及欧式风格、美国特色和异域风情的竞相展示,主要类型包括:经典复排剧,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沿袭传统音乐剧形式的音乐喜剧;有既歌又舞的音乐剧,有只舞不歌的音乐剧,也有只歌不舞的音乐剧;有视觉奇观的舞台秀,也有体现了先锋实验性的后现代音乐剧等……当代文化的相似性还体现在不少剧目中都承载了自由主义精神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等。而且,英美音乐剧人都在呼吁希望音乐剧能够更多体现现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复排剧”或“同一题材变换形式后翻来复去的出台”。西区多元化的音乐剧观也体现为:音乐剧有巨型、大型、小型之分;音乐剧有商业、实验之别;音乐剧有欧洲流水式、美国整合式等多种风格;音乐剧有营利性制作和非营利性制作之别(“外西区”近年来不断发展);一些音乐剧演出团还有本土驻演团、异地驻演团、异地巡演团等不同等级的演出力量,而且在首演之前都会经过试演,这些都与百老汇相同;只不过,有的剧在英国首演,有的在百老汇首演,成功以后展开全美、全英,甚至世界的巡演,当然它们都会慎重选择第二个定点驻演站点,近年比较热门的有: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上演英美热门音乐剧的热门城市有东京、多伦多、洛杉矶、拉斯韦加斯、休士敦、悉尼、墨尔本、首尔、约翰内斯堡、香港、上海等,也可以同时在一个国家展开多个城市的巡演;另一方面,英美文化的相异性。即使是英美这样具有母子血缘关系的国家,走的也是两条不尽相同的音乐剧发展道路,其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比如轻歌剧风格、历史剧、名著改编剧在英国音乐剧中所占的比例较美国剧目更大一些。
如果你是音乐剧超级爱好者,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那些名气最大的音乐剧,那么《悲惨世界》不可不看!西区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经典音乐剧,前不久刚刚迎来了在伦敦西区的第9000场演出!如果你想从娱乐中品味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你可以选择观看《旋转木马》、《芝加哥》、《可爱Q大街》、《发胶星梦》等作品,尤其是后两部“青春剧”,这些剧目一面逗你大笑,一面将一把浸透了麻药的现实之刀,偷偷地搁到你的心口——等你醒过神来,再“乐”定思痛吧!而在《油脂小子》、《妈妈咪呀》、《震撼你心》、《沙漠妖姬》等作品中,你则可以感受流行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历程,如果你是摇滚乐的爱好者,或是ABBA乐队、皇后乐队的歌迷,就千万不要错过这些音乐剧;如果你喜欢电影,不妨从一些“电影改编”入手,有的是从“电影到音乐剧”,比如《狮子王》、《日落大道》、《比利的芭蕾梦》等;有的是从“音乐剧到电影”,比如《音乐之声》、《芝加哥》、《剧院魅影》等,在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中,你能找到许多乐趣哦。最近的《音乐之声》比较热门,是因为其监制就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而主演则是从电视海选中脱颖而出的,颇具吸引力。近年来,百老汇和西区都偏向于和电影攀亲,尤其是2002年电影版《芝加哥》的成功也带动了1996年至今的舞台版在百老汇的成功复演,2006年《芝加哥》舞台版登陆英国,在西区和英国展开了定点演出和巡回演出。再说《剧院魅影》,2008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宣布,2009年底,《歌剧院魅影》的续集——《魅影:爱情不死》(Phantom:Love Never Dies)即将与观众见面,将同时在三大洲的三个大城市上演。除了伦敦和纽约之外,韦伯希望是中国上海,这些音乐剧虽然“年事已高”,但不断更新的新闻足以左右那些超级剧迷们的追捧。你若还想在西区音乐剧中感受异域风情,《佐罗传奇》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佐罗”在西班牙语里是神出鬼没的“狐狸”的意思,他是一位美国作家1919年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也是这位作家创作最成功的一个系列英雄,多次被搬上银幕和电视屏幕。总之,要想看一场热闹的弗拉门戈音乐剧,《佐罗传奇》你一定不会失望。
二、英国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以“职业素质”为目的
在伦敦,选拔音乐剧演员的体制和演员的竞争体制非常健全,有不少非常著名的戏剧学校和音乐剧演员培训基地,比如LSMT等,这里孕育了无数成功的音乐剧演员。这些学校都有哪些特色呢?通过对位于伦敦南面的城市埃普索姆的莱恩戏剧学院(Laine Theatre Arts)的短期访学,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该学校受舞蹈教育培训委员会(Council for D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认证,并受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原来的教育与技能部,简称DCSF)资助。
其一,英国音乐剧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和西区剧院的直接联系,所有师资力量大都就职于西区剧院,表演经验丰富,主要由“常任教师”和“客席教师”构成;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以欧盟国家为主,背景各不相同,年龄大约在15到25岁之间。学生毕业后也能够直接效力于英国西区,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音乐剧毕竟是一个应市场之需而生的产业,音乐剧演员没有“终身制”,“音乐剧活动剧组”是“养戏不养人”,也不会以“培养演员”为己任,核心是直接找到最合适“角色”的成熟演员。每一个剧组更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演员考入了哪个剧组,才会有一段时期的职业饭可吃。剧目获得成功,才会有循环不断的演出。可见,音乐剧表演应属自由职业。因此,这些学校以职业培训(Vocational Course)为主,一般都不属于学历教育,名义上可能是“大学”,也能获得证书“National Diploma”,但不强调学位“Degree”。比如莱恩戏剧学院就根据学生长项,让学生自选舞蹈或音乐剧证书类型。如果继续学业,也可以获得英国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戏剧与剧院艺术”专业的本科文凭。
其二,课程设置非常完善,而且也极富欧洲特色,力求培养优秀、全面的“三位一体”的演员。就剧场效果来说,舞台上演员的身体形态和声音是最具感官性的。最初培养目标要达到:唱得很好,会跳;或是跳得很好,会唱;不过,无论是偏重唱还是跳,会表演才是关键。因此,笔者的概括是:舞剧演员是会表演的舞者;歌剧演员是会表演的歌唱家;而音乐剧的演员则应该是会唱歌、会跳舞的戏剧人。不过,首先我要介绍舞蹈课程,英国老师再三强调,因为舞蹈能力对于未成年人是最为基础的条件,而声乐和戏剧表演能力都可以在成年后补足。
1.舞蹈课程(Dance):基础是“法国学派芭蕾”,其他为拓展。音乐剧培训的舞蹈课程有芭蕾、爵士舞、现代舞、剧目等;入学时强调基础训练(Foundations),接下来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风格表演能力(Routines),最后才是特定剧目中舞蹈的表演能力,此时会安排由“客席教师”(Guest Tutors)给学生进行的舞蹈类“应试课程”(Preparation For Audition),所选剧目大多为当前伦敦和纽约的热门剧目。
2.声乐课程(Singing):基础是“意大利美声”(Bel Canto),其他为拓展。音乐剧培训的声乐课程的第一步是“声乐技巧”(Technique)训练,声乐技巧有贯通标准,但也不是很统一;主要训练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包括歌唱的呼吸方法(比如“横膈膜的气息联系法”呼吸法Diaphragmatic Breathing)、声音共鸣的方法(比如Blending Of Head And Chest Voice)、拓宽音域的方法(Extension Of Range)、形体配合法(Posture)、声带与音色变化的训练法等,正如歌王卡罗索所言,声乐艺术应具有“有强有弱的声音”(共鸣)、“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声带)、“有感性的声音”(呼吸)。配合第一学期的大班教学和第二学期的小班教学,“声乐技巧”主要包括“合唱”、“重唱”和“独唱”的训练。第二步是音乐剧中曲目的实际演练(Acting Through Song),尤其注重有说服力的戏剧情绪的配合,更是一种表演训练。第三步是声乐类“应试课程”(Audition Technique),这是模仿西区音乐剧“选角考试”的系列课程,目的是根据学生们自身条件选择尽可能多元的音乐剧曲目,经过训练,学生们都有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应试曲目集”。
3.戏剧课程(Drama):基础是“英国戏剧”,其他为拓展。培养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多元的表演风格,以及迅速理解剧本的能力,第一步侧重于当代剧目的即兴表演训练;第二步侧重于经典剧目进阶训练,先用“RP”英式标准口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然后再用美式口音进行练习,之后有一个非正式的戏剧展示表演;第三步针对单个学生进行“独白类”训练,学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共同表演;第四步类似“应试课程”(Audition Technique),主要培养学生应付各类“角色招考”的挑战,每位学生在课程结业后,都应该完整掌握一个角色。
4.剧目课程(Performance):这是一种整合表演课程,首先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曲目选择课程(Portfolios),主要为面向同学、老师、专家们或更多群体的表演汇报课程(Performance Classes)作准备。第二步是音乐剧合作创作课程(Ensemble/Presentation),主要培养学生们与导演、作曲、设计师等合作创作的能力,完成作品彩排。每个学期末,学生们要面向公众进行正式演出,学年结束时会有一台更大的表演展示,此时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在校外正式剧场进行演出(与商业演出不同)。剧目课程中还有一类非常特殊,即西区音乐剧观摩(Theatre Visits),学生们除了每年至少三到四次观摩现场演出外,还会在第二天安排演职人员面对面问答会。
5.职业课程(Profession/Employment Prospects):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从细微处入手,使学生们掌握展开职业生涯的诀窍,比如作为一名“自由职业演员”(Self Employed performer),如何制作职业简历,如何处理社会保险、税收等,如何成为演员公会成员等。毕业之际,西区的演出代理会直接到学校来,根据学生们的“曲目单”(Portfolios),给学生们逐一传授“选角经验”。
这几年,西区音乐剧演员的选拔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大腕儿和普通人参演的“电视选秀”,虽然这种做法也有争议,但吸引了很多首次进剧院的年轻人。2006年底至今上演的几个大型音乐剧《邪恶女巫》、《火腿骑士》、《音乐之声》、《发胶星梦》、《雾都孤儿》,其主角都是通过BBC电视选秀选出的。最先是韦伯采取这种方式挑选他复排的女主角玛丽亚,他这一举措无疑改写了伦敦西区音乐剧制作的历史。
三、英国音乐剧演出制作分析:以“营利”为目的
音乐剧演出是由多部门组合到一起,以演艺企业为载体的规范的艺术活动和市场行为。市场化意味着价格制度、竞争机制和“市场交易”,意味着完全或者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以收益(包括非货币收益)最大化为目的,预期成本收益,决定投入产出。因此,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着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关系。音乐剧创作演出是一个系统概念,是由“生产”、“演出”、“消费”三个要素构成的,包括“成立项目工作组,确定演出项目”、“融资”、“创作”、“演员招考”、“项目制作”、“舞台试演和预演”、“舞台首演和公演”等阶段,有完整演出服务流程。由于工作比较繁杂,多需要多人来承担。音乐剧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剧院经营商”、“演出经纪商”、“演出制作商”等,它们既是独立经营的实体,也是具有产业联系的市场竞争主体。“剧院经营商”一般拥有或者长期租用某剧院,并负责剧院的日常工作等技术方面的要素;“经纪商”是制作商和剧院经营商之间的中间人;“演出制作商”指的是开发并创作音乐剧的公司。它们一方面要负责获取作品的法律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要负责筹集资金,还要监督节目的开发过程以保证节目的成功。音乐剧要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精品,必须有权威性的统帅。如果说音乐剧导演是整体舞台艺术体现的统帅的话,音乐剧制作人则应该是音乐剧演出实践过程的统帅。当前的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剧院运营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了“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这三类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演出经济实体分工配合协作发展的格局,但还缺乏一种产业联系。而且我国的音乐剧演出还停留在演出项目的操作阶段,远没有开发出它的全部价值,没有进入演出产业化阶段。
如今,西区制作人都有他的“招牌”,有的制作人注重明星效应,有的专推前卫戏剧,有的经营跨国剧作等等。比如世界级的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龙·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在西区不仅制作音乐剧,也制作戏剧或其他演出等,不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仍然是他制作的音乐剧。另外,麦金托什同时拥有几重身份,他既是“演出制作商”,也是“剧院经营商”,正在上演《泽西男孩》的“爱德华王子剧院”,以及上演《妈妈咪呀》的“威尔士王子剧院”,上演《悲惨世界》的女王剧院、上演《可爱大街》的尼欧·考沃德剧院等7家著名剧院都是他的产业,其中两家拥有产权,其他5家长期租用。
除了麦金托什这样的职业制作人之外,西区还有一些拥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专业制作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成功的制作人,有“演员型制作人”(Actor-Manager)、“导演型制作人”(DirectorProducer)、“创作型制作人”(Composer-Manager/Choreographer-Producer)等。比如作曲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他既是音乐剧的创作者,也是剧目的选材人、构思者和组织者,换句话说,他也是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韦伯拥有70%股权的“真有用”企业集团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音乐剧制作、唱片制作发行、音乐剧录影制作发行、衍生家居货品产销、音乐剧电影制作、音乐剧亚太巡演机构等,他还投资购买伦敦的剧院。“真有用”集团先后买下了伦敦的“宫殿剧院”和“新伦敦剧院”,并持有“阿德菲剧院”50%的股份。世纪初韦伯又与“奈特·威斯特地产集团”联手,斥资8500万英镑,买下伦敦西区最大的“斯托摩斯剧院集团”,以便实际控制伦敦西区的多家剧场,约11000个坐席。目前韦伯拥有并管理的阿德菲剧院正在上演他自己创作、制作、复排的音乐剧《约瑟夫》;帕拉斯女神剧院正在上演他制作、复排的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特鲁里街的皇家剧院曾驻演过《西贡小姐》《窈窕淑女》《制作人》《指环王》等音乐剧,目前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复排剧《奥利弗》驻演的剧场;韦伯还拥有正在上演《火腿骑士》的宫殿剧院,曾21年上演《猫》的新伦敦剧院,以及上演《剧院魅影》的女王陛下剧院和上演《芝加哥》的剑桥剧院等。
伦敦音乐剧产业化搞得有声有色,有一套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否则,音乐剧制作和市场营销的诸多措施都是无法实施的。这其中有公会演员实行演员招考制和聘用制,演员中有明星制,创作者们遵循版税制或利润分成制,演出的中心是制作人制,演出实行“试演”和“预演”的“非定本”演出程序,奇切斯特、伯明翰、诺丁汉、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爱丁堡、伊斯特本等都是试演或巡演的热门城市。
多数音乐剧名作是以版权交易为主,不仅在伦敦演,在纽约、东京以及其他著名国际城市也上演。音乐剧主创人员的权利得到尊重才能促进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剧目的质量。例如1999年在西区首演的《妈妈咪呀》引起轰动之后,立即通过版权交易进行复制,有多个团队在全世界进行演出,其中包括多伦多、波士顿、华盛顿巡演团(2000)、百老汇驻演团(2001)、澳大利亚巡演团(2001)、美国巡演团(2002)、拉斯韦加斯驻演团(2003)、2008年电影版等。再比如,近年在西区非常走红的音乐剧《比利的芭蕾梦》(Billy Elliot,又译“芭蕾之梦”、“跳出我天地”)根据2000年史提芬·多尔执导,李·贺编剧的同名经典电影改编,由著名歌手埃尔顿·约翰谱曲、彼得·达林编舞,讲述小男孩比利·艾略特追求芭蕾生涯的故事。影片当时在英国轰动一时,并且横扫了2000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2005年5月这部电影被改编成舞台音乐剧,并在伦敦维多利亚剧院公演,2006年该剧获得了奥利弗音乐剧三项大奖。《每日电讯报》赞誉该剧为“英国最伟大的音乐剧”,这是一部将舞蹈作为关键元素的音乐剧。2008年11月13日,经过40场成功预演后,该剧在百老汇的帝国剧院正式首演,是这部花费了550万英镑制作的音乐剧继2007年11月13日在悉尼演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展开的第三个定点演出站。2008年12月13日悉尼班底迁到墨尔本继续演出。
当今西区大型音乐剧的舞台成本通常在200万英镑到600万英镑之间,由于投资巨大,投资者必须成立一间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来运作,如果获得成功,投资人就可以赚大钱;而且赚钱的途径很多,除了票房收入之外,还有跟作品有关的纪念品销售、音乐版权收入,世界巡回演出合约等,可以说是商机无处不在。由于有“试演体制”,一旦发现节目口碑不好,门票滞销,制作人就会在“试演”期间尽早结束营业,停演作品、解散员工、清盘公司,宣布投资失败。因为是“有限责任”,公司可能亏掉所有的投资金额,老板却不用担负个人债务。因此,制作人都是精打细算的商人。由于有“利润分成制”,所以剧目的成败与每一位主创人员息息相关,在伦敦西区失败的音乐剧创作者不仅只是初涉戏剧圈的年轻人。曾因执导了《猫》、《悲惨世界》和《星光快车》等红极一时的音乐剧而著名的英国音乐剧导演特文·努恩曾在西区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他的最新剧目《乱世佳人》却败走麦城。08年4月在西区上演,仅仅演了79场便不得不落下帷幕,因此,08年推出的新剧比如《佐罗》等几乎拥有一部成功音乐剧的大多数因素,但是能在竞争激烈的西区舞台上演多久,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四、英国音乐剧观众群体分析:以“吸引观众”为宗旨
音乐剧的演出市场有多种声音并存:商业的声音(演艺企业的广告宣传)、艺术的声音(专业评论)、观众的声音(大众判断)。其实,音乐剧能成为西区剧院的核心,并不是剧场的老板、剧目的制作人、行业专家、某届政府等方面的意愿所能决定的,音乐剧的真正决定权在于普通观众。伦敦之行,这种认识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加坚定。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计划经济年代,音乐剧只能在专业圈子里进行文化交流或是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年代,如果将从事“产业化”演出的目的定位于“树政绩”、“捧奖杯”或“赚取短期利润”,都无法发展音乐剧的主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其实要比政府、专家更懂得演出的好坏,也更善于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演出。可以说,中国的音乐剧从业者从事原创音乐剧的尝试,虽然仍需要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导,但更需要观众的评判。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沟通渠道和模式。中国的老百姓对音乐剧这种形式不太熟悉,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观众群体,市场仍需要培育。
从1981年至82年演出季至今,伦敦戏剧协会对每年的观众调查报告构成作了5次系统的数据分析。根据伦敦剧院协会调查①,90年代末平均每天晚上有近3万人来这不到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观看演出。2000年以后,每年有1200万以上的观众在伦敦西区看戏,甚至在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举行期间,伦敦西区照样是门庭若市。据统计,西区观众结构层次与百老汇很相似,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三成左右的海外游客(有趣的是美国人居多),都以中上等收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为主,多为管理阶层的人士,年长一些的观众比年轻人,女性比男性,白人比其他人种更经常到西区观看演出。在每年平均到西区观看演出6次以上的观众中,55岁以上者占47%,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34%,人们都会把到剧院看演出视为晚间外出或社交的一项重要活动,会约上情侣、朋友、商业伙伴或与家人一同前往。一般来说,看演出的人除了门票之外,还会有很多附带的开销和支出,比如演出前在剧院附近用餐、乘坐交通工具、外地观众前来观看演出的旅馆住宿以及城市间的交通费用等,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因此,以剧院为起点,伦敦西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伦敦的文化娱乐中心,西区周边各国风味、各种情调的餐馆林立,电影院、音像店、酒吧、室内游乐场、商店,一家挨一家,街头艺人五彩缤纷,游客摩肩接踵,一派繁华。除此之外,剧团雇员在此地的直接花销和间接花销也促进了经济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西区每年对英国经济的消费贡献达到20亿英镑。音乐剧门票价一般是10至60英镑,不过在这些消费中,剧院的门票收入只占20%,大部分的商业收入发生在与之相关的旅游、用餐、住宿、衍生产品和剧目版权出售上。剧院也由于演出活动而稳定了就业率,成为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动力源。另外在英国,剧院还是最受义工欢迎并志愿提供服务的场所,全英至少有16000名义工志愿在剧场服务。
高水准的表演艺术使英国的旅游业受益匪浅,剧院是游客游览伦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将看演出列为他们到伦敦的重要原因,有四分之三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伦敦剧院协会相当看重观众对于西区剧院产业的重要性。其一,西区戏剧演出的信息随处可见,机场,酒店,报亭,车站到处都有,让每一个抵达伦敦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戏剧的氛围。他们还挖空心思,开发各式各样的剧院游览,设计了各种路线,详细介绍各个剧院的历史和特点。在过去的7年里,伦敦戏剧之旅(LTT)通过将旅行转变成独特和令人兴奋的教育体验,彻底改革了“伦敦戏剧旅行”的观念。目前主要包括“从电影到伦敦西区舞台之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之旅”、“《兄弟情仇》之旅”、“《音乐之声》之旅”、“音乐剧时光”等主题游。这些主题旅游不仅能让旅游团队欣赏到伦敦最出色的音乐剧,同时,它还能让人们亲身参与到与演员或者伦敦西区主要的声乐教练进行的令人兴奋的实用专题讨论会中。其二,西区售票网络十分完善。一般购买演出票有三个主要途径:1、在剧场直接买票,无需手续费,但也没有折扣;剧院一般都有3个售票窗口,一个窗口是专卖预订票的窗口(Advance Booking);一个窗口是专门领取票的窗口(Ticket Collection),专门给那些此前已经通过网上或电话订好票,到这个窗口来取票的人服务;还有一个是卖当天票的窗口。2、可以在遍及西区的各大中介售票亭预购戏票,售票亭往往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只有位于西区唐人街和查令十字街之间的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的半价亭(TKTS)才是伦敦戏剧公会唯一认可的官方票务代理,不过只出售当天最好座位的半价票。3、还有各大票务网站,在这些网站上,常常有低至三四折的戏票出售。有时,还会有联合经营的演出和晚餐的套票,价格比单买优惠很多。在剧院旁的餐厅,几乎半数顾客都是看戏的观众,因此生意显得颇为红火。比如伊莲·佩姬重返西区舞台后首次出演的音乐喜剧《糊涂大姨妈》(The Drowsy Chaperone)。戏剧休闲有限公司(Theatre Breaks Ltd)携手伦敦中部一家三星级酒店提供套餐活动,含双人房、早餐和服务费,并含17.5%增值税,优惠价每人99英镑起。其三,设立专门的观众评奖——英国剧迷奖(Theatregoers Choice Awards)。
08年,英国萨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歌剧和音乐剧研究中心还专门开设了歌剧和音乐剧研究课程的大学。课程将融合理论与实际,学生还有机会亲自到歌剧院欣赏演员着装彩排(Dress Rehearsals),强调在剧场推出歌剧、音乐剧的经验,致力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根据英国旅游局公布的数字,英国每年旅游收入中约有20亿英镑来自与文化相关的项目。因此,相关负责人将西区比喻为“伦敦市中心的一部经济引擎”。2007年,英国伦敦西区吸引观众约1363万人次,比06年增加约125万人次,创20多年来新高,票房纪录也以4亿7千万英镑再创新高。堪称进入了“黄金时代”。不过,作为一项产业本身,西区剧院本身也是一个大消费体,剧院每年亦有大量支出,如维修剧院,投资新剧目等。而且考虑到英国的整体经济情况,音乐剧市场也不容乐观。
五、伦敦西区剧院与伦敦剧院协会
西区有许多配套的专业音乐剧机构,其中包括多个有着特殊职能和功用的相关协会、工会、联盟等,比如:演员工会、伦敦剧院协会等就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机构,为了保护演员利益,演员公会同主张星期天剧院开门的伦敦剧院联合会讨价还价进行谈判已经一年多了。西区剧院大部分处于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管理下,使得各剧院协调发展成为可能,这也是西区和百老汇剧院“群聚效应”形成的关键。伦敦剧院协会管理着与伦敦剧院相关的制作人、剧院拥有人、经理以及主要的剧院。除了担任一年一度的奥利弗奖(1976年设立)评奖外,还有重要的责任。自1980年起,协会每年收集票房数据和观众分析数据,供剧场投资人、制作人、学者等参考。观众分析主要包括满意度调查、年观剧次数、市场营销、游客观剧理由、交通、订票、相关花费、观众构成分析等。票房数据分析会就影响票房销售的各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每年的报告对商业剧院和享受补贴的剧院进行分析,看它们在演出次数、观众人数和收入方面有何不同,并讨论观众动向与作品类别的联系。
近十年来,英国开始重视戏剧产业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认识到戏剧演出对英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的带动作用。英国文体部等政府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出台促进措施,以便使戏剧产业为英国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行业协会的重要性空前突出,1998年,伦敦剧院协会委托伦敦经济学院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写出了《温特翰姆报告》(The Wyndham Report),对伦敦西区的演出活动对当地产生的经济作用进行了专门分析,这个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如何看待戏剧演出活动所产生的整体经济效应的问题。2001年12月至2004年4月,谢菲尔德大学的谢拉德受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的委托,对英国所有剧院的演出活动对当地经济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研究。
结语:在市场中打造的音乐剧
音乐剧不是古典文化,不是农业文化,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现代都市娱乐文化产品。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一切违背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终将是失败的。当我们的音乐剧行业尚无起码的市场土壤时,任何头脑发热只能是极为短视的商业行为,而这样的短视将给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留下许多难以医治的疾患。
注释:
①参考英国戏剧协会官网公布的相关数据。柯亚沙(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英国戏剧演出的经济价值”,中国文化产业网。费元洪:“西区音乐剧”,费元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