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侧面部腧穴为主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_乔虹1,张莉2

1,2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取患侧腧穴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面部腧穴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取患侧腧穴为主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取患侧腧穴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面部腧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为4周。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66.67%,对照组愈显率46.67%,两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提高H-B量表积分、降低面神经肌电图传导潜伏期、提高波幅方面显著优于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取患侧腧穴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面部腧穴针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刺;面神经功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Bell麻痹、面神经炎,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lsy)。目前,西医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且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能够治愈本病[1]。世界卫生组织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认定为最适宜针灸治疗的疾病。笔者采用双侧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与常规取患侧针刺治疗作平行对照,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旨在为今后在临床上推广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南区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患者观察对象。将入组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4.92±6.75)岁;病程最短1d,最长30d,平均病程(6.4±2.3)d;左侧瘫有17例,右侧瘫有13例;伴有耳道疱疹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17±7.24)岁;病程最短1d,最长28d,平均病程(5.8±2.5)d;左侧瘫有19例,右侧瘫有11例;伴有耳道疱疹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损位置、伴随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吴江主编《神经病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2]。

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面瘫”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③病程≤30d。④年龄18周岁~65周岁(含18周岁和65周岁)。⑤“面瘫”为首次发病者。⑥病损为单侧者。⑦入组前未接受过针灸等物理疗法治疗者。⑧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神经核性瘫、脑干病变、桥小脑角病变、腺病变、外伤、手术损伤及肿瘤等其他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②中枢性面瘫。③由乳突炎、颅底脑膜炎、中耳炎、腮腺炎及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继发性面瘫者。④合并有严重心、肺系统疾病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⑤未控制的高血压者。⑥针刺禁忌症者,或对针刺不能耐受者。

1.5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强的松片30mg,晨起顿服,连续口服7d。甲钴胺片0.5mg,3次/d,连续口服14d。

对照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面瘫”治疗腧穴处方取穴[4],即: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水沟、迎香。以上诸穴均取患侧。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诸穴均平补平泻法,针下得气后留针40min,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4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取患侧腧穴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阳白、四白、太阳、迎香、地仓。操作、疗程同对照组。

1.6 主要观察治疗

①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情况。

②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H-B面神经功能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③患侧面神经肌电图检测:分别于两组治疗前后使用诱发电位仪刺激腮腺与耳垂连线,选取口轮匝肌为记录点,检测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5]进行评定,即按照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级标准进行评价。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量表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量表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鼻唇沟变浅,眼裂扩大,前额皱纹消失,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临床特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认为可能与嗜神经病毒感染、免疫、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6]。其病理改变早期以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为主,晚期可见轴突变性。

本病证属于中医学的“口眼喎斜”、“喎僻”等范畴。中医学对本病证的认识较早,最早记载可见于《内经》。如《灵枢?经筋》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目不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记载:“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故使口?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经脉空虚……正气引邪,喎僻不遂。”中医学认为,本病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热或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使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经筋功能失调,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经筋弛缓不收,出现喎僻。针刺取穴以近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本组研究在常规取患侧腧穴的基础上加用健侧的面部腧穴,能够增强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的作用。本组研究结果示,治疗组在提高H-B量表积分、降低面神经肌电图传导潜伏期、提高波幅方面显著优于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与以往中医药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7]。可见,在取患侧腧穴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面部腧穴针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霞,胡培佳,程红亮.通督调神针法对不同分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0):1023-1024.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25.

[5]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6]孙玲莉,黄丽萍,杨峥,等.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J].陕西中医,2014,35(3):350-351.

[7]李蕾.祛风化痰活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2):464-465.

作者简介:乔虹,(1966-),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8年。

张莉,(1977-),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6年。

论文作者:乔虹1,张莉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  ;  ;  ;  ;  ;  ;  ;  

以双侧面部腧穴为主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_乔虹1,张莉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