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体育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就业的政策分析就变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重庆市体育类专业学生为样本,结合重庆市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教育现状,对其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现状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前景
1绪论
1.1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项投入稳步增加,教育方面的支出也增长十分迅速,1978年往后的十年间,高校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8.5%。1999年起,在教育部主推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大幅度扩招,直至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超3700万,大学在校生进一步突破新高。在这一周期内,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也增长了2288.64%,专业门类扩张,艺术类、体育类学生人数也增长迅速。而2018年以来,美国与我国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战升级,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挑战增加,存量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现象凸显,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增强。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重庆市7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在其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认知程度,找出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关键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庆市近年来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体育类专业应届生、往届生为样本展开研究。
1.3文献综述
国外多数学者从供给—需求视角分析学生就业问题,供需视角的研究文献在国外不同国家研究中均有丰硕成果。比如有较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就业状况和收入的变化关系,并跟踪监测和分析这类关系在大学生主体下的差异化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提出合理解释(Freeman,1975;Freeman,1979;Katz和Murphy,1992;Lemieux等,2001)。Rumberger(1994)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对工作专业以及工作内容的挑剔会让其在学校中受到的高等教育浪费,所以这样“额外教育”的提升并不能够让个体获得高收入,社会的高教育投入也不会最终作用于生产力的提升。
我国学者对这一命题的研究更加实际,有大量的学者集中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谢维和等人(2001)收集了1996年往后3年的面板数据,以社会对就业大学生的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主要特征做了分析报告,同时也对教育部下属高校就业情况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也有学者统计了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对2000年及2001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维度分析,在结合前两年状况的基础上对2003年的就业形势做出预判并陈述了就业风险分析(瞿振元等,2002)。
2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结论分析
2.1问卷发放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针对重庆市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问卷,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和现场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发放,纸质问卷委托重庆5所高校体育专业学院的应届毕生生协助完成,网络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并设置答题红包,确保网络问卷结果的有效性。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385份,回收345份,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3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9.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环境调查
调查样本中,毕业后在民营企业工作占比最高,达到52%,其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占比18.7%,再次是在国企工作,占比15.3%。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学生占比为10.6%,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学生占比0.9%,相对较少,未就业的学生竟然占比1.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学生就业难度。
调查样本首次找工作所用的时间周期,发现30.4%的人在三个月内找到了工作,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对于应届生而言,每年九月份开始,到十一月共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时间是找工作的黄金期,绝大多数应届生找工作也是从九月份开始。这意味着体育类专业学生在这三个月内找工作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找工作周期在半年的占比22.4%,这一时间周期已经相对较长;找工作周期在半年以上的占比达30.5%,这是一个较高的比例,进一步说明体育类学生找工作周期较长。
本研究考察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对招聘渠道的了解程度和实际利用情况,调查显示走校园招聘渠道的占比为31.5%,走社会人事招聘的占比17.1%,这两者共计48.6%,将近一半;走人才引进计划的占比14.6%,通过考试获得岗位的占比13.7%,通过他人推荐的占比18.7%。可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体育类学生在就业渠道的运用方式上更加灵活。他们并没有都涌入校园招聘以及社会人事招聘这两个渠道中去,这样的招聘渠道会经过多轮面试和考核,竞争激烈程度较高,而体育类学生在这样的多专业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
考察调查样本对当前工作的满意程度,发现对当前工作非常不满意的占比38.9%,对工作不满意的占比29.9%,对工作比较满意的占比17.1%,满意的占比11.8%,很满意的占比2.2%。综合看来,对工作满意度持负面意见的占比较高,达68.8%,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说明调查样本对当前就业环境下自己找的工作总体不够满意。
2.3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及建议
2.3.1加强学院与企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渠道
本研究建议重庆市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组织要加强彼此联系,提高就业单位的信息工共享程度,强化各校就业组织与企业单位的沟通合作程度。形成各校就业中心横向联系,学校与企业单位纵向沟通的矩阵式联系模式。各个高校的就业老师也应该专项跟踪监督本校学生的就业去向信息,常态化更新毕业校友信息库资料,与校友扩大交流,进一步扩充校友推荐下的应届生就业渠道,多种方式做好与就业单位的接洽和合作,为学生扩充更多定制的就业渠道。
2.3.1监督评价实习过程,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学校以及学院对体育类专业的实践实习要求较为形式主义,仅仅是通过学生思想报告的方式提交即可,其监督力度以及强制力度有限,学生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消极对待,这很难起到监督作用。随着信息网络建设的不断强化,学院和学校可以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建立网上考评体系,借助网络软件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监督,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动态分配,实时考核。综合用人单位的网络评价反馈以及学生个人实时的实习成果,科学予以评定实习成绩。相关实习成绩可作为学生课程结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也可以与学生德育分数挂钩。
2.3.2政策鼓励体育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当前重庆市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不是太高,目前官方的创业政策鼓励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可以看到,当前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且其发展相对稳定,这一市场的蛋糕还可以做得更大,这个行业的机会也会很多,随着国家双创政策的加码,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在校创业能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更多途径选择,同时客观上讲社会投入产出也会高于稳定求职就业。所以校内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近年来政府借助民间资本筹办的创新创业平台对鼓励大学生创业做出了有益实践,刺激并扶持了大批大学生创业企业。建议在该类机构政策运行过程中更多地给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关注,为该类大学生创业提供与文体项目相关的经费支持,同时借助其资源平台,更多地为其对接相应的人才资源和资本资源,促进相关企业的规范化运行。
论文作者:冉明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体育论文; 重庆市论文; 问卷论文; 类专业论文; 工作论文; 专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