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的社会经济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珊瑚礁论文,社会经济论文,生态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的珊瑚礁管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决策者多只以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作出计划,然后由管理者进行实施,通常忽视了相关的社会经济调查研究。这种单纯的自然保护与管理工作,引起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矛盾,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同现在自然保护事业已注重地方政权、企业和居民的参与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工作一样,珊瑚礁的使用者的重要性被发现,社会科学逐步进入到珊瑚礁的管理中。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应涉及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珊瑚礁的可持续利用,例如,限制涉礁人数,并限制其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教育、研究和监测项目等。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认识到成功的管理项目一般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确认珊瑚礁使用者的人口统计学状况、对珊瑚礁的理性认识以及珊瑚礁资源的利用模式等,是决定管理策略是否有效的重要因子。珊瑚礁使用者在管理项目的计划、研究和完成方面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想令使用者对珊瑚礁保护和管理有兴趣乃至关心,我们必须全面了解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使得社会经济调查成为珊瑚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材料和方法
1.1 社会经济调查问卷设计
珊瑚礁的生物评价方法已建立且较为成熟,而由于将社会科学用于珊瑚礁管理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因而调查和研究影响珊瑚礁资源的人为活动的社会经济评价方法也只是刚起步。目前采用的多为综合古典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例如调查问卷,二手资料的调查等。本文即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这里,珊瑚礁的社会经济内容主要是指珊瑚礁的使用者(即当地居民)的一些基本状况,数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与当地居民生活相关的主题上:珊瑚礁资源的使用格局;对珊瑚礁状况、影响和管理需求的认识;当地居民的人口统计分析;当地居民之间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制作的调查问卷(略)中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居民的生活特点、对珊瑚礁管理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其目的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不是将之统一化。这样的问卷为本区珊瑚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具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背景资料数据,因而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本研究区的本底资料
社会经济的调查需要一定的基础资料做匹配,我们在对该区进行了珊瑚礁地质、地貌、海洋环境、礁栖生物和景观生态等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开展了社会经济调查研究。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自然保护区(20°13′~20°20′N,109°54′~109°56′E),位于灯楼角西侧的北部湾沿岸的西乐湾和东场湾两片海域,面积共7.76km[2],其中发育有祖国大陆唯一的珊瑚岸礁。徐闻县政府于2000年11月成立的保护区,主体坐落在角尾乡西侧,其北端东场村西侧局部位于西连镇,本文以角尾乡代表该区。据角尾乡政府的统计,2000年土地总面积50.172km[2],28376人(含盐场人口),人口平均密度为566人/km[2],人均土地面积0.1768hm[2]。近30a来人口呈不断增长趋势,对自然生态与资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农业人口包括渔业人口,农民多兼渔业,有27455人,占96.75%。角尾乡的经济主要为农耕业和渔业,2000年农用地1957.1hm[2](其中耕地1208.0hm[2],园地192.7hm[2],林地440.4hm[2],水面116.0hm[2]),占全乡土地的39.0%。全乡渔船600多艘,渔网3000多具,捕捞业劳动力4297人,一般年捕捞海产品1200t,产值1000多万元。珍珠养殖面积533.3hm[2],从业2600户6000多人,年产珠6t,产值1800万元。对虾养殖235.46hm[2],从业500人,年产500t,产值1500万元。乡里几乎无工业,2000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2058.2万元,其中渔业产值4660万元。角尾乡的城镇化水平为3.25%,是相当典型的传统乡村。2000年全乡人均产值仅4249.4元,反映经济欠发展。
2 结果与讨论
由于试图接近更多居民,以便获得更全面以及更有代表性的数据,我们走访了角尾乡沿海14条自然村,包括南岭、放坡、孟宁、北胜、下寮、北插寮、白宫、小备、下村、沙土、南村、沙土上村、郑黄、西山仔和角尾,向这14条自然村的48位居民发放并回收问卷48份。
2.1 居民的生存状况
当地居民是影响珊瑚礁的主要人为因素,而且也是珊瑚礁保护和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因而了解他们的生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可以知道他们对珊瑚礁的依赖程度,以什么方式来影响珊瑚礁以及影响的程度。被访问的居民中,男性有44名,占91.6%,而年龄则集中在18~35岁之间(图1a)。该地居民的职业以海水养殖(珍珠、虾)和捕鱼为主(图1b),大多数人都有兼职,如养珠兼捕鱼,捕鱼兼务农,捕鱼兼养珠等,只有不到20%的居民只是从事一种工作,表明他们对珊瑚礁的依赖性很强,但仍只是利用了靠海的优势从事简单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虽没有文盲,但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了近80%,没有大专学历,这对于他们参与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方面将存在一定的障碍。
图1 灯楼角区域受访者的年龄(a)、职业(b)和家庭年收入(c)
Fig.1 The Situation of users’age(a),career(b)and family earning per years(c)in Dengloujiao area
该地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不很高,37%的人的年收入集中在5000~20000元之间(图1c),而且收入并不很稳定。从家庭住房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里的住房大多面积较小,有些仅有十几平方米,最小仅9m[2],最大为200m[2],大多数为50~60m[2],1/3的房子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较少使用珊瑚礁石烧制的石灰和珊瑚礁块石材料,一般采用水泥、红砖或玄武岩块石建造,只有极少数仍用珊瑚礁块石,但限于造厕所和厨房。而20世纪70~80年代的住房一般都使用珊瑚礁块石,占砖石料的20%~30%,解放前所建房屋则有60%使用了珊瑚礁块石。这表明人们对珊瑚礁的直接采挖的破坏在逐渐减少。现时最有代表性的居民家,用珊瑚礁块石围成的厕所,用玄武岩块石盖的厨房,用红砖建的主房,反映了当地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珊瑚礁保护意识似乎在逐年增强。
由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仍然依靠海,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的范围也就直接影响了珊瑚礁的健康状况。谋生中他们主要使用打桩、挂网、系浮标、吊养和船只等养珍珠或捕鱼,也有使用铁笔、铲和凿等工具采贝,或用铁镐去挖取礁石。仍有人在礁坪上挖取大块礁石,用来堆砌虾塘堤坝向海的外护坡。白天低潮时,在礁坪低洼积水的沟塘电鱼,妇孺凿蚝和拾螺,而大潮低潮时,则在礁前翻动礁块拾贝螺。而观光客的船艇频繁进出保护区,船体和撑杆撞毁不少脆弱的活珊瑚,尤其是鹿角珊瑚属(Acropora)。这些都对活珊瑚和礁坪造成了不断的破坏,也影响了其他礁栖生物的良好的栖息场所。
徐闻县规划设想将在灯楼角珊瑚自然保护区里建设旅游区。这可能影响到珊瑚礁生态的保护,而且也将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希望得知他们的想法。调查中发现,受访者中知道灯楼角自然保护区已存在的人有4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3.7%,而对于建立之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就有31%的人表示要从事原来的职业,即继续养殖业,或捕鱼;有18%的人希望在从事原有工作基础上参与与旅游有关的工作,如为游客开船或租船(7%),开小卖部(9%),做导游等;只有8%的人希望放弃现有工作,从事旅游方面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85%的居民都认为成立自然保护区会使他们的收入有所增长,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这说明大多数人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而其他15%的人认为不会、不知道,或担心不给捕鱼而影响收入。
2.2 灯楼角居民对珊瑚礁资源以及管理的认识
由于当地居民应是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人,因而他们对珊瑚礁的了解程度就显得颇为重要。全部受访者都认为珊瑚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他们一般是从他人处知道的,有一些人是通过开会、看报或凭经验而得知,也有人是自己猜的。有83%的受访者认为有珊瑚的海域海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高一些,而10%的人则表示不清楚;另外,85%的人认为有珊瑚礁的海岸受到风浪、潮流的侵蚀程度轻些;在谈到有珊瑚礁的村庄的生活水平是否比其它村庄要高些的问题时,仅有43%的人认为是,21%的人不清楚,18%的人认为不一定。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应该保护本区珊瑚礁资源。当具体到本区管理应采取的措施时,83%的人认为应划出相应的保护区和旅游管理区,适量捕鱼,18%的人认为应禁止捕鱼和养殖,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只有8%的人主张维持现状,即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从上面的问题回答中,我们知道当地居民总的来说已具有一些珊瑚礁知识,需要进一步做的是规范在礁区劳作以及如何在劳作中去保护珊瑚礁。
2.3 当地居民对政府和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培训工作的意见
由于当地政府和保护区工作者的决策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珊瑚礁健康与否,因而我们希望知道当地居民对政府和保护区工作者有什么要求与期望。当地政府对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做的工作仍是不够,仅在2001年3月由角尾乡政府召开过一次“保护珊瑚礁资源专题会议”。问卷资料显示,有54%的受访者认为县、乡和村级政府没有进行过任何珊瑚礁管理的工作,另有44%的人认为政府确有对他们的行为提出约束,如规定要爱护珊瑚礁,不准炸礁和挖礁石,不准偷采珊瑚,不要在礁区捕鱼,拆除海滩上的临时房屋等。但这种警示过于笼统化,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因而各种违规现象依然存在。87%的人认为各级政府并未对他们进行过任何的组织培训,而91%的人是非常愿意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取起码的珊瑚礁知识和涉礁须知。这说明政府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改进。在受访的人群中,42%的人是通过看电视来获取有关珊瑚礁方面的知识,35%的人是通过看报纸得知,而只有6%的人是从作为农村宣传的主要方式——墙报中得知,因而政府应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通道,县级以上的电视台应有计划地播放国内外的珊瑚礁短片,基层政府发挥在农村中起重要作用的墙报和广播的功能,普及地充分宣传珊瑚礁方面的信息。
67%的人认为自己以前在乡村学校读书期间并未学过有关珊瑚礁的知识,而60%的人知道目前乡村学校的课程已有所涉及,这表明学校现已开始起到普及中小学生珊瑚礁知识的作用,而这对于今后将在本地生活和工作的孩子们来说,这是有决定意义的。
9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从未听过有关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所开设的讲座,也从未接触到过。由于从事珊瑚礁研究的科学家很少,而对本地的珊瑚礁进行过研究的科学家更少,所以导致当地居民不能从最专业的人那里获取知识。因而科学家们应把研究结果浅显易懂地介绍给当地政府和居民,使其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效益。
3 结论
(1)灯楼角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对珊瑚礁的依赖性强。由于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其谋生手段集中在对珊瑚礁资源的低级索取上,不仅所获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造成了对珊瑚礁的破坏,加深了资源衰退的状况。因而居民希望通过对灯楼角珊瑚礁保护区的管理和对旅游区的开发来改变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受访者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认识到珊瑚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认为应该划出相应的保护区和旅游区,进行适量捕鱼,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改变人们的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
(3)府对珊瑚礁管理的工作仅是停留在层面上,没有具体的、量化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居民获得的珊瑚礁信息的途径过于单一,但目前在中小学校中已开始涉及珊瑚礁知识。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的把研究成果向居民介绍,使自己的工作部分失去社会意义。
通过社会经济调查问卷的设计、访问与数据统计,对当地影响珊瑚礁自然生态的社会与经济因素获得不少量化的数据,从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资料和别的自然生态调查研究成果资料一样重要,都将成为当地珊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的编制的科学依据。通过灯楼角珊瑚礁保护区的社会经济调查,发现该区未对珊瑚礁做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因而强调灯楼角居民参与研究、保护、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教育和培训,加强决策者、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模式,适度的发展生态旅游业,就成为目前灯楼角珊瑚礁开发与保护的有效举措,应专题研究,列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