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跟进_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跟进_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论的改革与跟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历史教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挑战,同时学校也呼唤历史教学论的改革与充实。从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历史教学论应渗透新的教育理念,研究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吸纳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加强实践环节,这既能满足高师院校对未来中学教师培养的需要,又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教育理念

理念,理想信念,教师的教学追求与人生价值所在。只要有教学行为存在,就一定受相应的教学理念支配。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特别强调“课程的基本理念”。如果一个教师弄不清什么是“理念”,也没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就很难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接。这方面应抓住四个环节:

一是课改理念。这次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微观上看,课改所追求的是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真正落实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从宏观上看,课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主动走进新课改,欣然适应新课改,勇敢地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二是办学理念。现代学校当有独特的办学理念,这对校长和教师都有直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很多中学都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未来”,非常鲜明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历史学科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如果说要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历史教师身上,就应转变为“以史育德”、“以史启智”、“以史明理”、“以史育人”。

三是学科理念。这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学科理念蕴涵于课程之内,体现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历史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深入认识和领会“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等要求,[1]进而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服务学生”。

四是教师理念。“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动”,“只有深刻理解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教学理念作为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应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历史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理念确定为“魅力历史,教书育人”、“风采历史,回归本原”、“史鉴不远,启迪人生”、“让学生享受历史课”等。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使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层面富有坚实性和创造性,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

二、学会教材处理

教材(这里主要指教科书)在变化,教材在挑战。高中历史课改中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新教材,已经呈现观点新颖、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等特征。这要求我们用新的历史视角来处理新教材。

1.抓住一个依据。处理教材的依据当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历史教师应懂得,在态度上,要将过去所提倡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标(即课程标准)为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在方法上,要领会、把握课程标准关于结果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确有收获与发展。

2.重视两个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整个结构,其组成可分为课文系统部分和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课文系统部分是教材的主体,主要有绪论性课文,即引入导言;基本课文,即叙述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课文;史料性课文,即适当补充的阅读性史料等。这一部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呈现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课文辅助系统部分是从属于课文内容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如课文图表、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以及“历史纵横”、“学习之窗”、“知识链接”等学习栏目的内容。[3]

3.运用三个方法。教材分析的方法很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知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方法论分析法,而这三种基本方法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首先是知识分析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中历史教学仍须继续重视知识基础教学。要以课本为载体,以课(节)为单位,注意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要继续发现并抓好基础性历史知识与主干性历史知识、显性历史知识与隐性历史知识。要打破思维惯性,不要面面俱到,研究“选择”什么知识进行教学。历史专题模块的设置,其特点就是“主题+典型史实”,主题反映了历史演变与发展的趋势,而典型史实则是主题的构成与表现。为此,一定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去发现典型史实,把典型史实置于一定主题的涵盖下去分析、理解。以主题为核心,把握典型史实,形成专题知识体系,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命题。

其次是心理分析法。高中历史新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因素。运用心理分析法,努力挖掘新教材的五个心理“切入点”。即找出兴趣点,从教材行文、史料、图表等方面找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聚焦关注点,凸显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主干点,便于学生弄懂和掌握典型史实;激活思维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联想,培养历史意识;抓住结合点,联系现实,链接时政,沟通身边,点“活”历史;解决疑惑点,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再次是方法论分析法。高中历史新教材蕴含着科学方法论因素。在分析教材时,一要知道教材“有”什么,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整体结构;二要知道教材“是”什么,围绕主题,弄清典型史实;三要知道教材“为什么”,辩证地、全面地对典型史实进行分析;四要知道教材“做”什么,通过分解综合、情境再现,实现对典型史实的重组运用。还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把握历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纵向发展脉络,和从“分散的世界”向“整体的世界”再向“现代的世界”的横向发展态势,抓住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三条主线,展现“史论结合”的新魅力。

三、聚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关乎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主阵地。历史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历史新教材的运用等等,都必须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展示出来。

1.落实教学常规。无常规不稳,教学常规反映了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历史课堂教学要坚持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常规,还要倡导教学情感常规。教学情感常规是指历史教师的教态、语言、仪表和师生关系。语言是教师内心的流露,美的语言有利于点燃激情,唤起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仪表是历史教师师德的窗口和学识、风采的自我折射。师生关系是一种尊重、合作、互动,充满了情感色彩,有利于打造魅力历史课堂。

2.运用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十分必要。千万不能把讲授法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讲授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4]要更多地运用在历史课程改革中涌现的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角色法、史料研习法等。“历史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选择最佳方案完成教学任务。”[5]

3.把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有一个应遵循、可操作的基本流程,它引导着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高中历史必须既有充分预设,又有相应生成,以实现有效教学,并走向精品教学。

这个流程是:(1)开好课头,吸引学生。(2)引导阅读。先学后教,把思维引向学习。(3)鼓励设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挑战课本。(4)引发议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参与学习。(5)讲解清楚。老师的讲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必须清晰、有条理。(6)设计高潮。课堂的波澜起伏,有利于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7)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恒地渗透、链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8)手段辅助。选择并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技术手段,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9)巩固训练。学习在课堂,巩固在课堂,推动学生学习“达标”。(10)留有思考。所谓“余音不绝”,令人回味,为下一节课做铺垫。这一流程的10个环节并非固定不变,是因人因课而成,总的指向是优化历史教学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还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处处都有生成性的学问。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常常创生出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与“问题”。这就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师上课需要激情、智慧,以实现动态把握、灵活应变和创新发现。

四、善于指导学习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学生学。只有将教师的“教”转换成了学生的“学”,教学才能成功。历史教师不仅要会上课,上好课,还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将“教”落实到“学”。

1.加大学习动力。这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由此点燃心中不灭的希望。要特别重视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从文化的昌明与繁荣,从生活的变化与丰富,汲取历史智慧,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进而在学习态度上实现从“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的转变,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境,逐渐去达到、实现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养成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花大气力帮助学生养成一心向学、专心致志、定时定量学习、认真思考的习惯。结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仔细阅读史料的习惯、逢图(历史地图、历史插图等)必看必想必联系的习惯等。要在课内外引导学生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实践,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主人。

3.指导学习方法。学习必须讲究方法。一是了解并实践学习过程的三层次10个环节。第一是获取知识层次,其基本要求有看、听、写、思、问;第二是巩固知识层次,其基本要求是练、习、记;第三是意义学习层次,其基本要求是用和创。[6]三个层面相互递进、推动,10个环节相互渗透、影响。二是了解并实践国际学习界的基本倡导。即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 you remember.You do, you understand.意思是,如果学习仅仅是听,很容易忘记;听与看结合,学习可能记住;只有亲自动手、参与学习,才可能弄懂、理解、掌握。这说明,学习应是多感官并用,尤其是要动手,在做中学、互动中学、实践中学,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应具备历史学科的特点。这方面应遵循史实——史料——史论——史感的路径,有机推进。“史实”,即扎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实现历史知识整合。“史料”,即具有较强的史料阅读能力。“史论”,即史论结合,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史感”,即感悟历史,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史论”是历史学习的核心;“史感”是历史学习的升华。

标签:;  ;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跟进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