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路水毁是指公路沿线的工程设施由于受到水的作用而遭到损坏的现象与过程。公路水毁现象时有发生,轻者路基路面损坏,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重者桥梁冲毁,中断交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本文对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山区公路;公路水毁;治理要点
公路水毁是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地质层理和地壳性质在短距离内变化很大,地质构造复杂。加之气候、水文及其他大气候因素变化急剧,不良地质情况较多。每当雨季到来,山洪爆发,伴之地质环境灾害对山区公路造成了威胁,水毁损失变得更为严重。
1公路水毁的表现形式
1.1路基路面水毁表现形式
山区地形复杂,高路堤常与陡坡路堤相伴生,存在边坡稳定性不足和路堤不均匀变形的问题。若路基上方山体的坡积层较厚,未采用支挡结构物进行支挡,在强大的山洪作用及水对土的浸润作用下使坡积层与支撑面之间的抗滑力下降,导致整个路基整体下滑。此外,路基的上侧边坡塌方、滑坡,加重路基负荷,造成路基滑移,以及沿河路基对岸山坡出现塌方、滑坡或泥石流等,造成河道淤塞,从而改变水流方向而导致强大的冲刷作用力冲刷路基坡脚或冲击路基防护结构,使得路基边坡失稳、塌方,或填方路基浸水挡墙(驳岸)、防护结构的基础埋深不够,或无防护加固措施,都会引起路基水毁。
1.2桥梁涵洞水毁表现形式
桥孔设计过小,不足以通畅排洪与输沙,造成桥前大量壅水,桥下严重冲刷,冲毁桥梁墩台,冲断桥头引道,在含沙量较大的河流上,还会出现桥孔全部被泥沙淤塞。桥孔若被漂浮物堵塞,造成过高的桥前壅水,对桥梁产生过大的推力和浮力,使桥梁被推倒或冲走,或造成桥下河床的严重冲刷,冲空桥梁墩台基础,使墩台下沉或倒塌。桥墩基础埋深不够而发生沉陷或倒塌,也会导致出现水毁现象。此外,由于波浪或大型漂浮物的冲击,使桥梁局部或全部遭到破坏,以及横跨沟、渠的道路,其涵洞被泥石流或山洪中的漂流物淤塞,致使涵洞失去排水能力,都会引起公路水毁。最后,涵洞孔径设计过小,山洪翻越道路,在山洪强大的破坏力作用下,涵洞下游边坡、护坡被冲毁,路基坍塌,甚至出现整个路基同涵洞一起被冲走的现象。
2公路水毁的成因分析
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暴会导致出现山区公路水毁现象。山区公路技术标准低,泥结碎石路面极易受山洪暴雨冲刷而成的坑槽、车辙、露骨、冲沟,半填半挖路基极易冲塌。小桥涵位置不当或孔径偏小或缺桥少涵,排水不通畅,造成洪水漫溢路面,冲毁路基和路面。由于小桥涵底坡较陡,截水墙设置不当而造成铺底损坏,甚至冲毁小桥涵。小桥涵被冲毁后,造成两端路基水毁。急弯、陡坡处,路基路面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造成冲毁路基路面。公路紧靠山坡,暴雨时雨水从山坡汇流山沟。由于山沟坡度陡,水流遇到乱石或跌坎形成水流飞溅路面,轻则冲毁路面,重则冲毁路基。泥石流、崩塌、滑坡堵死边沟,使边沟水漫溢到路面上,冲毁路面和路基。地表水或地下径流渗入到路基,使路面形成“橡皮路”,黄土地区路面出现翻浆等。不少沿河路段,由于道路的变迁,使原来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的路基,因河道变迁河岸被冲而遭受水毁。半填半挖或填方路基,在较大洪水的冲刷下,边坡中的岩屑、土壤、较小块石被冲走,而造成路基坍塌,出现很多缺口或半个以上路基被毁。
3公路水毁的防治措施
3.1重视水文调查和水力计算
路线经过泥石流或山区小河的公路、桥梁在选线时应尽量采用横穿。桥涵孔径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泄洪,还应当考虑顺利泻出固体径流(泥砂、石块),防止堵塞,便于养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墩台埋置深度、进出口处理、设计流量大小等,都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沿溪线浸水路堤及护岸基础埋置深度都应进行冲刷计算,特别是位于河流中泓线一侧,更应特别注意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靠。
3.2完善道路排水设施
治路先治水、治水要综合防治,这是多年来全国各省、各地区水毁防治重要经验之总结,排水设计的标准应与公路的重要性以及对毗邻设施产生的危害相适应。因此,在今后新建公路检测中,应高度重视路基排水系统(包括边沟、截水沟、急流槽跌水井以及沿溪线调治构筑物等)的设计,完善路面排水(路肩排水、中央分割带排水)设计,各种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形式要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排水设施应自然、系统、完善。要保证落在路界内的地表水迅速、快捷地排出路界以外。养护部门汛前认真检查排水设施畅通情况,由过去以汛期水毁抢修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逐步改变年年抢修、年年水毁的被动局面。
3.3做好预防与养护
全面养护,旨在对山区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涵及其排水防护等设施进行经常保养、维护与加固,使其各部分都处于完好状态,这样才能预防或减轻公路水毁。而我们日常养护中某些道班往往只注重路面、路基的养护而忽略桥涵、排水防护设施的维护,山区公路水毁又往往由于路基排水及防护设施失养造成,每当暴雨山洪顺坡而下,冲刷路面淘空路基,造成边坡坍塌而水毁。因此,预防水毁就必须对公路及其沿线构造物进行全面养护,做到:(1)路面坚实平整,横坡适度,泥结碎石路面横坡一般控制在3%以利排水;(2)削平高路肩,横坡要平整顺适保持4%,路肩要整洁,边坡要稳定,保持坡面平顺、坚实、无裂缝,无冲沟;路基边沟排水要顺畅,平坡路段保持不小于0.5%的纵坡,大于5%的陡坡路段边沟要加固,干浆砌沟底。沿溪线对可能遭受溪水冲刷的半填挖、填方路段坡脚,要进行防护加固,对迎水段则需采取建挡土墙防护,为了改变水流方向,消除或减轻水流对公路堤岸的直接破坏作用,结合设置丁坝和顺坝等导流设施的综合治理措施;(3)要对桥涵构造物经常进行检查保养,保证桥涵排水不冲不淤,使山溪洪水顺利排泄。要经常注意桥下河床的自然冲剧变化,洪水过后及时清理河床上漂浮物和沉积物,适当疏浚河道,使水流顺利渲泄,一旦发现桥涵墩台基础埋深不足,应及时采取可靠防护措施,进行根治。
3.4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查清水毁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毁预防工作。要在日常巡视检查公路路况的基础上,对现有公路抗洪能力的综合评定工作,确定所管养的危险路段,找出薄弱环节,制定分部治理实施计划,道班每日养护做到常抓勤管、合理安排,坚持“雨天巡路”做到灾情及时发现及早抢修,加强路况检查。特别是重视对公路排水设施及其防护工程安全质量检查,路面排水是否良好,路基排水设施有无损坏,路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是否顺畅,桥涵有否淤塞,挡土墙等防护工程有否裂缝并及时维护完好。根据山区公路技术标准低,抗灾能力差的具体情况,对一些薄弱环节加以注意,如取土炸石地段,公路上方是经常塌方地段,采取一些措施:(1)备足砂石材料,以备随时使用;(2)全线水沟涵洞检查有堵塞立即清通;(3)养路取土炸石在指定地点进行,施工完后及时清干净坡脚边沟余泥,修顺边坡、取走松动石块;(4)年年塌方地段尽量砌上护坡;(5)抓好常规性养护,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养护。
4结语
导致山区公路水毁的原因有很多,鉴于山区公路的重要作用和其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在修建山区公路时就必须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从公路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抓好山区公路水毁防治工作,有效避免公路水毁大范围发生,进而确保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邓期民,李忠波,汪玲.降水对公路水毁灾情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39(03)
[2]吕俊英.浅谈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J].科技视界,2018(24)
[3]林霄.对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稳定性与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3)
论文作者:黄胜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
标签:路基论文; 公路论文; 路面论文; 山区论文; 桥涵论文; 边沟论文; 涵洞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