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张星学校 265403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的过程。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必须依附学科知识,在改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在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己、在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已,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
数学是初中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功能有机地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呢?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树立远大志向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的“(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也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二、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顶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三、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王梓坤先生总结数学的作用时说:“(数学是)对全体人民科学思维和文化素养的哺育。”他还进一步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在诸多方面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因此,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完善了品德。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论文作者:王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数学论文; 华罗庚论文; 目的论文; 德育论文; 学科论文; 学生论文; 学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