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悖论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是贸易盈余,这对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口对企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Melitz(2003)提出从企业异质性分析国际贸易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极大的关注,但却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这符合Melitz的结论,而另一个结论是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不出口企业,亦即“生产率悖论”。
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Solow,Mankiw),所以对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的分析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生产率不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企业来说也必须得到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来获得竞争优势显得十分必要,而出口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一个因素。
根据国内学者(马述忠2010,张杰2009,唐宜红2009,易靖韬2009,李春顶2009,2010)对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来看,对“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仍然具有争论,出口究竟会不会阻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即“生产率陷阱”①是否存在也一直没有定论。
本文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下,通过对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以下称为“国内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是否存在,实证分析出口是否给企业带来“生产率陷阱”,并提出我国出口企业如何能够走出“生产率陷阱”。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际贸易至关重要,所以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典贸易理论(Adam Simth,Ricardo),新古典贸易理论(Heckscher,Ohlin,Stolper,Samulson,Rybczynski,Dornbusch,Fischer),新贸易理论(Krugman,Dixit,Stiglitz)以及新新贸易理论(Melitz,Antras,Helpman,Yeaple)。在新新贸易理论之前,国际贸易理论大多是从国家层面论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所带来的影响。虽然也有对生产率的论证,但也只是论证了整个国家的生产率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没有涉及异质性企业的层面。Stolper & Samulson(1941)从假设只有两种不同资源即为资本与劳动力的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对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贸易进行后更加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他们通过图形论证出贸易以后,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每单位劳动所占有的资本量均减少,从而劳动生产率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在贸易以后会减少,所以贸易保护对保持工人工资水平有积极作用。虽然Stolper & Samulson论证了贸易对生产率的消极作用,但他们有两个片面的地方,第一是只考虑了资本丰裕国家的情况,没有考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第二,他们是用Edgeworth方框图来论证的,直接给出了生产的契约曲线的形状,但是不同的契约曲线形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Krugman(1979,1980)通过引入规模经济论证出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可以满足参与贸易的国家消费的多样性选择。
从国家层面论证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最大的片面性在于很难能够用实证对其结论做检验。异质性企业理论提出之前,Bernard和Jensen(1995)就运用美国企业1976-1987年数据检验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认为将产品打入国外市场需要巨大的沉没成本,所以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出口。在这之后,Bernard和Jensen(1999)用美国企业数据,Aw,Chung和Roberts(2000)运用韩国和中国台湾数据实证研究都发现高生产率企业自我选择进入国际出口市场,从而生产率高的企业会出口,生产率低的企业只面对国内市场。Melitz(2003)从异质性企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他首先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成本,从而高生产率企业出口,低生产率企业只限于国内市场,最低生产率企业将会被逐出市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会对产业资源有重新分配效应,并且通过学习效应获得生产率进步知识从而提高行业生产率。总之,Melitz的结论是高生产率企业出口并且通过再分配效应与学习效应而提高行业的生产率水平。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通过研究异质性企业选择出口还是FDI进行比较得出生产率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经营,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会出口,在出口企业中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会选择FDI,并且通过实证检验面对国外市场的企业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只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即出口对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运用中国企业数据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即出口对生产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阻碍作用即“生产率陷阱”。马述忠,郑博文(2010)运用2001-2007年227家上市公司检验出口的自选择效应与学习效应,得出的结论是即将出口企业与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不显著,从而我国企业出口的自选择效应很弱,而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由此看出我国企业出口的学习效应显著。总之,马述忠认为出口对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杰等(2009)结合运用OP方法和PSM模型分析出口对我国企业是否具有学习效应,结论看出我国企业“出口中学习”效应比较明显,出口企业在各项衡量指标上都要强于非出口企业,认为出口对我国企业TFP的促进作用可能在企业出口后的三年内显著,第四年就不再明显,并且认为这种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口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管理方法的改进引起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随企业出口而得到显著提升。
唐宜红,林发勤(2009)运用2005年我国工业普查数据检验Melitz 2003年提出的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要素使用比率的确定不明显,但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检验可以发现出口使资本劳动比例增加,但是根据Stolper & Samulson1941年提出的结论,我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引入之后我国会专门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从而贸易使单位劳动所占有的资本的比率上升,导致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劳动生产率上升,不过唐宜红并没有论及于此。
易靖韬(2009)采用随机效应二项分Probit模型研究市场进入成本对企业出口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市场进入成本带来的影响显著,从而生产率高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会出口。
李春顶(2009a)根据中国制造业企业96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9大行业分析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得出结论是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面向国内经营,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得性的限制并没有论及。李春顶,尹翔硕(2009b)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得出只面向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即“生产率悖论”。但是企业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李春顶,赵美英(2010)又根据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得出出口对生产率具有消极阻碍作用,并认为可能是我国出口企业加工贸易较集中并且出口企业存在惰性引起的。
三、理论模型
1.企业生产的一般性描述
通过一般性企业生产的技术描述可以看出,企业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Samulson,Mankiw,Stiglitz,Varian),即一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P)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大于0的阶段。假设一个一般性厂商雇佣劳动和租借资本来生产,并且资本量保持不变,在生产时必定有dAP/dL<0成立。
理论命题1:劳动生产率与资本劳动比率是正相关关系,资本劳动比率下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
根据以上推导,我们得到下列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2:厂商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技术水平,也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效率,并且技术进步以及要素使用效率提高均可以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反之,降低。
2.出口与资本劳动比率
由于资本劳动比率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所以考察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里使用Stolper-Samulson模型。对于一个资本丰裕的地区,根据Heckscher-Ohlin定理,国际贸易后该地区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信号,之所以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是因为该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了。
假设有两个行业,一个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个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的,即规模报酬不变,有以下等式成立: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劳动资本比率在两个行业上均下降,从而资本劳动比率KLR在两个行业均上升。同样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KLR在两个行业上都下降。
在贸易发生以后,每一个地区生产具有丰裕资源的密集型产品,企业做出这样的生产决策仅仅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丰裕,贸易以后,企业会增加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资本劳动比率在行业之间均下降。这样可以看出,在经济发达地区,贸易会导致企业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使资本劳动比率KLR相对于出口前变低。反之,在经济不太发达,即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贸易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导致KLR相对于出口前变高。再根据KLR与生产率的相关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三:在资本相对丰裕地区,贸易会使出口企业的KLR比不出口低,从而生产率水平就低,“生产率悖论”就表现的越明显。
3.模型总结
一般企业的生产阶段,可以看出KLR的下降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在资本相对丰裕地区,贸易的引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企业的KLR相对于不出口时会降低,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会低于不出口企业,即“生产率悖论”是存在的。
企业出口会导致KLR的下降,进而引起生产率的下降,所以企业出口的“生产率陷阱”存在。
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受到资本以及劳动的使用效率的影响,企业在刚出口时,为了增加产量,所以会努力提高资本以及劳动的使用效率,从而,生产率水平会提高。而在出口一段时间后,企业会扩大资本存量以及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所以资本与劳动的使用效率会相对于刚出口时下降,生产率水平也就下降。
四、生产率的测定
1.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我们的数据来自于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其中选用的制造业企业共有385594家,为了使实证结论可靠,我们对数据做以下处理:
(1)只选用2008年仍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对于停业、筹建、撤销及其它经营状态的企业予以删除;
(2)选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虽然数据库中企业规模的大小已经给予了分类,但是分类过于简化,选用总资产超过500万的企业;
(3)选用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万的企业;
(4)选用雇佣工人超过8人的企业。
通过以上对数据的处理,共有308562家企业数据。
2.测算模型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选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approximately TFP,Griliches and Mairesse,1990,Head and Ries,2003,李春顶,2010)来计算。假设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④:
为了本文的需要,我们需要测出资本劳动比率KLR,我们假设KLR近似取值即为:
3.测算结果
我们首先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是否存在,所以需要分别对出口企业(X-type)与国内企业(D-type)计算生产率,国内企业是指当年出口交货值为0的企业,当年出口交货值大于0的企业全部归为出口企业。由于已经选用了相当规模的企业,所以在计算生产率时用每个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⑤。
对于全国的生产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全国企业生产率的测定,可以看出国内企业比出口企业的ATFP与LTFP均要高,这再一次验证了中国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⑥,即生产率低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高的企业不出口,即中国企业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从测算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出口企业的KLR比国内企业的要低,出口企业比国内企业KLR低可能也是“生产率悖论”存在的原因之一。
2008年制造业共分30个行业,表2列示了它们。
分行业测定企业生产率可以更清楚地反应国内企业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别,表3是分行业测出的生产率。由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行业代码:33)在数据处理以后没有数据,从而我们做出了29个行业的生产率以及验证“生产率悖论”是否存在。
表3 分行业测算的生产率
对测算的29个行业的生产率可以看出,其中19个行业存在“生产率悖论”,2个行业用ATFP与LTFP测算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8个行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对于“生产率悖论”存在的企业,资本劳动比率KLR绝大部分都满足出口企业要低于国内企业。
为了使结论更可靠,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各个省份的ATFP、LTFP和KLR。表4是测算结果。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生产率悖论”都存在,对于30个省份,其中20个表现出“生产率悖论”,2个用ATFP与LTFP测算得出不同的结论,8个省份没有表现出“生产率悖论”。其中我们也发现两点:第一,发达省份“生产率悖论”表现相对明显;第二,企业数目多的省份“生产率悖论”表现显著。
我们关注资本劳动比率KLR对生产率的影响,把29个行业与30个省份的国内企业与出口企业的(KLR,ATFP,LTFP)绘制在图上可以看出KLR对生产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以看出KLR与LTFP显著相关,与ATFP也相关,所以我们得出以下实证结论。
实证结论1:出口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LR低于国内企业是其“生产率悖论”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实证检验
运用所获得的数据检验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是否具有阻碍作用,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陷阱”是否存在。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我们对77454家出口企业再进行处理,因为要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所以应该选用具有一定出口规模的企业,我们选用2008年出口交货值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所以还剩下72280家企业。
对于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因素,除了出口强度(EXPO)外,我们还归结了6个因素,即为利润规模(PRO),企业规模(SCA),企业存货规模(INV),企业负债规模(DEB),管理规模(MAN)与企业税务规模(TAX)。KLR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因素,但为了检验“生产率陷阱”的存在性,我们把KLR作为中间变量单独回归,这样可以更好的看出出口如何影响生产率。它们的衡量方法以及对生产率的影响的符号预期如表5所示。
首先运用全国数据实证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对全国数据的检验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出口对生产率(ATFP,LTFP)具有阻碍作用,即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陷阱”,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KLR也有消极阻碍作用,所以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加强。可能出口对生产率的消极作用就是通过KLR的下降来影响的。
(2)利润对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减缓出口带来的“生产率陷阱”,努力提高其利润获得将具有重要意义。
(3)规模对LTFP影响不显著,对ATFP具有阻碍作用而对KLR却具有促进作用,可能与我们测算规模有关,规模提高意味着固定资产占总产值的比例提高从而带来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但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企业协调的困难,所以对ATFP具有阻碍作用。
(4)存货对ATFP与LTFP均具有阻碍作用,可能因为企业存货增加会增加其生产面临的内部压力,所以生产减少,带来生产率的下降。
(5)债务对LTFP影响不显著,而对ATFP具有消极影响。
(6)管理支出与税收对企业生产率均有阻碍作用,所以出口企业要精简管理规模,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对出口企业的税收政策要合理制定,减少对生产率的消极影响。
通过对全国企业生产率的测算以及实证检验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可以看出“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对出口企业来说均存在。为了更好的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我们再一次分行业来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陷阱”。
限于篇幅,我们只测算出口对劳动生产率LTFP的影响,为了寻找“生产率陷阱”的原因,我们也测算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KLR的影响,由于在检验全国数据时看出规模与债务对LTFP影响不显著,我们在以下的检验中不考虑这两个因素。
为了精确实证结果,在分行业检验时,选用具有1000家以上的出口企业的行业做检验,表7是分行业检验结果。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出口对企业的生产率都具有显著性的消极阻碍作用,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陷阱”存在⑦。我们也可以看到出口对每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LR也具有显著性阻碍作用,根据以上讨论的KLR与LTFP之间的相关性可得出以下实证结论。
实证结论2:企业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KLR的阻碍作用是出口企业“生产率陷阱”存在的主要原因。
对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陷阱”是否是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现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实证还不能够清楚的发现。因为所做的检验可以发现“陷阱”对所检验的行业都存在,而“悖论”对于行业(26,37,40)却不存在。但是出口企业“陷阱”的存在必然会让“悖论”表现的会更加明显。
对于以上所得到的结果,我们还有以下一些发现:
(1)企业利润水平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很多行业表现并不显著,从而可以看出企业利润水平并不像李春顶(2010)认为的是促进企业走出出口带来的“生产率陷阱”的最重要因素。
(2)企业存货规模在检验的结果中极具规律性,它对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却引致了企业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对其解释我们认为是,企业存货的增加必然使企业花费资源用在非当年产出的存货管理上并且存货的增加会带来企业产出缩减的压力,所以对生产率具有消极作用。而企业存货的增加所需投入的资源主要是如厂房等资本要素,所以存货引致资本劳动比率的增加,但这样的资本劳动比率增加对生产率的贡献不显著。
(3)企业管理规模与税收规模对绝大多数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资本劳动比率KLR具有阻碍作用。
六、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实证测算与检验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1)我国出口企业测算的生产率低于不出口企业,即“生产率悖论”存在。出口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也低于国内企业,从而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如国内企业,并且资本劳动比率比国内企业低可能就是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存在的原因之一。
(2)根据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企业的出口对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陷阱”存在。企业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也具有阻碍作用,这说明参与国际经济的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其出口而削弱,这有悖于常理,并且企业出口对资本劳动比率的消极作用正是导致出口企业“生产率陷阱”的主要原因。
(3)对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之间的相关性并不能得出明显的结论。不过出口带来的“生产率陷阱”一定会加剧“生产率悖论”的表现程度。
对于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企业出口带来的“生产率陷阱”;第二,出口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使用效率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第三,面对国内市场的成本相对于国外市场有了增加,从而有悖于Melitz(2003)的只有在向国内生产的企业才有可能出口的假定,所以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平均值并不一定超过所有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从而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就可能会低于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平均值,亦即“生产率悖论”。
企业要想走出出口带来的“生产率陷阱”,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企业首先要简化企业管理规模,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要合理决策存货水平,因为存货水平带来了很多对生产率提高没有实际意义的投资的增加;再次,也要重视利润的作用,即使在很多行业利润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的并不显著;最后,企业从长远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税收对企业生产率也有显著的消极作用,所以政府也要为出口企业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其走出“生产率陷阱”。
注释:
①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把出口对生产率的消极阻碍作用称为“生产率陷阱”。
②Engene Silbergerg and Wing Suen: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A MATHEMATICAL ANALYSIS。
③Engene Silbergerg and Wing Suen: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A MATHEMATICAL ANALYSIS。
④Y代表企业的当年产出,K代表企业的总资产,L代表企业的当年雇佣劳动力。
⑤Melitz(2003)用企业平均值,这里为了实证计算,本文对生产率直接求平均值。
⑥Melitz(2003)假定企业生产率不变,本文对于“生产率悖论”的检验,也就直接比较企业的生产率的状况。
⑦由于每一个省份测算结果都表现出“生产率陷阱”,故没有列示,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