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小学 山东 临沂 276711 .
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班级管理时刻处在若干矛盾的交织中,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充分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管理,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一、示爱动其心
实现与学生心理沟通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必须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的渴求是每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里,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里,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了“爱”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由此不难看出,心理沟通的最好方法便是“爱”。教师只有用一颗博爱的心去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才能奏出最美好的乐曲。只有触动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心,才能对老师的教诲产生认可和顺从,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表现为知识传授上的无私奉献,又表现为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更表现为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记得去年暑假后,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创新实验班,班内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加上他们多数是从幼儿园直接进入一年级,比之普通一年级平均年龄小一岁。做学生的规矩,对他们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无论课上课下,便时时有“小公主”、“小皇帝”的意识出来作祟。针对种种特殊情况,我时刻以宽容、细微的爱心来包容他们:在生活上,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呵护,让他们体会到慈母般的温暖;在学习上,给他们热情的帮助,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两个学期下来,我和这群孩子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元旦时,那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那一句句用拼音凝结的祝福语,令我真正体会到:用爱洗礼过的果实才是甘甜的。有了这样的心理沟通,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就不难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了。
二、以情导其行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投入。教师应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求得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应避免师生间的相互猜疑、相互排斥乃至相互敌视,为班级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班级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以情导其行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应把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干扰,使尖子生去掉“自傲”,让“后进生”去掉“自卑”。当学生感到学校可爱、教师可亲时,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其行动便能依教育者的意志为准则了。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师生间的心灵相融,班级管理工作便会一帆风顺,良好的班集体也会自然而成。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非常注意用自己的情激学生的情、借学生的情引学生的行。例如:在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我班获得了年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同学们为此欢呼雀跃,激动不已。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为我们自己喝彩”。会上,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从“小胜”开始,逐步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为自己喝彩鼓掌。同时,这次班会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再如,在班级管理中,抓好优秀生能带动一大片,而促好后进生又是营造良好班集体的关键。优秀生个体素质较好,具有正确的是非观,敢于拼搏,勇于克服困难。但我对他们一向从严要求,是因为“响鼓也需重锤敲”,以使他们“吾日三省吾身”,避免不良心理素质的产生。当优秀生体会到我时时刻刻对他们的关注,回报我的便是好上更好。对暂时后进的学生,我立足于满腔热情地关怀,重在启发觉悟、拨动心弦。在我这里,没有轻视,只有信任;没有呵斥,只有鼓励。我努力从各方面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从而使他们感悟到老师的一片真情,点燃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燃烧的明灯”。这样,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帮助和喜爱,从而自激自励;同时,进一步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师生心理上的沟通,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夯实了心理基础。
三、活动中求发展
素质教育三要义中指出:“(要)让学生全面地发展,且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不仅仅是学习,而是体现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因此,如果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必将难以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而生动活泼地发展,也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多元化、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得以生动活泼发展的机会。
活动赋予班级以生命和活力,教师不能只靠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来要求学生,而是应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给每个学生以表演的舞台、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只有尊重、信任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持久。
综上所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必要条件。师生间只有达到“心心相印”的心理沟通,班级里的每个成员才能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和依附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切感,教育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论文作者:袁清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心理论文; 教师论文; 班集体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