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开放性_社会教育论文

论高职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开放性_社会教育论文

浅析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开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认知论文,角色论文,职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不断稳固,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即将升入职业中学的广大学生,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对职业教育有良好认知的预备生源群。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认知,贬低了职中学生现在和未来所扮演的角色,到职中求学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进校后对自身角色缺乏感悟与把握,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对现实角色缺乏认知和信心,影响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个别甚至退学。他们的消极行为影响了即将升入职中的学生,并起了不良的反面宣传作用,影响了职教规模的扩大和内涵的发展。以往封闭式的角色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显得肤浅与苍白,收效甚微。因此开放性的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不仅是职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各级各类职业中学生存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决定了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开放的必要性

视野的拓宽,知识的扩增,职中学生认知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于“你讲我听”的模式,而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去接受新的信息(包括从课堂上接受的信息)。他们往往更多地注重于现实,常常较多地相信感官得出的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众传媒迅速进入到家庭、社会,职中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可以选择、接受这些信息。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这些课本外信息占有很大的内存,对这些信息的兴趣也超过对书本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角色教学过程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他们角色意识的培养教育也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这种主流文化意识的传播,职中学生角色的进取意识、开放意识等也不断增强。

另外,认知心理的疲劳性和惰性也是职中生的主要特点。职中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差,长期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和害怕心理,对老师在课堂上角色理论的种种讲述存在着潜意识的拒纳心理。或沉浸于对职中生的负面评价中,认为老师讲的内容假、空;或自卑过甚,认为自己是职中生,难有大的作为;或认为老师讲得很正确,自己也能达到,但起始容易,坚持困难。认知心理的惰性使他们缺乏恒心和毅力来完善自己的角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知情意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空洞的说教,往往不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冲击,阻碍了角色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角色认知教育的内容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测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低。

在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演讲、讨论、对话、参观、访问、收集相关资料中,在认知结构上从不同角度活化了角色的本质内容,找到了示范角色,克服了认知心理的惰性,深化了角色意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把理想的角色模式也即理想职中生的形象动态地、批判地呈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职中教育的实际决定了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模式必须是开放的

1.职中教育和普中教育不同,它直接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受经济水平、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的制约。必须随着当地经济结构模式的调整而不断变换自己的专业,故职中的角色认知教育中,塑造的角色必须既具有职中生共性的特点,又具有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特点。只有让学生了解当地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他们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选择自己的角色,去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多一分踏实与勤奋,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各地的经济发展都会打上区域文化的印记。教师在对学生角色认知教育中必须向学生灌输区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成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光大者。而区域文化的底蕴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并切实地遵守的,必须走向社会,在鲜活的事例中吸取榜样的力量。

2.职业高中学生的非定向就业、多角色就业是其显著特点。职业高中学生的就业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职业高中专业的设置往往范围广,涵盖较多行业。有些小型企业,往往要求员工一专多能,能适应不同角色,角色的多向、多维性要求教师在角色认知教育中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对不同众多虚拟角色的模仿中找到其共性和特点,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能适应多种角色的需要。

3.理论建设滞后于实际的状况,决定了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必须实行开放性。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教学理论还不够完善,职业中学的角色认知教育散见于政治课教育中和班主任的思想工作中,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理论建设也较为薄弱,对职中学生角色的内涵未见有系统的论述,对角色定位度也未进行充分的研究。在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中,必须广泛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广泛地向国内外同行寻找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大企业的员工角色认知教育中的某些方法和措施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另外,职中学生的角色是动态的,任何理论都难以完全适应丰富多彩的实际,让理论不断接受实践的经验,决定了理论向实际开放的必然性。

三、开放的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模式,使学生成为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宣传职业教育的潜在中坚力量,增强职教发展的内应力

职中学生能够认知自己的角色,主动地进行角色定位,对自己的现实学生角色和未来的职业角色有较好的把握,就能在思想上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喜爱自己的专业,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学习上才能有动力和压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未来职业角色所必需的技能;才能保持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心态,不屈服于现实的挫折和困难。职中学生认同职业教育,在言行中就会骄傲于自己的现实角色,宣扬职业教育,其社会影响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效果。

开放性的角色认知教育模式中,职中学生就业后,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和榜样的了解,认同认知了自己的角色,就业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已有的成功经验无疑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还能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牢牢地把握自己,始终清楚地认知自己的角色,对社会既汲取又批判,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角色内涵。

职中学生走上社会后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良好的认知,就会主动地把在职中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中并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充实,使自己不断进步。即使在今后不可预测的职业转换中,也能很快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大群职中学生的成功就能产生榜样的力量,鼓舞在校的职中生,稳定职中的规模,使学生看到未来角色的光明,更加致力于现实角色的完备。

开放性的角色认知教育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内应力。职业学校一大批优秀的角色群体,将是职教事业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的长期存在,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壮大的基础。

四、开放性的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模式,也使社会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从而使职业教育获得发展的外驱力

职中学生角色认知教育面向广大学生也面向整个社会。职业教育直接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合格角色的重任。学生接受学校的角色认知教育后即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角色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群体的职业素养。学生在角色认知教育过程中养成的主人翁意识、奉献意识等,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产生热情,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旦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财富,并转变为物质财富,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换言之,教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情趣、角色意识、角色信念和角色行为习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甚而工作中的言行,就能既反映自身的角色水准,又直接影响着社会。

开放性的角色认知教育模式下,学生了解了社会,社会也从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了学生,认知认同了他们扮演的角色,把他们定位于技能较高,经验丰富,敢于开拓、创新,能吃苦耐劳的角色上。家长也认为子女进了职中后,少了一份书生气,多了一份成熟,正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既然子女在职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技能,掌握了谋生的本领,家长就会把自己的子女主动送到职业中学,成为职教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总之,开放性的角色认知教育模式,使社会认识了职中学生,认识了职业教育,去掉了偏见,固化了一些已有的正确认识,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有较高的评价,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风尚,使职教生源增多,规模扩大,获得发展的外驱力。

标签:;  ;  

论高职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开放性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