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 瑕瑜互见——评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基础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瑕瑜互见论文,语文试题论文,全国卷论文,基础论文,稳中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基础题部分的特点:稳中有变,瑕瑜互见。稳,是指整个试卷的结构、题型等形式上的东西与前些年相比,保持了稳定。变,是指由于命题者观念上的变化所带来的试题内容上的可喜变化以及设题技巧上的小变化。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套试卷在具备许多优点的同时,缺点和失误也是相当明显的。认真研究,客观评价这套试卷,有利于我们把握高考的脉搏,总结备考的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要求和方法,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备考。
第一卷共三大题。第一大题照常设11个小题,考查了从语音到文学鉴赏等11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涉及ABCE四个能力层级,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我们认为,这一部分题目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更加贴近生活。所选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常闻常用的语言材料,考题指向的都是考生们易混易误易错的地方,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搞文字游戏,直接考查考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水平和能力。例如(本文所举之例,涉及第一卷者,均用B卷),第1小题考辨音,其中最易误读的字如“旖旎”、“拘泥”、“殄”、“标识”、“倾轧”等等都是生活中人们口里常读却又常误的字。第2小题考汉字书写, “脱颍(颖)而出”、“不径(胫)而走”、“人才汇(荟)萃”、“纷至踏(沓)来”、“积毁消(销)骨”、“针贬(砭)时弊”、“贪脏(赃)枉法”等等都是中学生作文中常写却又常错的字。第3 小题考标点,考题避开了一些极具特殊性的用法,只考查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一般用法,如顿号与逗号的区别,逗号与分号的区别,括号的基本用法等等。第4小题考成语的使用, “莘莘学子”是许多不求甚解却又喜欢大掉书袋的人最易用错的成语,“趋之若鹜”、“万人空巷”、“不孚众望”也都是生活中使用率和误用率很高的成语。第5第7小题分别测试学生在语境中运用实词和虚词的能力,“延续”与“沿用”,“考察”与“考查”,“提供”与“进行”等近义动词的比较与择取,“未尝”、“无论”、“反而”、“对”等虚词的揣摩与选用,非常实在地考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第8 小题考查考生辨析语言是否连贯的能力,涉及叙述角度是否一致的问题,考的是根本性的东西——语言与思维的逻辑性。第10、11小题十分新颖,全方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修辞手段、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既要对所供两首诗进行比较,又需要把它们拿来同所学课文进行鉴别,可谓一石双鸟。
但第一大题中所出现的失误是令人十分遗憾的。第6 小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所给答案是D 项: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提与承搭配不当的病句。储蓄所吸收储蓄额高,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作用,这是对的。储蓄所吸收的储蓄额低,怎么也会“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作用”呢?既然吸收的储蓄额低同样会对国家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作用,那又何必“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呢?真是令人莫名其妙。第9小题要求选出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所给答案是D: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这个答案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因为《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不存在什么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问题在于,该题的A项同样符合题干要求, 也是表述错误的一项: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造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选项中这个“六朝以后”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骈俪文的鼎盛时期在六朝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的是包括六朝骈俪文在内的华而不实的文风,所以,在笔者所能见到的文学史版本上都明确地写着: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的骈俪文。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附录《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也写得分明: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六朝以来”包括六朝在内,“六朝以后”便不包括六朝在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知命题者作何感想?在如此严肃的国家级选拔考试中,命题出现这种错误,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纵观第一大题,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认识:一是必须始终如一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在题海中进行大海捞针似的忙活;二是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书写、标点规范,而不是专挑生僻的知识点来押宝;三是文学鉴赏应该上升一个档次,使之真正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而不应单纯放在对作品表现的时空人事物的认定上面。
第二大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词汇浅易,句式典型,少用典故且有注释,再佐以生动的情节,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第12小题考查解释实词词义,其中“善才绳之”的“绳”略有难度,但生活中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绳之以法”又使它迎刃而解。13小题考虚词的用法,凭语感即可断定。15小题考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称谓,与前些年不同的是,考了几个称谓的变化发展,变死考为活考,值得肯定,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16—17小题考查文言翻译,实质上仅从微观上考查了几个实词的含义,不涉及句式和虚词,实质上是降低了难度。第14、18小题考正确把握文意,前者涉及代词指代内容的认定,后者涉及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辨析。第19小题考分析文章内容,兼及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一点两面,既有深度,也有难度。应该说,这种稳定不变的命题方式和浅显的要求体现了命题者希望把文言文阅读教学从较长时期以来过于复杂、繁琐的状况中解脱出来的良苦用心,但我们认为,从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在能力上拉开差距的角度看,今后的文言文考试应该而且必须加入主观题并适当增加其比重。 第三大题为现代科技说明文阅读题。选文仅421字,只设4小题,即蕴含较大的信息量,覆盖面广。 它着重考查考生处理现代文字信息的能力,如对一般信息的搜寻、筛选、转换、组合等。从考后考生的反映看,这部分题目得分不太理想。有些考生甚至讲,拿到这类题目,就如堕云雾之中。这里,我们不能一味埋怨题目太难,而应该注意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课文科技文与考试选文难度的落差太大。教材所选,都是科普文章,考试所选,则往往是科学论文。二是平时科技说明文的教学深度不够。我们往往只按传统模式搞一搞简单的顺序认定、方法辨识、段落划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在高考训练中加大选文的难度,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在宏观把握文章整体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其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培养其搜索、发现、筛选、组合有用的文字信息的能力。
第二卷保持了1996年试题的基本模式,题型、题量、考点、难度基本稳定,只是第五大题小有变化。这一部分题目,质量很高。
第四大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来自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文章底蕴丰厚,设题典型,难易适度。共设5 题(24—28)题。24题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5题考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28题考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以上三题重在考查理解能力;26题兼考“对内容作出阐释”和“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分析综合能力;第27题考“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评价和鉴赏”,考查的是评价鉴赏能力。这些题目的答案都蕴含在阅读材料之中,如果考生仔细揣摩、上下求索,就应该能找出答案,即使不能找得全对,至少可对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阅读“考读”的特点。遗憾的是,从考试情况来看,这一部分的通过率极低,除第24题(69%)外,其余各题通过率均不到50%,多数只百分之三十几。这种现状警示我们,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一是不能仅仅抓学生理解能力的训练,还要抓好分析综合、应用及评价能力的训练;二是不能图省事,只搞客观题训练,要切实重视主观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五大题兼考语文常识、语法、词语和标点运用能力,题型稳定,难易兼顾。其中,29和30题通过减少选项略微提高难度,很有必要,同时,仍然体现了“名句有名”和“常识重要”的特点。第31题题型变化较大,考生既要找错处,又要编序号,还要改正,难度达到0.38,高于1995年和1996年的0.48,而且增加了评卷的难度和工作量,评卷教师必须上下环顾,反复审视,既要注意“得分”,又要注意“不得不扣”,还得注意“倒扣分”。但从积极方面来说,这题兼顾知识及能力,弥补了第一大题之不足。其保持稳定而又力求创新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虽然31题有些偏难,但整个五大题仍维持30.57的难度, 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