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化观的数学观_数学论文

新闻文化的数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文化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文化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新闻文化的数学观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新闻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传媒文化、舆论文化、交往文化、历史文化,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一门原创学科,数学是智慧,数学与哲学同源。若没有数学和哲学,人们就无法看透这个世界,A.N.Rao说:“一个国家的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恩格斯称,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培根说,数学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钥匙”。

数学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伽利略说,数学是数字宇宙这本大书的语言符号。数字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数学不仅仅是对人们的生活样态描述,更多的它是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把尺子。世界是什么?我们都可以从数学那里得到解释。对人的样态的描述,一旦数字化了,那就会更准确、更生动、更可知。新闻文化应当从数学那里学习它的符号意义,以及对事物的生动描述。

本文试图在数学思维的视野下去分析、解读一下新闻文化中的数学观念,或者说,新闻文化应如何借鉴数学里面的智慧与思想。

数学的极致是模型,数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相关模式的最显著的实例。约翰逊·格论说:“数学为逻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它的表达是清晰的和准确的,它的结论是确定的,它有着新颖和多种多样的领域,它具有增进力量的抽象性,它具有预言事件的能力,它能间接地度量数量,它有着无限的创造机会……”

实际上,新闻文化也特别崇尚模型。比如通常人们讲的五个“W”,一个“H”,就是最普通简洁的模型,这就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什么人(who),原因(what),为什么(why),如何解决(how),这个是一比较一般和规范的新闻模型。再比如,人们关于新闻结构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也大都体现了它在模型上的共性与意义。

比如在新闻作品的结构方面,一般讲新闻要有开头、结尾、主体,包括背景、开头,我们称之为“导语”,有人曾把导语的类型概括出18种,把结尾概括出15种。

在新闻内部的结构方面,特别是就新闻文体来说,我们常见的如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双塔式、提要式、自由式、叙述式等。不同的新闻素材,选择不同的文本结构形式,目的是要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金字塔式 基本上是按时间序列,一种编年史写法,一般的通讯往往采取这种写法,慢慢加温,渐入佳境。

倒金字塔 即把最重要、最新颖、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置于新闻作品的最前面,开门见山,吸引人的眼球。一般讲,所有消息报道,大都采用倒金字塔的形式。

双塔式 即把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结合起来,对一篇新闻作品而言,就是虎头豹尾,开头吸引人,结尾也精彩。

并列式 即把诸多个重要事实纳入到一个高屋建瓴的概括性导语中,这是一种集约式的倒金字塔。

叙述式 即使是叙述,也有多种方式和类型,比如顺叙、插叙、补叙、倒叙、夹叙夹议等。像倒叙,就是采用一种回归的手法,先告诉结论,然后去叙述过程和原因。

再如标题中的肩题、主题、副题,都是结构形式,模型问题。

新闻一旦用上模型,就可以更好地去发现事实,理解事实,表现事实。

数学美的实质,说到底是它的理性美和结构美。理性美,反映了它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价值追求,甚至可以影响人类的物质、文化、道德和社会生活,使得人们能尽可能去认识、理解、了解自然,掌握规律。在它的结构上,主要是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的美,比如数学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对称、和谐、秩序、一致等。而数学文化的所有这些美的思想对于新闻文化来说,不仅可到处找到数学文化的影子,且可以很好地借鉴。

新闻文化美的实质,也是一种理性美,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以真求美、以善促美、高扬关爱人的大爱,至善至美。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美是媒体的良知,这是一种大美、大善。新闻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突出反映在新闻文本内容的简洁、对称、和谐、秩序、一致等。

简洁是新闻审美的最主要内容,新闻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以最少的版面,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受众最大的信息量,新闻语言拒绝啰嗦。

要使每一个字都能发挥作用,威廉姆·斯卓克和E.B.怀特曾这样讲过:“有力的写作是简洁的。……要求所写的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

“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①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简洁美。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②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③

“最好要简洁,和谐,熨帖,自然。任何一种对象,无论是客观的景物或主观的情调,要能够用最经济的语言把它表达得出。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④

“精炼,是艺术表现的问题,也是如何动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美满地表现思想内容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概括能力、造句下字的艺术功力。这种作者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贫乏、思想感情的强烈与薄弱有着很大的关系。”⑤

“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⑥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这就是审读已经写下东西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假使作者严格履行这个责任,它的作品就会获得许多东西,篇幅虽然减少一半,对读者的价值却要增加三十倍。”⑦

威廉·斯特伦克在一个世纪前写的一本《风格基础》中说:“生动的文字是简洁的。一句话里不该有不必要的字词。一段文里不该有不必要的句子。同样道理,一幅画不该有不必要的线条,一部机器不该有不必要的零件。这不是要求作者使他的句子全部是短句,也不是要他避开一切细节,也不是要他把他的主题只写成提纲,而是每个字词都要起作用。”

著名政治家丘吉尔著述丰厚,后人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在一次号召全国抵抗纳粹的演说中讲的“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奉献,除了热血、辛劳、眼泪和汗”。(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toll,tears and sweat.)

新闻语言一定要简洁,简洁就是美,简洁就是要全力去修剪、修剪再修剪,哪怕删掉一个字、词,不能有一个多余的字。实际上,不仅仅是数学、新闻崇尚简洁,即便人类服饰又何尝不是如此,越是名牌越是简约,品位越高,越超凡脱俗,到最后,剩下来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朴素、简洁。所有最有名的最成功的数学模型,都是最简洁的方程,比如:

对称在数学文化中是一种美,数学中的对称不仅包含了图形对称,函数对称,在其概念的许多公式中也充满了对称的内容,其中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分别是空间中两个互相吸引物体的质量。

再比如拉格郎日的拉氏函数(能量)和广义坐标概念,把牛顿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概括成一个拉氏方程,有了统一的求解工具。哈密顿又从美学角度对拉氏方程进行改造,得到“正则方程”,它们都是那么统一、简单、优美、对称,即使是一个不懂任何数学的人,也可以从下面这个简单的方程式中体会到其对称美。

它引入了能量函数H和广义动量p,后者和广义坐标q成为力之中重要的“共轭量”。

对称作为一重要的物理现象,有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发。比如,哈密顿研究上元数,运用他的动力学得到共扼量p、q的乘积不满足交换律,即:

他从对称中发现了奇异。1925年,海森堡在建立量子力学时,又得出微观粒子运动的不对称关系: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进一步找到了这种在对称诱导下的奇异美的根源。

在数学的其他思想中,通常也都普遍存在对称问题,比如加、减、乘、除的互为逆运算,函数与反函数,正比例与反比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都是对称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新闻文化中的对称,一是体现在版面上,在版面设计中,对称是一种主要的版式,特别是在当下这个读图时代,如何编排版面,对称无疑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模式,对称的版面给人一种协调、平衡、和谐、匀称的感觉。而这种协调、均衡美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虚实相间,对称呼应。一般纸质报纸的版面,讲究层层展开、实中有虚的结构,它空灵简洁,跌宕有致。比如左上角用了大标题,右下角则用带框异体文字来呼应两体间的内在联系,对版面形式美起调节作用,使版面活起来。

犬牙交错,融为一体。报纸版面上的一篇篇文章、一根根线条、一幅幅图像,恰似七巧板,所构成的犬牙交错、首尾相接的画面,使整个版面融为一体,浑为自然。面、块、条、线、点,疏密得体,舒展大方,和谐完美。

精在体宜,巧于因借。“体宜”者布局得当,主次分明,最能体现出报纸的宣传主旨。“因借”者即文字、图像与空白构成的高山与低谷,能够因势利导,相得益彰。比如,在一个版面中,既可以有金鸡独立,也可以有二龙戏珠、三足鼎立,因文因图自然形成均衡美。

另外,在制作标题时,亦经常采用对称式或对仗的方法,去突出其审美、阅力,比如下面这几个标题,就充分体现了对仗、对称的韵味。

另如在第25届奥运会报道中,许多好标题体现出来的对称美,简直像工整的对联,连平仄和音韵都是那么刻意琢磨,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比如:

张山能在本属于男人们的世界里勇夺双向飞碟冠军,前无古人。又因为这是奥运会上最后一次男女混合项目,所以又后无来者。因此,用“空前绝后”,恰如其分。而后面一个标题中的一“横”,一“扫”,真有点令男儿汗颜。

《人民日报》报道李小双、高敏夺冠时,分别用了这样的标题:

以“从容”对“顶风”,以“一”对“再”,以“群星黯”对“高处寒”,简直就是一幅绝好的对联。加之在版面的安排上,两幅稿子和两个标题竖排在一起,更显得锦上添花。

包括在新闻写作中,也经常用这样一种对仗的方式去表达事实,比如1957年2月10日至11日,上海遇到了有气象记载80多年来的罕见严寒,新华社记者引用诗人臧克家在1947年2月写的诗中的一句话:“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来说明十年之差,新旧社会两重天。至于秩序、和谐、一致,应该说是一直贯穿于新闻实践中的。

关于奇异美,数学文化是特别关注“奇”“异”的,诚如培根讲的,“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在这里是不能不说到欧拉神奇的: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只是一个公式而已。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1”是实数中最基本的单位,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整数的单位,数字的始祖,是真分数(纯小数)和整数的分水岭。远古人类能抽象出1这个概念的时候,便是数学的真正萌芽。1也可以代表事物的整体,或者各部分的总体,甚至整个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浑一”意思。

i是,是复数的基本单位,它来源于解二次方程,长期被人们认为不可捉摸。

π是圆周率。一位德国数学家指出:“在数学史上,许多国家的数学家都找过更精密的圆周率,因此,圆周率的精确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我国2000多年的《周髀算经》称“周三径一”,这是π的第一个近似值,叫做“古率”。

据说,汉代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有“圆周率一十之面”的推算。清代李潢考证这句话意为π≈

数学中的奇异美,还包括大胆走异端。你可以看到大量以奇异的“奇”字为冠首的数学对象,还有大量以“非”字冠首的数学对象:

奇点,奇元,奇核,奇芽,奇解,奇异数,奇轨迹,奇状态,奇异函数,奇异级数,奇异积分,奇异积分方程,奇异积分流形,奇异各分算子,奇异初值问题,奇异射影变换,奇异同调群……。

非欧几何,非欧距离,非欧角,非笛沙格几何,非阿基米德几何,非线性,非齐次,非正则数,非正则点,非正则函数,非标准实数,非正常积分,非奇异矩阵,非结合代数,非交换域,非中心分布,非参数估计,非参数检验,……

新闻文化与数学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闻最强调新、奇、异的,新闻是易碎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特别是西方人对新闻的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能让女人大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反常的事情就是新闻”,说到底就是极端性、奇异性、反常性,才是新闻。这和数学的“奇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奇、异,才有价值,奇、异才有吸引力,奇、异才能赢得受众。

数学上有一个求极值的问题,法国数学家费马在求极大值极小值方面有过重要贡献,费马的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应用。第一个是求曲线的切线的方法。已给曲线的方程,费马能够在曲线上的任一点做出曲线的切线。第二个重要的应用是确定几何形重心的方法。费马实际上是利用一个无穷小增量,这种方法应以极限理论为基础,但费马并没有严格的极限工具。1638年春,费马的极大、极小方法和求切线法曾引起了费马与笛卡儿之间的一场关于优先权的争论。但跟坐标几何的情形一样,他们很快便认识到对方的各自的独创性。1642年费马的方法发表后,许多数学家随即便得到了他们各自的更一般的方法。不久,费马关于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就被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所取代。

实际上,在新闻文化中,也有一个求极值的问题,它涉及新闻的议程设置和新闻策划。今天,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媒介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成功的新闻策划都是实现了新闻传播的价值最大化。如果你这个新闻策划没有实践新闻价值的最大化,那你这个策划就是失败的。新闻策划要抓住几个最关键的环节和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讲,调查研究是基础,找准选题是关键。什么叫策划,策划就是创意,它是一种存在,策划的关键就是要把你创意的东西系统化、程序化、逻辑化、量化。

所谓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你的新闻价值怎么样,你对社会的影响力怎么样。我曾在讲新闻传播的效果评价时,提出一个椭圆理论,其意思是这样的:

评价效果价值,一般要看其社会效果,而这个社会效果可以由两个“核心价值观念”来构成,即政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关联性。在社会主义的利益机制下,严格讲来二者应是统一的、一致的。政党利益和公众利益就如同是一个椭圆上的两个焦点,当这两个焦点隔得较远时,这个椭圆就很扁,当这两个焦点趋于重合时,它就接近于一个圆了。如果从V1到V2长度等于W1至W2长度,那这个椭圆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圆了。理想的传媒价值体系,其两个核心价值应该是非常一致的。这是因为,对政党的维护,并不一定以损害公民利益为前提,而对公民利益的维护,也不排除是对政党利益的更高维护。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没有冲突的价值体系的,特别是在分配机制不公,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多种利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愈加显得突出。

许多媒介理论,都可以表示为数学形式或方程,比如像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其本来意思说,在具争议性的议题上,人们对民意的散布形成印象。他们试图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边,然后他们再去判断民意是否会朝着赞同他们意见的方向改变。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是站在少数人的意见这一边,他们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他们越是保持沉默,则其他的人便越是觉得某种特定的看法不具代表性,而他们便越是继续保持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假定,个人具有一种准统计学感觉官能,借此他们确定“哪种观点和行为模式是他们的环境所允许和不允许的,哪些观点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强,哪些越来越弱”。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即使是在今天。这个螺旋曲线,从根本上来说可以把它化简为对数螺线,也叫等角螺线,见下图:

全都永无终止,在曲线中以其特有的魅力惹人喜欢,尤其给人一种韵律感。

实际上,在新闻文化中,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时政新闻的研究中,你要获取最好的宣传效果,必须依靠数据说话,必须借助统计分析的方法。而本文上述论及的内容更多的是从哲学高度,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的。新闻作为一种舆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载体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它的这种影响有时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中国古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以实隙之烟焚”,对新闻文化来说更是如此。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同样也可以给新闻文化以深刻的借鉴。所谓蝴蝶效应,就是讲因小失大的问题。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会诱发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是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的,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常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新闻文化作为一种舆论文化,其导向性特别重要,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这种“导向”处理不好,那就会产生蝴蝶效应般的混沌效果。像古人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

“蝴蝶效应”提出40多年来,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新闻文化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东西,特别是在公共舆论的建设方面。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数学文化是重证明,重实证,靠事实说话,恰如爱因斯坦说的,为什么数学比其他一切学科受到特殊尊重,一个理由是它的命题绝对是可靠的无可争辩的,另外,它给予精密自然科学的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没有数学,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而新闻也是一种证明,它是通过报道事实,反映事实,告诉给受众道理。特别是在当下,受众普遍欢迎的深度报道,就是一种证明。

数学重逻辑,对一些一时很难证明的东西,数学的一个典型方法是反证法,不管你是否已经证明有多少是存在的或成立的,只要我找到一个“反例”,就证明你是不存在的。

新闻文化的奥妙之处,我以为也是在“反证法”。新闻反对大而全,新闻不赞成或坚决反对面面俱到。凡是精彩的新闻,都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都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新闻文化是一种突显文化,眼球文化,越是个性的,就越是成功的,新闻一直都在寻找反例。比如,每年的“黄金周”旅游,上千万人出行,千千万万人平平安安,但这些都不是媒体过多关注的,如果有一辆车下了山沟,那诸多媒体就都来了,趋之若鹜……这就是新闻。

因此,新闻文化一定要借鉴数学文化,借鉴数学的思维,借鉴数学的方法,借鉴数学的审美,那么新闻文化就会在学科创新、社会效果的意义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65页。

②刘大:《论文偶记》。

③[晋]陆机:《文赋》。

④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见《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⑤臧克家:《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见《学诗断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⑥契诃夫语,见《俄罗斯古典作家论》,第1139页。

⑦《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辛未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43页。

⑧方延明著:《新闻与文化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标签:;  ;  ;  

新闻文化观的数学观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