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需求状况看宏观经济政策效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用论文,状况论文,需求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同步增长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出现重要转机,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CDP达到89404亿元,增长率达到8.0%,增幅开始回升,同时有效需求不足有所缓解,社会总需求温和回升。消费需求稳步回升。使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153亿元,同比增长9.7%。投资需求稳中见增。社会总投资达到32619亿元,增幅达9.3%,其中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96亿,增长9.3%。出口止跌回升。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增长31.5%,一定程度上扭转了1999年低水平局面。政府支出继续扩大。政府财政总支出12604亿元,同比增长22%。但是,由于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等矛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现阶段能拉动总需求持续回升的决定性力量并未形成,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仍有待发挥。
一、我国需求现状分析
(一)消费需求基础不稳
1.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上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即农村市场并未真正启动。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税费负担过重、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受阻等诸多因素影响,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同比仅增长2.1%,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6.4%。城乡收入比在1999年2.65:1基础上升到2.78:1,属于少数几个高水平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收入偏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失业问题仍比较严重,2000年国企下岗职工虽大大低于预计的1200万,但仍达到了657万。而同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居民预期支出提高。由于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政府转移支付政策效应很大一部分被抵消,扼制了短期消费增长。
3.从长期来看,持续的能对消费需求起主导作用的消费热点并未形成。需着重指出的是,2000年高校收费普遍上涨30%,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消费作用,而从中长期来看,在更大程度上将使储蓄增加,压缩消费需求。2000年高校收费一般为4200~6000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才6280元,农民为2253元。在储蓄倾向上,59.3%的城镇居民是为供子女上学,在人均收入低得多的农村,教育负担水平一样而教育贷款并未有效深入实施,这个比例自然更高。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热点,特别是教育和住房的短期需求上扬将以长期需求的萎缩为代价,这点也该引起足够重视。
4.近年我国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力度大大加强了,但仍未根本改观。产品结构并未完全适应变化了的消费结构,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对应的仍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因此,现阶段消费需求的回升并没有稳固的基础,其持续增长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
(二)投资后劲不足
2000年投资的大幅增长虽然对企业效益、居民收入、消费需求、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投资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投资后劲并不足。现阶段推动社会总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仍是依赖于国债发行的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尚未真正启动。从我国现在国家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看,无论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占优势,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都有很大空间。2000年国家投资主要仍倾向于基础建设、农业投入、西部大开发,但由于有效需求仍不足、价格总水平偏低、实际利率高、税费负担重、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社会投资意愿虽有所回升,但短期内并无明显大幅上升迹象。2000年外商投资仅增长了1.0%。
(三)出口拉动有限
近年我国加大了产品的科技投资力度、结构调整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在拉动总需求增长方面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1998年436亿净出口已连续两年大幅下降,(1999年为292亿,2000年为241亿)。虽然2000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加重相关产品进口成本为重要意外因素,但同期,金属、部分农产品等在我国属于出口大商品,但美元价格大幅上升,且国际需求旺盛,所以造成外需不足主要仍是外贸企业自身的原因。
可见,现阶段外需对总需求的拉动是有限的,而且对总需求将形成很大的冲击。人们一直强调的是扩大内需,而对于扩大外需重视不够。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出口优惠政策效应的空间将缩小,而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又出现许多新的不确定的因素,有专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下降0.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进出口贸易同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随着出口在总需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出口能否经受住考验,扭转当前局面,发挥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将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四)政府支出风险加大
政府支出主要依赖于政府收入的增加和国债的发行。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我国已连续多年增发国债,2000年在4380亿的预算基础上增发500亿,使得国债余额达12599亿,占GDP的14.1%,中央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达到了65.8%,而伴随着国债的增发,赤字也急剧膨胀,1998年-2000年的赤字以每年近1000亿的规模扩大(1998年:960亿,1999年:1803亿,2000年:2799亿),赤字已上升到我国GDP的3.1%。国债、赤字在短期内的大幅增长将带来很大风险,如将来的偿债危机、因挤出效应压缩社会投资以及间接引起通货膨胀等。因此,虽然财政支出在现阶段对拉动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继续大规模增加的风险将逐渐加大,应谨慎对待。
可见,2000年总需求状况虽是鼓舞人心的,但存在问题仍很多,需求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而进入2001年,美、日经济出现了下滑趋势,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变化,这都需要人们冷静地思考对策,应该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三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宏观经济升温创造了日渐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总体效用是相当显著的。而面对总需求不足带来的压力将继续存在,现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能在多大空间发挥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能坚持多久,政策工具的创新点在哪里,仍都是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2000年财政政策的动向
200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仍表现为政府支出的稳步增加,国债的增发。政府支出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增加了政府购买,刺激了私人投资,继续落实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了居民收入,并加大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2000年增发的国债主要仍用于基础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对总需求来说长期将是有效的。而财政的最大亮点是税收的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征管工作加强了,费改税步伐加快了,另外继续落实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扩大出口商品退税范围的政策,使得刺激投资的同时并未使税收大幅减少,反而提高了企业纳税积极性。
(二)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出现的状况,主要仍由于中央财力不足。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0%,而2000年我国财政收入虽大幅增加,这个比例才15.53%。我国国债种类太少,期限设置不合理,又没得到有效利用。虽然国债的1/3用于基础建设,但因民间投资并未真正启动,投资效应减弱,而若再大规模增发,挤出效应加强将造成民间投资进一步萎缩。另外,我国税收去年增幅虽较大,但税收制度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改革仍停滞不前,农村费改税困难重重,还未普遍推广便已显露好多弊端,而即使有效实施了财政每年需拿出200亿~300亿元补贴农业,这都将使得政府支出没有长久的后盾。最后,因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作用并未真正形成。
(三)财政政策对策的探讨
1.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方向。继续将基础、农业建设、科技教育投入作为重点,将工业领域投资真正让位于民间资本,引导和激活社会投资,这依然是财政政策的重中之重。
2.真正建立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在控制国债规模的同时,可借鉴美、日等国经验,丰富国债品种,调整国债期限结构,长短期国债相配合,发展国债投资基金并加强国债市场管理,真正提高国债投资效益。
3.继续落实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在提高职工工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投资力度,特别要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抓住建设小城镇和西部大开发这两个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契机,增加农业收入,为真正解决需求不足服务。
4.继续加强税收政策实施力度。加快税制改革步伐,特别是增值税的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及农村的费改税。继续落实各项刺激需求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以期用更合理的税制真正有效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
从短期效应来看,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起了主导作用。财政政策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主要任务仍是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国家投资向生产和消费转化效率。但从长期来看,持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造成国债、赤字增加,挤出效应加大,容易造成寻租现象,破坏市场规则,将对经济造成损害,而必须要有有效的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策的探讨
(一)2000年货币政策的动向
2000年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由8%降到6%,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率也大幅下调,由9.36%降至3.78%。银行信贷有了积极反应,对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2000年商行的贷款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4%,而名义利率的持续低水平对刺激消费增长、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个人消费信贷起了重要作用。降息、储蓄实名制和利息税的征收在分流储蓄增加消费的同时,增加了股市资金供给,另外又允许证券机构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这些举措都促进了股市繁荣,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增长。
(二)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基础仍薄弱,因缺少有效工具而不灵活。因商行行为有时并不与货币政策方向一致,视国债为优质资产不愿出售,使得央行调控货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再贷款利率降低幅度太大,下阶段发挥作用的空间减少,再贴现也因票据使用未形成大规模而作用逐渐减弱;我国的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消费、教育、农业发展作用有限,存在问题较多,实施进展缓慢;准备金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减小了,6%的准备金率已低于8%的国际惯例,几乎也无降低空间。
需要着重关注的是,一些比较有利的政策工具的选择余地也减小了。一是利率,七次降息并未对消费和投资需求起到深远影响。通货紧缩使得2.25%的利率背后实际利率为5.45%。二是广义货币供给量,1998年、1999年M[,2]增长率分别为14.7%、15.9%,2000年实行控制,增长率也达到了12.3%,这个水平已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预期物价上涨率之和背离(理论上二者水平应趋于一致)。同时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M[,2]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1999年美国为0.67,印度0.5,韩国0.6,日本较高为1.2,而我国已达1.46,截止2000年已经超过了1.50。这种虚拟的财富的增加在我国金融环境并不令人放心的情况下,应是很危险的。
由此可见,我国长期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资金流动渠道不畅等深层次问题近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更窄,挑战更严峻。
(三)货币政策对策的探讨
1.继续开辟新的货币投放渠道,规范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扩大有价证券买卖规模,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同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延长同业拆借期限,使商行能更灵活地融通资金,把M[,2]的增加有效传递到经济运行中去,从而真正拉动投资和消费。
2.继续加强信贷政策作用,央行要扩大对商行再贷款规模,可把再贷款对象扩大到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同时继续引导商行扩大信贷规模,放宽对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的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并加快股票抵押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助学金贷款、农业贷款等信贷政策实施步伐,同时注意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加强信贷监督。
3.继续完善利率结构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改善利率传导机制,使降息的作用能更灵敏的反映在刺激投资和消费上。要使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长期调节作用,关键要处理好货币投放渠道和贷款投向问题,选择好货币政策工具,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需求状况是由深层次的体制性弊端、结构性失衡引起的,短期内就能进入比较理想的状态的看法是不现实的,而要靠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引导。在过去的三年,宏观经济政策确实已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在保持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应加强的是二者的配合,通过财政支出扩张拉动信贷扩张,共同引导资金分配,真正启动消费和投资。宏观经济政策何时真正力挽狂澜,人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国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财政政策工具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