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振[1]2003年在《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毕业生全面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一年,我省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这是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省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1 毕业生就业意向方面 毕业生最想去的前3种单位分别为:“高校”;“公安、部队系统”;“中小学”;有83.7%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在800—1500元之间;在就业标准的选择上,我省体育教育毕业生把“工资及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地区”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2 毕业生就业行为方面 毕业生的主要择业方式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参加各种招聘会”、“亲戚朋友推荐”、“父母安排”、“老师推荐”;就业地区选择上,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有50%的学生择业花费少于1000元,另有50%的学生花费超出1000元;择业花费主要用于:“自荐材料的制作费用”;“购置服装”;“外出求职的交通费、住宿费”;“托人找关系”;有61.6%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不甚了解。3 毕业生就业冲突方面 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烦恼分别是:“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择业时存在的不正之风”等;面试时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缺少面试技巧,心理紧张”、“计算机、外语水平欠缺”、“知识面狭窄”等;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93%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就业”;另有76%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 最后针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分别从政府、高校、体育院系以及毕业生本人4个方面提出了下列对策和建议。1.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3.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4.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卢兆振[2]2004年在《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无结构访谈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苏省2003届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针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分别从政府、高校、体育院系以及毕业生本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李慧娟[3]2008年在《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其毕业生就业前景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已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转型。伴随着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144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如何加强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以满足多层次需要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部分高校的2007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从调查研究江苏省部分高校2007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入手,结合“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及“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状况”叁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毕业生就业前景与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准备之间存在的偏差,为促进我省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等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市场需求社会体育人才类型脱节,导致毕业生深感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使得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高。
赵长征[4]2010年在《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提出该专业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我国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自办学以来,已经向社会输送了8届专业毕业生。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体育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江苏目前有近14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本科院校9所。作为全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大省,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就业高峰的来临,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学科理论研究、办学思路和学科构建还不够深入,培养的毕业生市场认可情况如何?是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师生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因此,研究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成为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江苏省内本科院校有9所(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通大学)大学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江苏科技大学从2008年才开始办学至今没有学生毕业。对这8所院校从2004年至2009年就业状况调查表明:到2009底,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为879人(这其中包含档案关系转到毕业生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就业率最高的为中国矿业大学,为98.03%;最低的为淮阴师范学院,为65.06%。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4-2006年为就业的高峰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和2009年就下降到70%,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前期得到了释放,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相对超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本文对可能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社会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下列对策建议:一是,各校应依据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系统。叁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四是,强化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时间提供平台。五是,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六是,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最终达到多方营造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七是,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安排招生计划,招生规模的扩大要有基础、有根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李曙刚[5]2012年在《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北省12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过程的周密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发放了叁轮专家问卷和450份学生问卷,同时以毕业生见面会为契机,走访了教育专家、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充分了解掌握了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现状,揭示了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果不容乐观。2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就业处于被动状态,与就业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就业部门应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使其掌握就业技巧,以便于毕业生更好的就业。3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缺乏了解,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单一,信息量少,就业意识差,没有充分的把现代化手段(网络信息等)应用到就业当中。4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向存在理想化倾向,都市情结严重,而对于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意向比较差;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比较理性。5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有效途径方面以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为主,就业成功比例基本成正比,但是学生对投放简历后的跟踪工作不够积极主动。6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消费较低,消费项目多而且比较分散。但有9%的消费是用于找关系,就业环境没有形成真正的公平、公正。7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烦恼主要是需求方要求学历较高、需求量较少、恋人同城和都市情结等方面;就业挫折主要是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缺乏面试技巧,计算机、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8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教育滞后,缺乏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河北省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形成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态势。9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未能形成一专多能,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不容忽视。
汤锡超[6]2014年在《扬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文中提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己由2003年的212万迅速增至2014年的727万,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速度,社会提供的岗位和高等教育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匹配现象日渐突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同样出现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之间差距甚大,专业对口(指社会体育的岗位)和基本对口(指凡属体育的岗位)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偏低的现象。因此,研究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成为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等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2013届社会体育专业82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扬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和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的行业流向在公务员行政部门的占10.26%,教育教学部门的占23.07%,非体育类企业公司占33.33%,体育产业公司占29.49%,自主创业的占3.85%;毕业生的地域流向主要分布在省内苏中、苏南地区的二叁线城市。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略低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水平,65.38%的毕业生还是比较满意目前的工作,但也有小部分毕业生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度不高。52.57%的毕业生对在校所学内容不满意,认为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78.2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的设置不合理,表现在“数量多,杂而不精”、“更新慢,内容陈旧”等方面。56.41%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不满意,认为实习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80.77%的毕业生在大学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57.69%的毕业生不满意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方面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1.毕业生的行业流向主要分布在教育教学部门、非体育类企业公司和体育产业公司这叁类。教育教学部门和非体育类企业公司的就业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体育产业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的地域流向趋于省内苏中苏南地区的二叁线城市。2.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整体较好,但也还存在一部分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分析其不满意原因可能是因为自身的适应性不高,对未来没有做系统的规划,工作压力过大、薪资水平没有达到自身的满意度等。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内容的评价满意度不高,反映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在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的也不能够令学生满意。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但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市场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仍需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太少,没有起到连接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纽带的作用。
刘天佑, 丁斌[7]2010年在《甘肃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甘肃省普通高校2008-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就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郭思危[8]2011年在《近年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关系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和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着下降的趋势,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因此变得也越来越严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分析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就业渠道较窄,高校的连年扩招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陈旧造成了很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有所紧缩,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我国的就业促进政策不完善和就业促进政策执行受阻是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政府制定专门的法律保障体系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高校调整课程和教学模式,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场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条件;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制定详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的根本手段。
张彩[9]2014年在《延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有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随机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很难”占有26.6%的人,“比较难”的占有66.9%的人,56.8%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的,21.6%的人认为将周期性的存在。总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大家普遍认为一个字“难”。为了证实这一点,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历年毕业生(共395人:2008届-2013届)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已就业的毕业生有315人,就业率为79.7%,其中考研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有17人,占总数的5.4%;剩下80人选择其他职业(自主创业),占总数的20.3%。从调查中反应出:近几年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扩招不明显,就业率也逐渐下降,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而且县级城市最多,大部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工资待遇在1500-2000元之间的居多。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主要途径有:网上查询、参加各种招聘会、父母安排、亲戚朋友帮助等。调查还表明:应届毕业生工作区域定位大多数在地级市、县级市,农村和乡镇的比较少,而偏远贫困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期望工资在2500元以上的较多,但这种理想的单位市场基本饱和,很难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另外,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学校及个体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影响本专业的社会因素有:国家的政策、全民健身的普及、社会的需求及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情况等;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场地设施等;个人因素主要是就业能力,就业观念,专业的技术水平,家庭状况,就业预期值等。并根据这些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兆振.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 卢兆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其毕业生就业前景调查研究[D]. 李慧娟. 苏州大学. 2008
[4]. 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赵长征. 苏州大学. 2010
[5].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曙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6]. 扬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D]. 汤锡超. 扬州大学. 2014
[7]. 甘肃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 刘天佑, 丁斌. 科技信息. 2010
[8]. 近年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思危.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延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D]. 张彩. 延安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