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_叶圣陶论文

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_叶圣陶论文

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叶圣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导自学:叶圣陶的基本教学思想

早在1916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校教学应对儿童“采用自学辅导主义”,“务以养成其自力研修之习惯。”不久,他又指出:“将来的人生事实是只顾进步,没有穷尽的;所以最要紧是练成他们‘处置未来,进而为更高尚的人的自动能力’。”从那以后,直至80年代,“引导自学”作为叶圣陶先生基本的教学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大胆借鉴外来先进教学思想,而又本着改革中国教学的需要加以中国化;最坚决地批判陈腐的传统教学与其流弊,而又最认真地继承孔子以来中国教学和学习的优良传统并加以现代化;总结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自学经验,而又不断地从新时代中国其他教育家和广大教师的有关思想、经验中汲取精华。这使得叶圣陶先生“引导自学”教学思想,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叶圣陶先生这一教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从教学的目的、规律上,从学校和教师的职能上,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自学”。他指出:“教学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他又指出:“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第二,正确、完整地揭示了“引导自学”这一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他认为,“引导自学”,既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充实”,又是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修养”,使之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引导自学”,既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求得课本中的知识,又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从事事物物中读不用文字写的书”,最根本的是“练成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引导自学”,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自学动机、态度、习惯、精神的培养“引导自学”,既是引导学生在校时主动学习,又是引导他们将来终身自学。第三,总结经验,探讨规律,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比较科学的“引导自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原则。

由于上述特点和内容,叶圣陶先生“引导自学”的教学思想,成为一种更成熟的中国现代教学思想,为形成中国现代教学论的科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当代中国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引导自学”教学思想,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大趋势

这一教学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教学中学与教这对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是“为的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而学生决非“空瓶子”,他们是活生生的社会的“生活体”,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自我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因此,教学,决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消极被动的容受,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从而“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中心。教师的主导也正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并逐渐学会离开了老师能够不断自学上。这可以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原理的活用,是对传统教学观的革新,是对教学过程本质和基本规律的正确揭示。

从教学与环境的关系看,叶圣陶先生“引导自学”教学思想,又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对教学的根本要求。当今,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空前迅猛,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交流越来越广泛、频繁,知识信息剧增并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时代。这就要求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世界变化,不断探求新知,主动开创未来的跨世纪的公民和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最根本的是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掌握当代先进技术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强调:本来,“所有做人的必需的东西非常之多,教不尽的,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作为例子来教”,“教了一同时要引导来学的人能够反三: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更何况,处在今天这样“多变激变”的时代,“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为此,他反复地阐明这个观点:“从幼儿园到大学,还有其他有关的补习进修班级,其实都是鼓励来学的人自学成才,辅导来学的人自学成才。”“要是不在学的时期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了学校或班级之后怎么能够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够坚强的自学的本领。”而就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不但是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同时也就在他们身上塑造起了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主动好学、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人格。可以肯定,这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上的远见卓识。

叶圣陶先生“引导自学”教学思想,还是在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一种深化。叶圣陶先生早在提出“引导自学”之初,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用”。以后他的这个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他指出:“无论是谁,从各级各类学校出来之后还得受教育,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并非受教育的终结。那时候哪儿去受教育呢?从社会各方面都可以受教育,只要自己有要受教育的坚强意愿。这就是自我教育,简化地说就是‘自学’”他不仅强调包括毕了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内,人人都要终身受教育,而且断定终身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即“自学”。这是因为,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后所受的教育,包括各种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等,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还是教育的途径、手段、方法,都极为变化多样、五彩纷呈,个别化学习必不可少,学不学、学什么、怎样学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自愿性、自主性、自勉性。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能否自觉主动地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学习,并学有成效,关键就在于各人的自学能力如何。自学能力也正是这样一种人的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由发展的根本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在校时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学校教学不可能为人的一生准备一切,可是人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却又必须靠学校教学打好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了学校教学“引导自学”对实施终身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三、“引导自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原则

(一)“引导自学”的基本模式

尽管叶圣陶先生当时没有使用“模式”这个术语,但从他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构建了“预习—一讨论—一应用—一考查”这样一个“引导自学”的基本的教学模式。

预习又称“尝试”。预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自己进行探究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提出预习,主要依据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尝试心理以及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智力。进行预习,目的不是要学生马上把新内容“弄得完全头头是道”,也不仅是要学生为听教师的讲解作准备,主要在于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叶圣陶先生分析:通过预习,“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墨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设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是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他又指出:“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可见预习对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并且学会自学,实在是至关重要的。

预习,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阶段。在这阶段,教师要诱导学生尽快地激发起对特定的新内容的求知欲和尝试心理,也就是“引起动机”。同时,“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这提示即是定向、启发,包括输入本课目标,划一个大致范围,提出一些问题,指点一下方法等。此外,教师还要负责检查督促,个别指导。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预习才能有真效果。关于预习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认为,应当把一般的读通、了解和较深的领悟、研究这两层都包括在内。如果对于后一层不敢放手,要全靠教师来讲述,“这还是把教师的‘讲述’看作主体,还是贯彻不了督促尝试的宗旨。”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记笔记、提问题,也可以观察、搜集、试验;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进行、可以整单元整章进行,也可以分节分段进行。把预习作为第一教学阶段,打破了以教师讲解开始,并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教师一开始就把引导学生自学作为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这一带根本性的突破,必然地引起以下教学阶段相应的变革。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交流、切磋琢磨,使全体学生求得对新的学习内容比较正确、系统、深刻认识的教学阶段。它也是预习阶段学生自学活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指出,预习之后,“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讨论,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主动性。为此,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学生事前既有充分的准备,平时又有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会人人发表意见,不至于老是某几个人开口。所发表的意见又都切合着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

讨论,也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的阶段。“这当儿,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教师的责任不在批发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时候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当然,讨论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解。但是,学生经过预习,现在又交流切磋,对许多问题已经明白,不需要教师再从头至尾作系统、详尽的讲解。教师在讨论中主要的工作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讨论的情形作“相机诱导”,常常是三言两语的“纠正、补充”,真正遇到学生“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是“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才给比较详细的“阐发”或讲解,但这讲解仍然应当是富有启发性的,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另外,教师还要在讨论结束时做好小结,这小结是讨论结果的理性归纳,是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以便使他们切合目标要求,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讨论,进一步改变了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听讲”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思维高度开放、活跃,并体验到当主人的种种快乐,使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亲密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者和指导者。

应用 学生经过讨论对学习内容“懂得了说得清了”,以至“记住了”但这还不能说学生已经把所学的东西掌握了,化为“自身的东西”了。必须在讨论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把学到的种种东西运用到实践里去”,这也就是应用。应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应用已获得的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去解决有关的和类似的问题,进而掌握所学的东西,增强自学能力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应当得到更加自由、充分的施展。教师根据具体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课的目标要求,可以让学生精读之后,去略读、参读类似的和相关的文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或者可以适量布置有关的作业,出些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来做,不过这些练习“着眼在巩固学生的记忆固然有其必要,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或者可以让学生应用刚学的书本知识和方法,自己动脑动手去做实验,或去搞制作;或者还可以扩展到课外,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东西,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包括接收广播影视等媒介的传播)或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可以实行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当然,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上面讲的在应用以前先给学生规定个方式和对象之外,还得在应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阅读,“某种书该怎么阅读,参考些什么,可以与哪些实际联系起来,这些项目固然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可是教师总得给他们安排一条探索的道路”。再比如做作业、搞实验之类的,教师也总得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醒、督促和个别辅导。但是这时的指导,一般来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应用,摈弃了死教书、死读书,脱离实际,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打题海战”的有害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活泼、更加切实有效的一个关键阶段。

考查,这里的考查,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温故知新,学与教双方积极地通过考查获得反馈和调整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小结和评估。考查,仍然是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考查前,要让学生自觉地温故知新。叶圣陶先生指出:“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理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在精读几篇文章之后,且不要上新的;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温故知新当然包括知识的巩固,但是决不等于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学生对已学东西的再认识和新探究。考查中,要让学生采取正确的态度,“尽其所知所能,认真应对。”考查后,还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考查,对于教师来说,其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上述学生活动的引导上,还表现在采取科学的考查方法和考查之后的加工调整上。“不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问方法最好不要用。”作为“引导自学”的评估手段,考查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检测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实际掌握、应用情况,特别是自学能力。形式灵活多样,可书面,可口头,可操作,而力戒让学生机械记忆,照搬书本。考查之后,“教师记下了分数,当然不是指导的终结,而是加工的开始。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尤须设法给他们个别的帮助。”加工的同时,还要调整以后的教学计划和行动。由此可见,这里的考查,是与传统的考试和应试教学根本不同的,是“引导自学”的一个必要的环节。

(二)“引导自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论述,“引导自学”,主要有以下这些相关联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认定目标,致力于“导”。“引导自学”,首先要认定目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于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得重新认识,对于教育的方式就得谋求改革。”必须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导”,包括多方设法诱导、启发、指点和必要的讲说,也包括参与、示范,为人师表。“导”,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致力于“导”,不但要求教师改变旧的观念和教法,而且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业务修养和功底,练就新的教学本领。“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教学在一方面本来是一种技术”,老师们“放弃了旧有的技术,另行换一种新的,那很不容易,非他们自己下一番刻苦的修炼功夫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善于“引导自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激发动力,促进主体发展。“引导自学”,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尝试心理,激发学生自学的需要、兴趣、志向、毅力等,一是要“善于利用科学本身固有的趣味”,“让学生完全了解学这个功课为什么,有什么用处”,“让学生喜爱这个功能,觉得其乐无穷”;二是要“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这一点更为重要。“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当解决了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嵋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而且也是“引导自学”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授与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有一辈子自学的坚强信念和力量。

3.教材入手,举一反三。“引导自学”,不能不从教材入手。教材,应当编得尽可能适合引导学生自学的需要。但是,“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语文课本几乎全是范例)”。“认为‘教’就是老师讲课本给学生听,‘学’就是学生听老师讲课本。如果真的照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益处就非常有限。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凭借教材进行教学,一定“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教材,“教师就在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其次教材不是终点,“领会教材之质与文犹未已也”,“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东西。自己能不靠老师阅读书报,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体会”。这也才是善于运用教材,真正发挥了教材在“引导自学”中的重要作用。

4.愤悱启发,相机诱导。“引导自学”,在教法上必须坚持启发、诱发的原则。“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教什么,都设法要“让学生先思考一番”,“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这正是老师给教的极好时机。而这教,并不是单纯向学生讲解,主要是“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指点他们分析或综合。”还可以领导他们“跟事物直接接触”(包括音像直观),共同观察,共同实践,并作示范,来进行探究。即便需要较多地运用讲解,也要“挑精要的话讲”,要“深切体会课文”,抓住重点、难点,考虑“怎么讲可以给他们启发,怎么讲可以增进他们的理解”。启发、诱导作为教法上的一个原则,并不等同于某种具体的教法,例如提问法“问这问那问个不休,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

5.指点学法,逐渐放手。学法,包括反映学习对象特点和学习心理规律的学习的方式、程序、要领,思考的角度、方法等等。不同学科的不同性质、类型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主体,应有不同的学法。学法的指点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鸟瞰地讨究”,在接触某类学习对象之初,先总的指点一下该对象的学法,“譬如走路,先经指导,免得东转西回。”“鸟瞰地讨究其学习方法,讨究有所得,再与教材体会,更有‘左右逢源’的乐趣”还有一种随时地点拨,尤其是让学生从教师对学习的引导中得到领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符合教的要求,又符合学法规律,这样“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学法的指点,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对象和自身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的学习经验。

6.注重实践,养成习惯。“引导自学”,要打下学生一辈子自学的基础,仅仅让学生学一学,懂得了一些知识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非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可。“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这样,他们才是真正具备了自学能力。而“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心理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在“引导自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实践,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和指导。要通过生动活泼、严格扎实的应用、练习,“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这就是‘有诸己”,能够‘躬行实践’”,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坚持下去。不光要在课内加强实践,而且要向课外拓展学生学习实践的广阔天地。“要跟孩子们共同读书,共同联系实际。读一本讲天文的书,就跟他们共同看星星;读一本讲植物的书,就跟他们共同种植些什么。这样就容易使他们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联系实际的习惯,养成好动手爱钻研的习惯。”

7.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引导自学”,应当遵循其基本规律及反映这些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却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勇于创造。“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也不同。总之,能收到实效的就是好教法。不要因为某种教法曾经受到某某的赞赏,就此‘定于一’,不允许再有别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要使它更优,缺点要把它改正,这才能不断改进。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动员大家创造好的教法。”其次,“学习别人的成功的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8.正确评价,以利自学。“引导自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并且增强自学的能力。教学应当向这个目标努力,评价也应当以此为基本标准。从学的方面来说,“譬如各种学科的考试,题目出得很拘谨,只要学生照课本上说的回答就成,而学生果真能回答得一点儿不错,这时候还测验不出什么。要是换个办法,把题目出灵活些,回答的话固然没法从课本上找,可是消化了课本的学生准能回答出来(这样的题目当然不容易出,然而不是不可能出),这时候就测验得出了。“不光考试方法要正确、有效,还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并且应用,看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等等。从教的方面来说,除了看学生的成绩外,还要看实际的教学状况特别是课堂教学状况。“参观教师教课,要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看效果如何,学生是不是真有所得”,“不能光看老师唱独脚戏”。课后评价,“彼此谈谈优点缺点,仍然着重在学生受益与否。”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有利于教师积极地去追求“引导自学”,才有利于学生“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②《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

③《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④《叶圣陶集》第11卷、第1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标签:;  ;  

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_叶圣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