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分析论文,本科论文,准确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04-0113-05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198所本科院校[1],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的28.25%。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处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常常是地级市内唯一的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学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等于办学水平的自然提升。如何根据内外部条件,妥善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升本”,是摆在这些学校面前一个现实而突出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基础分析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学校声誉等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它又不是原有高职高专的简单拓展和放大,而是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来源多样,以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为主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来源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通常是由高职、高专、师专、教育学院等各种教育机构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如九江学院由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专科学校、九江医学专科学校、九江教育学院组成。具体而言,又可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的,常常在校名中冠以“工学院”或“工程学院”的字眼,如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一类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职高专升本的院校,直接以所在城市命名,如嘉兴学院、铜陵学院等。二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大多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升本之后,有些学校在校名中保留“师范”两字,如乐山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有些则以地市取名,如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这些学校仍以从事教师教育为主,辅以培养其他专业人才,或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大约70%是由原来的师专或承担着师资培养任务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2] 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如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此类院校基本形成了普高、成高和高职三类教育并举的格局,并努力朝普高方向发展。总之,新建本科院校来源复杂,互不相同。
(二)办学理念模糊,认识不足
时下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尚不清晰,要么好高骛远,要“创建全国一流”,或“名牌大学”等,要么妄自菲薄或放任自流,对于如何办好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理性的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由于长期处于专科层次,专科教育的思维定势以及学校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信息沟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某块内容,思想僵化,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教学理念。在管理思想上,由于受地级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学校成了政府的工作部门,教育自身的特性往往不自觉地被忽视,官本位的现象严重。尤其是不少院校还沿用专科教育的管理思想,习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显然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层次提高、规模扩大更需要专家治教和民主管理的要求。
(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为主,专业设置专科居多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升本有先有后,虽多数院校的在校生数、专业设置等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但院校之间差别较大。以广东省为例。一般而言,升本首年本科专业设置不得超过6个,招生人数500~600人,以后每年可以增加3~4个本科专业,四年后本科专业大致稳定在20个左右,本科生因此而不断增加,专科生逐年减少,到第四年专科生通常仅剩数百人。从全国的现状来看,多数院校本科生已超过专科生,一般比例已超过1∶1。升本历史较长的院校,几乎都是本科生,如唐山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于2000年升本,到2005年本、专科生的比例分别为6.8∶1;10∶1;5.4∶1等[3]。升本时间较短的院校虽仍以专科生为主,如沈阳工程学院本、专科生分别为3791人和6093人,比例为0.62∶1等,但这些院校占新建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很小。
相对于在校本、专科生数的变化,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远远滞后。从总体上看,多数学校仍以专科专业为主,在表1所随机列出的20所新建本科院校中,14所院校的专科专业多于本科专业,占总数的70%。当然,本科办学时间的长短对专业的升级改造有着直接的影响。2002年以前升本的院校,大多本科专业数为专科专业数的1~2倍。2002年之后升本的院校,专业建设实质还停留在专科。事实上,办学层次的提升,只需4~5年的时间就能完成,而专业的升级改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原有的专科专业基本按照行业和岗位的需要而设的,实用性强,覆盖面窄,传统大学的本科专业又是按学科划分的,具有较强的学术倾向性,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通过专业建设,真正升为职业性或口径较宽的应用性本科专业尚有困难。
表1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本专科专业数及比例
校名升本时间(年)本科专业数(个)专科专业数(个)本、专专业比例
中华女子学院
2002 1012
1∶1.2
唐山师范学院
2000 2426
1∶1.1
衡水学院 2004 1127
1∶2.5
唐山学院 2002 1349
1∶3.8
沈阳工程学院
2003 1335
1∶2.7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2005
625
1∶4.2
白城师范学院
2002 2013
1∶0.65
哈尔滨学院2000 25 3
1∶0.12
常州工学院2000 2435
1∶1.5
台州学院 2002 2627
1∶1.04
丽水学院 2004 1148
1∶4.4
安徽新华学院
2005
628
1∶4.7
三明学院 2004 1531
1∶2.1
滨州学院 2004 1338
1∶2.9
菏泽学院 2004 1437
1∶2.6
潍坊学院 2000 3429
1∶0.85
商丘师范学院
2000 3118
1∶0.58
江汉大学 2001 4220
1∶0.48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005
826
1∶3.3
*资料来源于文献[3]
(四)师资实力较弱,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在引进师资、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与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表现为:(1)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偏弱。由于长期的专科办学,使得多数教师擅长于教学,不重视科研,知识老化,学术视野较窄,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诚如哈佛大学早期的伊利欧特校长所言“经常作研究,那是一流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4];(2)师资结构还有待完善。以高学历教师为例。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本科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40%。[5] 在表2所列的13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8所院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刚刚达标或略高出此指标,占总数的62%,其余院校高学历教师都低于此比例,有的院校甚至低于20%,如安阳师范学院仅为16.61%,无法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更谈不上达到全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199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一般为30-40%;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6] 从表2不难发现,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基本实现目标,而高学历教师却远远不足。与发达国家高校的师资要求更不可同日而语。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卡内基教学促进会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美国本科以上大学的教师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但像哈佛等一流大学均为95%左右。[7]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达标,关键在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但毋庸置疑,数量的达标是质量提高的前提。
表2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
校名 专任
高级职称(正副)
硕、博学位比例
教师
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
唐山师范学院
63224723.26
26.74
衡水学院 41513632.7715336.87
运城学院 35111833.62 9827.92
沈阳工程学院
44121147.8513330.16
白城师范学院
41412730.6812630.43
哈尔滨学院50829758.4615931.30
大庆师范学院
38719851.16 9023.26
三明学院 39515639.4913634.43
滨州学院 59217930.2415926.86
安阳师范学院
84326931.9114016.61
商丘师范学院
75022029.3323230.93
西安文理学院
46316435.4214631.53
嘉应学院 58019633.7919032.76
*资料来源于文献[3]。
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提高、规模扩大、名称更换等方面已经升本了,但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师资水平等内涵要素的提高上还需努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环境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发展不仅要为自身的基础所限制,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后,有必要认真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一)政策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教育发展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该报告从宏观上将人才规格划分为三种类型。地处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基础雄厚,综合实力强,责无旁贷要承担起高等教育的提高任务,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诞生,承担了繁重的本科教育扩招任务,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自然要担负起高等教育的普及任务。在高等教育普及任务上,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又如何分工呢?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不言而喻,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神圣的使命!
(二)体制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在地级市,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以市为主”的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省市共管”名副其实。省、市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分工管理。市政府按管理事业单位的方式对学校的人事、财务及国有资产等方面进行管理。至于学校的业务指导,如专业设置、招生等则由省教育主管部门归口管理。但在投资体制上,省市“共建”,收效甚微,主要表现为在经费划拨上多数无具体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级市政府,能得到地级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无疑大有助益。但这往往以牺牲学校的自主权为代价,学校的发展因此而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而且,政府投入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财政状况。以广东省为例,地级市政府的投入差异很大,一般在常规办学经费的10-50%之间不等,但通常少于省政府拨款的院校。同时,由于约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位于非中心城市或远离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学校投入往往不足。有关调查显示,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的2/3以上。[8] 虽然,为了广开渠道,引入社会资金,某些院校千方百计设立董事会以筹集资金,但数量极为有限。总之,妈妈太多,奶水不足,常使新建本科院校无所适从,“负债经营”。
(三)经济文化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的地级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发展程度上看,部分规模较大、工业基础较好的老城市,国有企业居多,但多数经济效益差,生产技术落后;其它城市,特别是撤地建市形成的新城市,大多规模偏小,或是刚刚步入中等城市的门槛,缺乏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中型企业比较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对市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就文化发展水平而言,除了部分老城市之外,许多地市合并而成的地级市在文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姑且不论文化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拥有的各类学校数、人均各类文化产品消费量等均无法达到现代城市的标准,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四)生源环境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伴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纷纷跨入大学的校门。新建本科院由于品牌弱势、区位劣势、条件较差等,在生源争夺战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学生多数出生于小城镇或农村。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该省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中,30%-70%是来自农村。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自小城镇或农村的生源就更多。例如,湖南理工学院2005年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95%的家庭在乡镇以下的农村,70%属于农业户口,此其一。其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高中大致处于前25-30%的名次。[8] 由于基础教育的长期打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自学能力较差,对理论学习不太感兴趣,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悬殊较大。但由于离家近,如广东省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50%-70%生源来自学校所在市,学生经常回家,心理障碍少,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而且,学生的文化差异小,冲突也少,在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与传统重点大学或老牌大学的生源特点有显著的差别。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准确定位
“定位”一词最早由美国人艾里·里特(Al Rit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本义是“为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高校定位的概念是从企业经营理论中借用过来,但有所不同,其定位更多的是强调组织定位,即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如何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建立和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从外部看,高校的目标对象包括:大学的主办者——政府或投资者、招生培养对象——学生、学生的家长和对其择校有影响的亲友、作为服务面向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等。[9] 就内部而言,目标对象仅为数量不多的教职员工。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大致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职工,尤其是学校领导作为定位主体,对高校的基本认识,即办学理念;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高校定位的要求,如高校类型和层次、服务面向等;三是高校自身的实际所允许的定位水平,如高校的职能定位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的定位
办学理念反映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办学理念与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并能激励他们为之不懈努力。从生成来说,办学理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理念的概括和阐释,是对学校发展历程和学校观发展的反思与提炼;二是新型理念的生成和提出,是对现实社会及社会各种思潮对教育发展的预测与洞察。[10]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可谓异军突起,其办学理念的定位既要强调“新建”两字,与传统大学区别开来;又要突出“本科”之意,与高职高专有所不同,力求创新。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政策环境、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体制条件等,其办学理念的定位应体现“面向大众”、“服务地方”、“追求实用”的思想。同时,鉴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不尽相同,办学理念又应“凸显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具体表述上可以多种多样,但应遵循“面向大众+服务地方+追求实用+凸显特色”的原则,方能找准定位。
(二)类型与层次定位
办学类型和层次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从横向看,高校可分为学术型(5A[,1])、应用型(5A[,2])和职业型(5B)三种类型;从纵向看,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当前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单一定位于理论性本科,有失偏颇。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基础来看,多数是从专科升格而来的,尽管不少院校本科生数已超过专科生数,并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专业设置仍以专科为主,有些专科专业具有传统的优势,招生形势好,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即使能升为特色本科专业的专科专业为数也不多。从社会需求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的地级市,不少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专科层次人才还相当短缺,比起传统的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专科人才的经验更为丰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应以本科教育为主,保留适量专科教育。当然,个别院校有条件的学科可以在通过教学水平评估后,试办研究生教育。
至于办学类型定位,则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辅以训练职业型人才。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不管是十六大的宏观指导,还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具体规定,都要求“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从学校的体制环境来看,地级市政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老城市,国有企业亟待技术的更新;规模较小的新城市,小型企业居多,需要的都是应用型,甚至是职业型人才。
既然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需要本、专科并存,办学类型可以应用型和职业型兼顾,其人才培养可以有以下四种规格(如图1所示):(1)应用型专科;(2)应用型本科;(3)职业型专科;(4)职业型本科。当然,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三)职能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即“人才培养=教学”。毫无疑问,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人才培养除教学之外,还包括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离开科研,高校的教学水平不可能提高;抛弃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将出现理论脱离实际,同时不利于高校社会价值的彰显。以培养基层专门人才为己任的新建本科院校,情况更是如此。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探索能力不足;学科专业的发展基础薄弱,专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师资实力不强,科研能力较弱等方面综合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在职能定位上应确立教学为本,科研为策,服务强校,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是指高等学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即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11] 不论是国家的政策指引,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所处区域环境,都要求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通向城镇和农村,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立足本地、面向本省、辐射全国应该成为这类院校的办学定位。
总之,在国家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在相似体制的管理下,不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仍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各个学校只有根据自己的历史与现实,所处的区域以及服务领域的不同,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定位。
(感谢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邹小平先生提供宝贵资料,玉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