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质——兼析恩格斯对杜林绝对主义的批判和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列宁论文,相对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诺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追求和发现真理,达到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并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主动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当前认真研究恩格斯对杜林绝对主义的批判和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的批判,全面、深刻地把握恩格斯和列宁在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中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杜林是一个政治野心家,理论大骗子。在真理问题上,宣扬形而上学观点,是一个绝对主义者。他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把认识的正确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凡是真理,都是“永恒的”,适应于一切地点、时间和条件。如果谁对“永恒真理”发生怀疑,就是“病态的软弱”,“极端紊乱。”而他自己的哲学就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杜林的这种独断的绝对主义真理观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在对杜林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批判中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质。
首先,恩格斯针对杜林关于人的思维“至上性”的观点,论述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对立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们认识发展过程中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阐明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思维。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思维活动,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的思维进行的人类的思维。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矛盾: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所谓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思维有至高无上的能力,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它所不能认识的。所谓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即思维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认识完。这就是说,就整个人类的认识来说,它是至上的,因为:(1)只要人类子子孙孙绵延不绝,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2)只要人的认识器官和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给这种认识以极限,那末,人的思维就无疑可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而对具体某一个人的认识来说,它是非至上的。因为具体的人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对象的认识,总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个人的生命有限,个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科学发展的程度,认识对象的发展、变化及矛盾暴露的情况等等。但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个人思维的非至上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①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的思维不能认识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②就是说,人的思维不是脱离具体的个人思维而存在的,具体的个人的思维所能认识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并且还免不了有错误。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③就是说,整个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是通过每一个人的非至上性的思维来实现的,它是那些非至上的思维无限延续、无限积累的结果;离开了每一个具体的非至上的思维,思维的至上性无从谈起。所以恩格斯说:“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④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也是完全一样。”正因为人类的思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所以人们能够把握绝对真理;又因为思维的个别实现是非至上的和有限的,所以具体的认识又都是相对真理;正如至上的和无限的思维实现于非至上的和有限的思维之中一样,绝对真理实现于相对真理之中;正如非至上的和有限的思维无限延续无限积累构成人类的至上的和无限的思维一样,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杜林鼓吹“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完全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⑤
其次,恩格斯通过对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原理。杜林从独断的绝对主义观点出发,思维于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之中。然而,辩证法却揭示出宇宙间一切两极的对立都是不充分的,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的。真理和谬误也是如此。恩格斯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集中论述了两点:(1)“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⑥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绝对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是非不清,黑白混淆。否则,就不能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划清界限。(2)在一定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⑦即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⑧恩格斯并以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事例证明“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⑨不这样认识,就不能同形而上学绝对论划清界限。恩格斯坚决反对杜林在科学问题上滥用“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字眼。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指出:为了推进唯物主义,在一般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的复杂的问题上,“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的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⑩
2
杜林在真理问题上是一个绝对论者。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在真理问题上则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质,分别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泥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集中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并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和发挥了恩格斯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
首先,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否定绝对真理的唯心主义观点。波格丹诺夫说:“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否定任何真理的绝对客观性,否定任何永恒真理”,即“有绝对意义的客观真理。”他只承认“仅仅在某一时代范围内的客观真理。”责备恩格斯承认绝对真理是“折衷主义”。列宁尖锐地指出:波格丹诺夫“否定绝对真理,就不可能不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11)因为:(1)否定绝对真理就否定了真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从而否定了真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从唯心主义方面否定了客观真理。(2)否定绝对真理,也就否定了认识日益正确、日益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绝对的发展趋势,从而否认了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从不可知论方面否定了真理及其客观性。
波格丹诺夫给真理下定义说:“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对客观真理的公开否定。列宁在批判中指出: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完全否定了真理所包括的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公开否定了客观真理。如果“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就是说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是在实际上已经转到了不可知论方面,也就是离开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以及在一切根本点上,实用主义者、马赫主义者、经验一元论者都是一丘之貉。”(12)
其次,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真理观中,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列宁指出:“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13)这就是说,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的;现实中人们对世界的每一个具体的正确认识即相对真理,都在走向这种绝对真理,并为达到绝对真理而不断地增添新的颗粒,这种颗粒的无限积累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波格丹诺夫只承认相对真理,否定绝对真理,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泥坑。
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波格丹诺夫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他不懂得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认为任何思想体系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只能是相对真理,不能是绝对真理。列宁指出:“从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4)列宁的这些论述,生动准确地讲明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15)
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列宁为了批判在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明确提出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的论断。“不确定”是指绝对真理也具有相对性,绝对真理本身同时又是相对真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真理看成只有绝对性而没有任何相对性,只承认绝对真理不承认相对真理,从而使“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16)“确定”是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界限是存在的,绝对真理不同于相对真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真理看成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只承认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波格丹诺夫由于不承认二者之间的界限,从而“滚入了反动哲学的泥坑。”(17)
最后,列宁深刻地批判了波格丹诺夫唯心主义真理观的理论基础。波格丹诺夫之所以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就因为他是以相对主义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18)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事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表现在静止中,并通过静止来计量。相对主义者夸大事物的运动变化,否定事物相对的静止稳定,从而把运动变化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于是,从相对主义走向了不可知论。同时,由于否认了静止稳定,也就否定了事物的存在,从而导致唯心主义。所以,“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19)
3
在恩格斯对杜林绝对主义的批判中和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的批判中,都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质:即真理是客观的,是在实践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内容看,是客观的;从真理的发展过程看,是由相对向绝对逐步接近的;从真理发展的动力看,是在实践基础上,在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精辟概括,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0)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21)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恩、列、斯的个别结论,既批判了“左”的错误,又批判了右的错误,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问题,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马列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内容。虽然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也曾犯过错误,走了很大的弯路,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左”的指导思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马列主义采取了教条式的态度。这也从反面说明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完成了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全党的工作重点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正确地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创造性地开拓许多新的工作,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的发展。随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必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坚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亿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绝对主义和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相对主义中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6页,第130页。
⑩(11)(13)(14)(15)(16)(17)(18)(1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2页,第121页,第134页,第135页,第136页。
(12)《列宁全集》第34卷,第43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2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7页。
(2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