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地理选修模块试题纵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块论文,试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题概况
自2005年秋季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实施课改以来,先后又有江苏、天津、辽宁、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区加入,现在共有10省市区加入到课改的潮流中来。随着命题的逐渐成熟,各地试题的难度、形式、内容上已初具模式。在形式上很多课改省区都采用必做与选做内容相结合的考查方式。
2009年课改区高考地理选考模块的考查如下表:(带☆者为该省区所考选修模块)
二、试题特点
1.实用性强。各地所选模块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知识勿用太难,实际情况是有些选学内容甚至于到参加社会工作后用处都不大,所以本着“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各地选取了适合于自己的选考模块。例如选修1《宇宙与地球》以及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这两部分内容本身难度太大。从当前看,广大实验学校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也出于对将来高考的顾虑,在开设选修课方面大多采取较为谨慎、稳妥,但也较为保守的态度。
2.“乡土味”浓。试题设计往往与自身所在省区的特点联系密切,如,福建卷、江苏卷选考《海洋地理》与他们为沿海的省份有很大的联系。这样可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减少考试时的紧张感,更容易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完美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展现。
3.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上五个省都选考了《环境保护》,足见其用心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应对?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给我们的高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选考该模块,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考查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4.关注热点。如福建卷考查了台湾海峡两岸相关的知识以及四川地震的相关知识;山东卷考查了台湾旅游的相关知识等,都突出了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考查。
5.整体上都注重了能力立意,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海洋地理》涉及到的主要考点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江苏卷“钱塘江大潮形成”);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福建卷“台湾海峡两岸海岸类型、判断理由”;江苏卷“舟山群岛海岸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福建卷“台湾海峡两岸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卷“舟山群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江苏卷“舟山群岛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江苏卷“舟山群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江苏卷“舟山群岛主要海洋自然灾害”)。
《旅游地理》模块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海南卷“九寨沟景区深秋景观及形成原因”;江苏卷“桂林喀斯特地貌”;山东卷“据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观光点,开展参与性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山东卷“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江苏卷“黄山、武夷山的价值”);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江苏卷“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促进作用”;广东卷“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作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江苏卷“桂林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广东卷“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化建议”)。
《城乡规划》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江苏卷“仓储用地布局特点及原因、比较两方案功能区是否合理”);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江苏卷“方案中省道改线目的及对农田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山东卷“火灾发生时间分布特征、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福建卷“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汶川地震中极重灾区分布特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海南卷“引发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海南岛风暴潮的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广东卷“广东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岸段分布”);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山东卷“分析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多发期的原因”;福建卷“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海南卷“防御风暴潮的对策”;广东卷“台风过境前后应对方法”)。
《环境保护》: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海南卷“半干旱地区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原图、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福建卷“珠三角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山东卷“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印尼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江苏卷“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福建卷“珠江上游、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江苏卷“保护洞庭湖面的措施、洞庭湖的生态、经济价值”);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广东卷“我国饮用水污染原因、危害”);某些环境污染事件形成原因、过程及危害(广东卷“判断我国饮用水事故发生环节”);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广东卷“减少农村大气污染排放的措施;饮用水污染事故防控措施”)。
6.各省选考模块多少不一。
其中江苏省为4个模块(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而广东省只有两个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这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样各有千秋,选的少可以节省课时、减少学生负担、节省教育资源,腾出更多的时间落实所选模块及必修内容等。而选得多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7.赋分不一样。
山东卷、海南卷、广东卷、江苏卷当中每一选修模块的分值为10分,只有福建卷的选修模块分值设定为15分。根据各地试卷特点设置不同的分值,这也正体现了地方特色。
8.设问上的特点。
一般每一道题为2~3小问,以2问居多。广东卷、江苏卷有填空题存在,其余各地试题设问皆为综合题的形式。
设问不多但是好处多多,这样可以突出对主干的考查、对学生来说不易漏掉要回答的问题、赋分方便、阅卷较为容易等。
填空题的存在不无道理,填空题答案很客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阅卷也轻松,不存在争议。填空题没有被选项,因此解答时对考生独立思考求解,在能力的要求上会高一些。填空题的结构往往是在一个正确的命题或断言中抽去其中的一些内容,既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结论,留下空白由考生填写,在考查方法上比较灵活。填空题要求考点少,目标集中,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保证。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赋分很费劲,要求很细,知识点考查不太具有整体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太突出。
9.开放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
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等能力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关键是在高考这种终极性考试当中体现其稳定性、公平性。
(1)背景材料的开放性。问题情境贴近社会和关注实际体现实践性,这是高考试题的重要要求之一。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往往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图、表、文字等各种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组织答案。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为下一步组织答案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海南卷《旅游地理》、《海洋地理》;广东卷的《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及江苏卷等试题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充实有效。
(2)设问的开放性。问题立意多角度、设问多方位、思维多角度体现开放性。试题的设问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广大学生考虑,尽量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使设问的语言表述更加切近学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如,广东省试题在《旅游地理》模块中设计了“提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江苏卷的《旅游地理》模块中第(3)小问“你认为丽江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山东卷的《旅游地理》模块中设计了“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等等。
(3)答案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至于“千人一面”,扼杀考生的创新思维。试题设置两类答案或是开放式的多种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思路,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考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观点。这样设计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但是要注意答案不唯一并不代表无确定的答案即答案的相对确定性。如,山东卷30题第(2)问:“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答案就是“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钓;酿酒;动物饲喂等”。该题赋分4分,答案很多,但是具有相对确定性。
三、教学启示
1.细致研究考纲、课标、高考试题等,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今后高考依然不会脱离课标、考纲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认真研究高考试题,钻研教材,钻研教法、考法。高考命题不是随意而行的教育活动,它必须有一定命题依据,这依据主要是考纲、课标等。为此,认真钻研、精心剖析这些“依据”便能较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教学深浅度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同时,要深入分析高考试题,进行试题与考纲、历年试题的对比分析,以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2.要抓主干、夯基础、提能力、促学习,加强知识点纵横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体系。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课标的基本要求。尽管试题常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设置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的内容,命题思路没有改变。
地理学科高考主要选取能反映学科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内容为素材,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即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区域特征的认识。努力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学科目标要求,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
3.注重开放性、发散性思维和规范性答题的培养与训练。无论多大限度的开放试题都应建立在试题提供的情境上和设问的条件上。提高和培养学生获取图、表、文字等多维信息是回答好开放性试题的关键。增强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设置应该有弹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材料,材料的展现尽可能的多元化,加强学生对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开放性试题的题例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为依据。事实证明,那些脱离教材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均为应考之大忌。回归教材,就是要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向教材联系,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联系点”、“切入点”与“突破点”。
在找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这既包括一般要求,如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等,还包括如何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
4.关注热点。在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要“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试题中常以时事热点作为情境设置的材料,涉及地理的内容可从图上找出;关键是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说明提出的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但地理教学中对于热点问题的态度不同于政治历史等学科,地理试题考查热点往往是以热点事件或地区为载体,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因此,我们要善于脱掉热点的“外衣”,透视热点的地理本质。
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涉及的知识面宽。地理考试的命题特点就是对生活有用。高考试题以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结合,目的是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这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体现,高考试题中多数试题也都体现了试题的“生活性”。这就要求师生在平常的教学与学习中,共同关注社会生活,关心热点事件,并注意挖掘它的地理知识内涵以及事件发生地的地理环境。
5.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建模”以及解题规律的总结。注重引导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进一步归纳和概括,尽量形成地理思维“建模”,也就是形成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套路、途径和模式。地理思维“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充分引导好学生的“建模”习惯,灵活掌握,创新运用,是走向高考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关于自然灾害(洪涝)的防治措施时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下总结,一般从以下四个面组织答案:管理措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建立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利建设,及时进行疏导等)、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技术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动态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