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艺术,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让学生觉得文本处处有深意。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文本的细微处,并且通过适当的修补转换,机智巧妙的设疑,往往会形成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从而可以使学生对文本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语文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有血有肉,有形态,有色彩,有神韵,都能给人想象、感悟和启迪。而语言文字的大美不是仅凭学生在探讨、争辩中就能获得,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全身心的投入,去贴切、融合、揣摩 ,教师适当辅以一定的方法,或许更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下面我就谈谈课堂中“一石”:修改
1、修改标点符号是激活思维之策
参加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观摩之后,笔者记录了绍兴市柯桥区朱鹏敏老师的一段课堂实录,我们不难看出该如何去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
教学环节一: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朗读?
幻灯片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幻灯片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竖排)
幻灯片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竖排)
幻灯片4: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繁体字)
幻灯片5:狼亦 矣,而 两毙,禽兽之 几何哉?止 耳。(填词)
教学环节二:
师: 解读文本一二两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字词回答来证明
1.屠户做生意如何?
2.两狼是远远跟着屠户吗
3.两狼团结不团结?
4.屠户刚开始,是想用什么办法甩掉狼?
5.屠户的办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6.为什么屠户不把骨头全部扔出去,全部扔出去不是更能甩开狼?
在听完以后,觉得文本的处理原来是这样灵活,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这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尤其对文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可以去掉文中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尝试性的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语文课应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上下功夫,着眼于语言,形式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着眼于形式,才能内化“形式”,修正和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笔者在教《台阶》时进行了尝试,讲到最后一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让学生来点该怎么点?能不能改成其它符号?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这么一问实在太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结果修改出现以下几种情况:A怎么了呢……父亲老了!B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C怎么了呢?父亲老了…..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经过一番讨论以后,借助《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一封信》,最后得出一致意见还是原文好。作者用一个逗号和一个句号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而父亲的使命、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感叹号里。
2.修改文中的词句:是正本清源之道
一般来说,语文课是用来讲读课文的,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文”,问题设计,教学模式都围着文章中心转,文章中心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标准答案的,于是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思维符合既定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似乎就读懂了文章,完成了教学。这种模式下,“学语”被遗忘,生字词教学只属“扫除障碍”,学字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而不是利用课文(语境)来学字词,更谈不上延伸应用语言。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语言就这样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
语言没学好,又反过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因为脱离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对课文架空分析,好比手无寸铁开发一座巨大的矿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学如果舍弃语言文字咀嚼涵泳这一阅读手段,企图采用其它教辅手段或教学模式变革来达到快捷教学的目的,看似“速效”,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况且教材文本的天地毕竟太狭小,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思维将被禁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这些的信息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
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语文学习中比较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古今中外的作品之间、作品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运用等等,都可以用来比较鉴别。经常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学生技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的探究新知,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执教《湖心亭看雪》时,讲到西湖奇景描写的那段文字时,原文是这样表达的:雾凇沆砀,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在课堂教学时把它稍作一些改动变成:雾凇沆砀,天、 山、 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让学生反复读原文和改文。学生在不断比较,体会,研读中发现改文没有了西湖雪景的那种空旷,苍茫的境界,也失去了天人合一的混沌,迷茫之感。把原先想表现宇宙的空旷与人的渺小全部抹去了。
3.修改文章的结尾:是探究文本之法
语文书上的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
在《醉翁亭记》中,文章的最后写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句话中有一个问号?能不能改成陈述句:第一种;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第二种;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第三种: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第四种:太守乃欧阳修;第五种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最后同学们讨论出流露出作者闲情雅致和自得、自豪之感,实在妙不可言。
4.修改文体:是作文写作之途
旅鼠之谜是一篇别致的科学小品,它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生动形象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从文体上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相结合的杂交品种,或者是跨文体的文体。上课的时候借助于别的老师经验,让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写作上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作者用对话的方式又通俗又亲切,文中的“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有时可以用“我”的惊叹烘托旅鼠之奇,有时可以用“我”的迷惘推进话题,有时可以用“我”疑问让丹尼斯深入讲解。丹尼斯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我”一连提了四个猜想或疑问,丹尼斯一一补充讲解,说明“大迁徙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他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做自己最终的归宿”,大迁徙之际,“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有对话,有讨论,内容便于展开,而且适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执教此文时,我做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把介绍旅鼠奥秘知识的句子和语段整理出来,然后组合成一篇文章,然后让学生朗读比较,发现优劣,明白原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可以用两种文体的杂交。单纯用说明文体就显得有些单调枯燥。
在执教《石壕吏》时,我要求学生把它改成剧本,改写剧本你必须先要对文本内容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按照剧本的要求进行设计,剧本有剧本的格式:一般地说,能改写课本剧的课文对话较多,是以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在改写时,只要把对话的提示语放在人物语言的前面,对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进行描述,并用小括号把这部分括起来,以便表演者依据提示在说话时作出相应的表情、动作、神态;人物的语言部分原文照抄即可。
文中其他描写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场景)、和人物都需在剧本开头进行表述,用中括号括起来。学生在进行转换时,其实他们最大的需求是我写的课本剧等下可以表演,我可以既做编剧又做导演。
在执教《答谢中书书》时,把这篇文言文转换成诗歌散文形式,文中对景物描写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语言简短凝练富有表现力,让学生进行改写,改文是这样; 那巍峨的山峰啊,高耸入云端, 两岸的石壁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 。这种改动不仅对句子进行了翻译,而且形式上散文化。学生得到一次诗情画意的熏陶。古文现代文的教法,是一种新型课堂模式的转换。
以上所述的只是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和陋方。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修补的艺术远不及于此,也远不是如此的简单。但我想只要我们积极关注文本,挖掘文本修补,利用文本修补,那我们的课堂才能精彩,才能出众,才能丰满。相信只要我们科学地运用文本中的修补,在课堂上我们肯定能有“意外“的收获。
论文作者:王卫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太守论文; 语言论文; 父亲论文; 课文论文; 屠户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