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政资源的科学利用与转化--兼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论执政资源的科学利用与转化--兼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论执政资源的科学利用与转化——兼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科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执政资源的投入与产出

所谓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有利条件、因素和能量。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总是要利用和耗费执政党的已有资源,也就是要投入一定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的投入,就会产生收益,这种收益就是执政效益。执政效益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创造、开发、积累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又可以转化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因此,执政党执政实际上是一个“执政资源投入与执政效益产出”的过程。

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维持执政地位和政权运行,为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而耗费的执政资源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在执政过程中对执政资源的消耗。任何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都要不同程度地消耗社会资源和执政党已有的资源。执政资源的内容包括:

一是投入执政的经济资源。执政的经济资源通常是指各级各类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各级各类党政机构的业务费和办公费支出。从广义上说,执政的经济资源还应包括政府以出资人身份进行的投资、经营资产的产出情况;执政党推行改革的物质资源耗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这些经济资源消耗的总和,就是执政党执政的经济资源。

二是投入执政的政治资源。对于执政党来说,掌握执政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最主要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创立和积累了执政资源,通过领导革命夺取并建立政权,获取了政治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权力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资源——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令人信服的执政增加了丰富的执政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如何防止执政资源流失和充分利用执政资源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问题。执政党要谨防“执政权”的丢失,努力维护好“执政权”这一资源,保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掌控。执政党的宗旨、指导思想就是很宝贵的政治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执政的过程也需要耗费政治资源。首先是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政党自身的政治能量会逐渐减弱。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一个政党在连续执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就会发现,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因为过去对政党执政认同的人群已经自然更替了。其次,执政党推出的制度与政策,也很难避免不均衡现象,即制度与政策不能完全符合或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度内,更容易出现不均衡现象。例如,统一制定的制度、政策,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往往是制度滞后、政策供不应求;而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一般是制度超前、政策供过于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和政策也会产生折旧现象。执政党也可能出现决策失误、政策措施不当,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等等,这就使得执政党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已经具有的公众对自己的认同和支持,要以支付已有影响力、动员力为代价,来消除上述情况造成的对执政的消极影响。这就是在执政过程中,执政党政治资源或执政政治成本的消耗。

三是投入执政的文化资源。执政党要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相信、认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律意识和社会心理等,这样执政才能更加坚实稳固。为此,执政还要支付文化资源,即意识形态资源。因此,执政党不仅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付出必要的代价,而且还要为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发展而不断付出物质和精神的代价。邓小平曾经说过,思想理论的创新,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绝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统领社会思想文化能力的消耗,就是执政党所要付出的文化资源。

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除了主要付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外,还要支付时间资源、机会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时间与机会资源,指的是在执政过程中,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与耗费过多时间、错失良好时机的资源付出状况。环境成为执政资源,是因为过去人们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执政党的重视,执政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信息资源成为执政资源,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在执政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尽管信息可以无限复制,但是信息的价值是会被耗费的。所以执政党不仅要为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作出必要的支付,还要承担信息逐渐贬值的损失,这就形成了执政的信息资源。

总之,执政党执政是需要资源和消耗资源的。如果一个政权维持它的运作总是要比别的政权多花费几倍、几十倍的物力、财力、人力、精力等,那么,实施的效果暂且不论,至少这种运作在资源上是难以为继的,如果入不敷出,就会导致执政破产。

所谓执政效益,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运用执政资源所获得的执政效益。执政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可供投入的部分,执政效益是执政过程中的产出部分,是执政党表现出来的执政业绩。执政投入有多有少、有优有劣,执政效益也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执政效益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政党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基础。在我国,衡量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是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促进党的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执政效益也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一是执政的政治效益。执政的政治效益包括政治制度的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政治理论的发展、政治关系的丰富、政治凝聚力的增强等。这就是说,政治效益具体表现为执政党的有力领导,正确决策,有效的政策措施,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建设有序,人民生活安定和谐,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等。体现为公众对现有政治制度、执政党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支持,丰厚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淀,以及执政党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增强等等。二是执政的经济效益。执政的经济效益是指由一定执政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环境的普遍改善等,是可以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来度量的收益和成效。执政的经济效益要符合资源收益的原则,同时要体现执政节约的原则,政府的财政投入要追求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将经济资源降到最低限度。执政的经济效益多数是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但也有一些效益是不可计量的,例如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其支出资源和收益的考核和量化,也要作为执政资源和执政效益考察的内容。如果执政的经济效益一时高,但对环境污染严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也不能以这种一时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执政效益的依据。三是执政的文化效益。执政的文化效益是执政者在领导和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一定的执政投入所带来的文化效益,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良好等。执政的文化效益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效益往往会影响、制约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社会民众的共同理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念,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公众对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认同和遵守程度,公民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和谐程度等,都是衡量执政文化效益的具体表现。文化效益最集中地体现为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理解程度,这不仅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舆论支持。

执政效益也是资源,是执政党投入执政成本后的产出资源,这种产出资源,既成为社会的共享资源,表现为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又可转化为党的执政新资源,党的执政资源,既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利用与消耗和资源转化与增长的过程。

二、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辩证

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是一个不可分割矛盾统一体,二者既互为条件,相伴共存,又互相矛盾,此增彼减。

执政效益需要一定执政成本投入,执政成本要为执政效益服务。任何收益都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或支付一定的资源,政党执政也不例外。如果把执政看成一个“资源投入与收益产出”的过程,其中,执政党一定执政资源的利用和耗费,是执政收益的必要前提;而增强和提高执政效益,则是执政党执政的目的。因而执政资源要以提高执政效益为中心和为执政效益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执政效益,其前提是一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投入,特别是正确的决策和对时间与机遇的把握所取得的。同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执政效益为执政党执政进一步积累了丰厚的执政资源。

同时,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也往往存在矛盾,矛盾一般具体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水平和政治、文化状况,投入一定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投入不足,影响执政的正常运行,难以获得充分的执政效益。执政资源投入过多,不仅大量占有社会资源而抵消了执政效益,而且容易导致执政摩擦、矛盾甚至冲突,消耗执政的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源,降低执政效益。例如,一些地方干部提拔过快、过宽造成官位增多,必定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办事推诿,争权夺利,不仅执政的经济资源过高,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而且引发民众不满,降低政府威信。相反,如果精简机构和人员,既可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执政成本,又可以提高执政效益,赢得民众拥护。一般说来,当政党掌握政权之后,通过政权可以比较容易占有其他社会资源,因而执政资源的投入难以受到制约。而执政资源投入大,执政效益就会低,而降低执政资源,就能提高执政效益。所以,执政党要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调整、改革体制与机构,其目的就是通过控制、降低、优化执政资源,以提高执政效益。

为此,执政党要掌握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辩证关系,科学实现执政资源的投入与转化。苏联东欧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资源过大,并且没有有效实现执政资源的转化,提高执政效益,特别是官员腐败和老百姓得不到实惠的社会状况,使苏东在顷刻间发生剧变。相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旨在缓和社会矛盾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原来的执政方式,拓展了发达国家执政党的执政空间。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要充分重视和科学利用执政资源的投入和转化。

首先,要科学实现执政资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执政资源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执政的经济资源过高,往往是经济、政治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表现;经济资源过高,政治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往往也会比较高。因为经济资源过高,意味着政府机构膨胀、效率降低,不仅导致资源浪费、特权滋生,而且使国家财政收入过多用于政府开支,用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业的费用减少,影响公众享受社会福利,致使公众对执政党不满,从而增加执政的政治资源。而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更是因为经济资源过高使公众对执政党的信心动摇,加大了执政政治资源的投入。政治资源的过多投入,也会使执政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公众的质疑,有的甚至会转而接受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使执政的文化资源提高。反之,政治资源的提高也可能会导致执政的经济资源减少、文化资源提高。因为政治资源的提高,意味着公众对执政党信心不足,支持下降。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使政策推行困难,经济发展受阻。经济发展迟缓必定引起公众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下降,这就需要执政党付出较高的文化资源来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所以,执政的经济资源与执政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不能以过去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思维方式对待新形势下的执政,也不能在执政过程中不计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源。

正因为执政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实际执政过程中很难区分这几种资源。比如因腐败而引起的执政资源的提高,就同时提高了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可以称之为综合资源的提高。腐败浪费了一个国家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即政府的合法性,这是一项惨重的资源。美国一些政治学家指出,政治腐败造成的经济代价尽管很高,但它的社会影响则更严重。最重要的是,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在人们中间养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犬儒主义,同时往往侵蚀着政治制度的威信,降低政府的合法性。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中,我国也出现了腐败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党的威信,阻碍文化建设。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仍然稳固,原因就在于党发展了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源,通过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又转化为政治资源与文化资源,从而保证了党执政地位的稳定。

其次,综合投入执政资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证。执政党的执政资源投入是一个综合、动态的过程,社会的和谐发展依赖于各种执政资源的综合利用。科学执政的重要条件和充分体现是执政资源的综合投入与协调。所谓执政资源的综合投入,不是单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投入,它涉及到多种执政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既有量的大小、多少的耗费问题,也有各种资源结构的安排和布局问题,即各种执政资源之间的协调问题。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执政党可以支配的执政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发展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样的,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协调社会多方面的矛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执政党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综合投入,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好各种投入及其比例。党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执政资源投入的方向和执政资源分配的结构。只有通过科学利用和合理分配执政资源,才能引导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相反,如前所述,任何在执政资源上投入不足、过度和失衡,都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与失控。

三、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转化的条件与经验

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的转化,以及执政资源各要素的相互转化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如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执政当局把经济搞上去了,执政的地位却丢掉了,原因就是执政的政治资源丧失太多,文化资源积淀不够,或者说执政者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的投入和建设。为此,执政党既要拥有可支配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这是实现执政资源与执政效益转化的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发展政治资源,包括权力资源、组织资源等,这是实现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转化的根本保证,还要掌握和丰富文化资源,包括科学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是实现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转化的基本条件。

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在实现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其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提高执政效益的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减少思想阻力,降低社会阻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和开发政治、文化资源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依据思想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上持续稳定增长并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大潮,政治上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并提高了国际地位,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所有这些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说到底,都源于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核心资源,都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结晶。

其二,改革执政体制是提高执政效益的关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这些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执政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不仅改变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模式,而且改变了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党按照党的政治原则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制度、纪律规范执政者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致使大多数执政者能够以高度责任感,谨慎、合理地使用执政资源,追求最大执政效益。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是改革执政体制,提高执政效益的最好见证。制度或体制,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党的执政,具有规范、制约根本性作用。

其三,规范执政资源投入和政务公开是提高执政效益的保证。规范执政也是依法执政。加强依法执政与监督执政建设,实行政务公开,即将执政资源的投入、分配公开,是减少执政资源流失与执政摩擦,提高执政效益和推进经济发展的保证。依法执政,其实质就是要规范执政资源的投入,为社会的投入产出作出示范。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面向公众实行民主施政、公平施政,而民主施政、公平施政的前提就是要推行“阳光政务”,实行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真正体现权利和执政资源的公共性,才能真正使执政者与公众融为一体,也才能真正尊重公众的权利与义务,广泛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执政资源转化为执政效益。

标签:;  ;  ;  ;  ;  ;  ;  ;  ;  

论执政资源的科学利用与转化--兼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