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需求变化与中国经济_吉芬商品论文

外部需求变化与中国经济_吉芬商品论文

外需变化攸关中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谈外需,无法了解中国经济是否转折

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经济界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外需拉动的——2001年前后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可以证明。2001的前几年,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为通货紧缩困扰: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2001年为7.3%。外需的贡献在1998年-2001年这几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外需的贡献呈现为负值。经济增长完全靠内需拉动,但有代价。因为这个内需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财政赤字形成的。199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998年-2001年,中央政府累计发行特别建设国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在2001的后三年,中国GDP增长率年年在9%以上,外需的拉动十分明显。如果从出口的角度看外需,浙江省最有代表性,因为它的出口增长与全国相当。2001年,浙江出口是210亿美元,2004年是580多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

因此,外需变化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和约束条件。现在有许多关于中国经济是否面临转折的争论,很少谈及外需变化。其实,如果不了解外需变化,而争论中国经济增长是否面临转折就显得有些不着边际。

直接投资:外需变化的线索

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涨落,可能是解读外需变化的一条不错的线索。

美国是世界之胃,也是中国商品的最大市场,美国经济如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故我们以美国为例。

2002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1310亿美元大幅下滑77%,降至301亿美元。同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下扭转疲态,暴涨了29%。也就是在这一年,外国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上升了20%,达到530亿美元。这一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居世界首位,第一次替换美国。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跌落,经济走坏,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却暴涨,外需突然增加,大大出乎当时大多数中外经济学家的意料。他们当年都认为美国经济好,就会增加进口,不好就会减少进口。甚至诺奖得主蒙代尔也这样认为——在演讲中,他提醒中国出口要警惕美国经济走弱的影响。美国外商投资跌落与中国外需增加这种关系,大概被他们当做反常例外,没有深究;当然,也不会有预言推测后来出现的外需浩荡迁徙,中国出口连年30%以上的增长,以及外需暴涨带来的中国生产要素的全面紧张。

中国商品如何成了吉芬商品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跌落与进口增加,并不是什么反常例外,完全符合需求定律。2002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需求锐降成了美国人需求变化的重要变量。少了投资就少了就业,少了就业就少了收入,少了收入就有了购买的重新选择,有了替代,少买贵的多买便宜的。中国生产便宜商品,就成了收入下降美国人的吉芬商品。就有了更多的美国消费者选择。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1月至7月,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8260亿美元,同比增长0.4%,近乎零增长。但200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值为1022.8亿美元,却比上年增长2.2%。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贸易进口增长平均水平。正如美国商务部所说,美国经济衰退使美国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世界商品进入美国的整体水平下降。而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不仅没有下降,相反却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表明,收入下降的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便宜商品需求的增加。

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化,显然可以作为我们预测推论外需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

来自美国的需求会减少吗

刚刚过去的6月,美元单边走强,欧元再创13个月来的新低。事情恐怕不是像许多分析家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投机资金抛售欧元所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美元,显然跟6月美国的两个指数变化有关:ISM制造业指数和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前者上升58.8%,后者是今年首次上升。而理解了美国两个指数变化的含义,可能会帮助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增长是否面临转折。

如果把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化,当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变量——看中国经济的一个角度,那么,你会发现局限正在转变。

2004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由上一年的300亿美元猛增至1210亿美元,重新恢复全球头号吸收外资大国的地位。中国位列第二,为620亿美元。

美国两年之后再次超过中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意味着什么?

2002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暴跌,后果是需求之水东流,美国有了更多的贸易赤字,中国有了更多的出口和就业。需求外流以及恐怖主义带来的石油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与此同时,反恐还增加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双赤字导致美元暴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中国商品更显便宜。中国也陷入需求迁徙的浮动之中,其中有增长的欣喜和骄傲,也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和经济过热的折磨。

但是,随着伊拉克枪声的逐渐稀疏,美元也逐渐减少了不确定性,又逐渐变得便宜起来。

变得便宜的美国,吸引了2004年投资的急剧增加。而投资增加,又让目前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带来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今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第一次出现上升。这个变化是意味深长的。吉芬商品是人们收入增加需求减少的商品。美国人的收入增加了,对商品价格的敏感不如以前,可能不会再刻意购买价格便宜的中国商品。

外需,欧盟替代美国?

美国是世界之胃,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我们的确应该留意这只蝴蝶翅膀新的扇动。如今,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重居世界首位,就业收入增加,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我们是不是应该警惕它可能导致对中国的外需在减弱呢?如果对这些变化予以警惕和注意,我们是不是会降低将来调控的成本?如果我们忽略了美国那只蝴蝶翅膀的又一次扇动,而这次扇动又不是带来,而是卷走些需求,那后果可能就全是代价了。

国家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4月经济景气预警报告建议,需求结构上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偏大,国内需求扩张的势头不够强劲,目前从政策上应该着力于改变内外需不平衡的状况,适当抑制外需扩张的势头。试想,由于美国人投资和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中国便宜商品的需求,还会有过热需要我们注意吗?如果美元随着美国经济一再走强,人民币升值压力自然也消解于无形了,美国议员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提案还需要我们费心应对吗?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警惕外需变化上来。

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新的外需替代美国?如果没有,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经济面临转折,需要早做应对,不要重蹈“9·11”后外需大增而缺乏准备的覆辙,因为通缩比过热更难应付,代价更大。

但情况似乎是,来自欧盟的外需有可能替代美国,最近两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都在急剧增加,2003年增长50%,2004年增长37%。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1773亿美元,增长33.6%。美国和日本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来自欧盟的外需,从经济学上讲,原因与“9·11”后的美国相似。流入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3740亿美元减至2004年的1690亿美元。收入减少,便宜的中国商品又成了欧盟消费者眼中的吉芬商品。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来自欧盟的外需为何暴涨;在6月的纺织品谈判中,为什么欧盟比美国好打交道。

外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和约束条件。推论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回避它。就来自美国与欧盟外需的此消彼长的可能情况来看,说中国经济将掉头向下还为时过早。但有些问题在逐渐消失,比如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等等。但这些问题已经不重要了。知识是为未来生产的,是关乎未来变化的预言知识。生产它需要知道当前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需变化,是当今中国经济最该关注的事情。

链接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一种需求弹性为负数的特殊商品,专指那些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对其需求量不减反增的商品。吉芬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两个:其一,这种商品是必需品;其二,不存在更廉价的替代选择。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标签:;  ;  ;  

外部需求变化与中国经济_吉芬商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