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天津市南开医院脑病科天津300100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75-02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通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
该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我科就诊患者中所占比例极高,由于本病的发作特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近年来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归纳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的相关报道并提出其不足之处。
1针刺法
张永臣[1]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65例,在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中,46例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有效率达到100%。
夏淑青等[2]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37例。结果表明其中76例患者在第一1次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至1年未发现复发病例。总有效率为9324%,其中182例治愈,39例好转,16例未愈。
陈希平等[3]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60例,针刺取风池穴、天柱穴,对照组药物组选用尼莫地平等药物。结果针刺1次后总有效率为93%,针刺6次后总有效率为98%,认为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并能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在急性期给与第1次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尼莫地平药物治疗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张若燕[4]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使用头针针刺平衡区及晕听区,并与丁咯地尔注射液药物组进行对照。发现对照组30例中8例痊愈,l5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头针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其中11例痊愈,16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张圣良等[5]将病人分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组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组,采用“项九针”针法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即刻、30min、24h对病人进行椎基底动脉的多普勒检查,根据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观察了治疗组共30例,总有效率为967%,无效为1例,有效为29例,各组数据表明血流正常组各指标与针刺前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流减慢组与针刺前比较在针后即刻、30min、24h,血流加速快,血流量增加。
徐文源等[6]针刺百会、上星、大椎、风池、天柱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视物旋转者配太冲穴,颈项强痛者配颈夹脊穴。每次留针30min,1次/d,7次为一疗程,针刺4个疗程。观察结果表明总有效率93%。其中18例显效,占43%;21例有效,占50%,3例无效,占7%。
吕晓洲[7]用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6944%。治疗组眼针选脾区、胃区、上焦区,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为法,并予静滴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单纯使用川芎嗪注射液。观察结果表明眼针配合静滴川芎嗪注射液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静滴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
曾永蕾等[8]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给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治疗组36例,给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543%,治疗组有效率达到7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疗效优于复方单身注射液。
张树新[9]用电针加红外线治疗仪治疗颈性眩晕,主穴取双侧风池、双侧百劳及风府穴,每日1次,每周5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76%,其中无效1例,有效18例,显效13例。
张晖等[10]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用颈三针方法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每日1次,每周连续针刺5日,2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6429%,观察组有效率826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观察组在治疗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针刀法
秦英华等[11]采用针刀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100例。取穴:双侧风池和C1~C2、C2~C3棘间及双侧颈部阿是穴,每次取4~6点。3次为1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果表明经1次治疗头晕症状消失为51例,治疗2次后头晕症状消失为32例,治疗3次后头晕症状消失为10例,7例眩晕症状未仍存在,有效率达到了93%。
贺铁豪[12]通过使用小针刀头下斜肌松解术的切割、剥离枕下三角区的有关肌腱,从而松解其对椎基底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治疗后观察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结果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均峰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
3针灸法
付梅[13]使用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45例,取双侧风池及百会、大椎、颈椎夹脊穴。患者取坐位,风池穴直刺1~15寸,使用提插捻转手法。百会穴沿督脉方向向前斜刺05寸,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直刺大椎穴1寸,使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夹脊穴直刺1~15寸,使用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然后各穴使用艾灸法,留针30min,每日1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78%,其中40例痊愈,3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
张宏等[14]用针灸治疗眩晕症,共观察病例320例。结果总有效率969%。255例痊愈,55例好转,10例无效。取穴:主穴选择百会、脑户、强间、配穴选风池、大椎、太阳、印堂等。主穴延督脉方向向后平刺,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印堂穴向下平刺,以酸胀为度;太阳穴用直刺法,余穴针刺后使用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主穴行温和灸15min,以患者有温热感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适感为度。
4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刘明等[15]用针刺拔罐方法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4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其中28例痊愈,8例显效,4例好转,无效0例,。采用平补平泻法取风池、大椎、夹脊、天柱、肩井穴,以肩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针刺得气后留针15min,而后行针1次,30min后起针。最后在针刺部位用投火法拔罐治疗,每日1次,1日为1疗程。
阮经文等[16]用刮痧、水针、电针综合方法治疗颈椎病眩晕。结果:三组有效率均达8261%以上。结论认为针灸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与与患者病程无关,与患者证型有关,这种综合疗法有效率为53~100%,是临床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
熊卫荣[17]用针灸加中药内服外熨治疗颈性眩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9122%,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9332%。结论: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熨方法治疗颈椎病性眩晕具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路学荣等[18]采用针灸及内服中药、静滴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6例。对照组使用丁咯地尔注射液静滴。中药主方为当归20g,丹参20g,水蛭3g,香附15g,川芎10g,白蒺藜15g,泽泻20,天麻15g,僵蚕15g。针刺取穴风池、百会。并施灸百会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8478%,对照组5937%。
孙深[19]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每日1次,10次l疗程,共两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10%。
5小结
目前国内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针刺法、针灸法、针刀法,针药并用、针灸结合推拿、刮痧、水针、物理疗法及综合疗法等方法;取穴以循经近取和局部取穴为主,疗效满意。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但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应做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临床中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永臣.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65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2):7576
[2]夏淑青,罗广生,张建.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症237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12):38
[3]陈希平,郑加平,姜宝英,等.针刺风池(GB20)、天柱(BL10)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作用[J].临床急诊杂志,2007,8(6):349350
[4]张若燕.头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13314
[5]张圣良,莫新华.“项九针”针法对椎-基底动脉影响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6):5657
[6]徐文源,赵军.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617
[7]吕晓洲.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09,42
[8]曾永蕾,肖伟,孔红兵,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6):539540
论文作者:王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针刺论文; 基底论文; 动脉论文; 针灸论文; 风池论文; 疗程论文; 率为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