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妇幼保健院;四川自贡 643000)
一、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一个俗称,这个病是由于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儿童的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受到病毒的侵犯,引起细胞坏死,出现下肢迟缓性或者上肢迟缓性的瘫痪,表现为明显的肌肉无力,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小儿麻痹症很多是在小儿时期出现的,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患者难以正常独立生活。小儿麻痹症这个病本身是可以通过打预防针预防的,国内以前是口服糖丸,最近这些年改成了先注射灭活疫苗接种,然后再换成糖丸进行,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小儿麻痹症一般是不会遗传的,孩子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其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现阶段,小儿麻痹症最常见的是出现马蹄畸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该病本身对儿童的肌肉、神经等方面的的影响是没有办法逆转的,一旦发病将无法恢复,并且儿童因为肌肉无力通常难以独立行走,但其引起的关节功能和行走功能的障碍可以通过一些支具或者骨科手术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帮助儿童达到最佳的恢复状态。以实际为例,当前最常见的马蹄畸形患儿走路时需要用手扶腿,此时可以通过膝关节的截骨手术,髁上截骨纠正手扶膝的姿态,辅助其行走。所以很多后遗症对关节功能肢体功能方面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但是该病对神经和肌肉本身造成的影响不可逆。
二、小儿麻痹的症状
小儿麻痹症存在潜伏期,通常为两周,并按症状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以及瘫痪型四种,不同的类型呈现出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隐性感染属于无症状型症状,该类型的患者较多,据相关的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的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中,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患者的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同时其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顿挫型属于轻型小儿麻痹症,该类型较少,约占当前总患者的4~8%,其患病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并且患者呈现出明显的症状,如上呼吸道炎症状,伴随着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以及扁桃体肿大。胃肠道也可能呈现出明显的症状,如现阶段明显的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较为明显。小儿麻痹症还可能呈现出流感样症状,如常见的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1~3日间可以自行恢复。现阶段的无瘫痪型发病主要原因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因此导致其在发病之初出现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内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逐渐进入到后期。当前的瘫痪型患者数量较少,据统计该类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呈现出症状,并累及脊髓前角灰质因素,最终导致患者的脑及脑神经病变,导致肌肉瘫痪,影响患者的正常身体机能。
三、小儿麻痹的治疗与预防
现阶段,世界上尚无药物可控制小儿麻痹症瘫痪的发生和发展,常见的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治疗的原则与目的是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尽量减少骨骼的畸形,并预防及处理合并症,达到康复治疗,降低病症对儿童正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常见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进行卧床休息患者患病时,应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时间为最佳,并且隔离40天,患病后尽量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时间,以促使其身体机能得到缓解,为功能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对症治疗,灵活使用退热镇痛剂与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情况,帮助儿童降低不适感和疼痛感,通常情况下需要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半个小时为最佳,有条件家庭可以进行热水浴,亦有较强的效果,尤其是对当前的年幼儿童来说,镇痛药合用具有较强的疗效,有减轻病情作用,并且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第三,针对瘫痪期来说应保证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具有良好的姿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待患者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降低病情对患者身体机能产生的影响。注重患者的营养,保证患者具有丰富的饮食和水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应对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情况,特殊时还应补充钠盐,针对厌食的患者应合理应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灵活利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部分继发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第四保持延髓型瘫痪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时应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针对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则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合理进行预防,通过饮食进行预防,给患儿营养丰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维生素的食物,以此来提升患者机体的抵抗力。注重患儿的护理,最好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被动完成伸关节动作,使患儿做往复屈伸摆动训练,逐渐学会控制摆动方向,重建肢体的动作协调。
合理防止关节的粘连,观察患者的肢端的血运情况,加大运动量防止关节粘连。积极恢复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让患儿自行运动,关节幅度尽可能大,对肌力较弱、关节挛缩的患儿需要辅助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恢复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合理指导患儿训练起立,单腿站立,左右移动重心,缓慢地踏步,然后练习走平道、坡道、上下楼梯、注意尽量做到身体正直,身体不要摆动,提升平衡力,提升关节的稳定性或肢体长度,预防变形,达到矫正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小儿麻痹症是当前常见的病症,对儿童的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力度,合理进行预防,降低发病几率。
论文作者:杜良群
论文发表刊物:2019年5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小儿麻痹症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关节论文; 儿童论文; 肌肉论文; 患儿论文; 2019年5月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