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胡峻彰

(乐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的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脾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临床西医治疗,研究组使用中医升降并施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的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脾胃病;辨证施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32-02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theory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clinic.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2016 year in January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stomach dise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ifting group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of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of li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e 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theory;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脾胃病是临床消化科中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主要是指发生在人体食管、胃、脾、胰等上消化道中的一系列内科病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反胃、反酸、呃逆、胃痛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脾胃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保护性的机制失衡或机制受损所致,不同人体之间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近年来中医技术发展迅速,中医疗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并且均取得了可观的临床效果,尤其是中医中升降理论的运用。升降理论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贯穿于人生命活动的整体过程。中医升降理论中的升与降,是互为对立的两者,在两者互为对立的同时又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相互依赖。气机升降是人体中所有生理活动的基本存在形式,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就是人体中的脾胃[1],因此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对升降理论进行合理的应用,分析疾病的病因和机制,辨证的制定合理的用药与治疗方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现深入探讨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治疗效果可观,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脾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确诊为脾胃疾病,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脾胃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患者。研究组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5.4±4.9)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5.8±3.1)年;脾胃疾病分类:17例急慢性胃炎,13例胃溃疡,6例肠易激综合征,12例慢性结肠炎,12例十二指肠溃疡。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1.9±3.1)岁;病程1.5~9年,平均病程为(4.2±3.7)岁;脾胃疾病分类:14例急慢性胃炎,11例胃溃疡,9例肠易激综合征,17例慢性结肠炎,9例十二指肠溃疡。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等一般性临床资料中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的脾胃病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治疗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采取抑酸、止痛、解痉、抗幽门螺杆菌以及保护胃粘膜等一系列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用药主要包括铋剂、胃肠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抗菌素、质子泵抑制剂等常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帮助指导患者的用药过程,并在治疗中定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和临床效果。

研究组患者根据中医升降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脾虚合并气虚的患者,可针对性的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药方选取炙甘草6g,桂枝15g,大枣3枚,黄芪30g,饴糖10g,生姜5片,芍药12g,上述中药混合后加入水煎成。黄芪建中汤用法用量:每日服用两次,每次一份。慢性结肠炎合并里急后重症状的患者,

药方选取白扁豆、党参、葛根、白术、茯苓、黄芪等均各15g,广藿香、莲子肉以及桔梗均各选取10g,甘草以及砂仁均各选取5g,炒制薏苡仁选取30g,大枣4枚,生姜5片,将以上多味中药加入水煎服用。服用方法:每日服用3次。急性胃炎合并消化不灵,同时发生大便秘结情况的患者,选择四七汤加减治疗,药方选取半夏10g,苏叶12g,茯苓和厚朴均选取15g,与上述药方相同,选取生姜5片,大枣3枚,取上述中药加水煎服。服用方法:每日服用两次。气机不畅同时合并虚症的患者,针对这种情况宜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方选用甘草10g,土茯苓15g,党参10g,黄芩10g,半夏6g,黄连3g,干姜6g,砂仁3g,取上述中药加水煎服。服用方法:每日服用一次。

1.3 疗效评判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一共包括4个标准: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疾病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疾病体征大部分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疾病体征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疾病体征依旧存在,病情甚至恶化。临床总有效率计算公式:总有效率=(治愈者+显效者+有效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的60例患者中,治愈者有23例(38.3%),显效者有12例(20%),有效者有22例(36.7%),无效者有3例(5%)。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治愈者有12例(20%),显效者有15例(25%),有效者有20例(33.3%),无效者有13例(21.7%)。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共分为三焦,三焦的中部主要为人体的上腹部分,脾和胃均位于中焦处。脾主升,主运化,脾可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人体运作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进一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中需要营养物质的部位[3]。胃主降,主受纳,胃是人体整个消化道中容量最大的器官,素有“水谷之海”之称,主要功能与作用是容纳和接受人体的饮食[4]。脾胃升降的正常,不仅有助于人体中气血生化有源,还有利于协调其它脏器气体的升降功能,以保障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时,就可以使人体的肠蠕动能保持正常,从而维持摄入机体内的饮食可以进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主要的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坐和升降太过三个方面[5]。胃降的前提是脾升,同时也是脾升的保证。胃降与脾升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关联。脾气不升,会使得人体中水谷精微运化受阻,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腹泻腹胀和痞满等症状。脾气不升反而降,会使得人体中气下陷,进而导致人体内脏下垂和脱肛等症状的出血。

由于脾和胃相互为表里,因此脾和胃出现病症时都会相互影响,临床上若出现脾病,则预示着胃病的发生,同时在胃病中也具有与脾病表现相类似的一系列症状。这表明在临床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疾病的主与次两个方面,治疗应有侧重点。若临床患者单纯的仅出现脾虚的症状,则应选取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进行补脾治疗。若患者的脾虚症状是由胃泄而引起的,则治疗过程中就应以导泄为主,而不是主在治脾,泄治好,脾虚症状随即就会得以改善。若临床症状为脾虚所引起的胃泄,只使用消导剂治疗胃泄则效果不佳,适宜使用五味异攻散和香砂六君子汤等进行补脾治疗,则效果更佳。因此在使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脾胃临床疾病时,应分清脾和胃的主次,治疗时注重侧重点,以达到治病本的目的。

针对临床消化内科中的脾胃病患者,应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升降并施,深入分析疾病,分清病症主次,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客观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元敏,徐有水,刘日才等.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8-720.

[2]袁永斌,周道忠.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临床治疗中的相关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2):84-85,86.

[3]田亮渝.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117-118.

[4]关立娟.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J].心理医生,2016,22(16):32-33.

[5]邓天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62-63.

论文作者:胡峻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中医的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胡峻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