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下,已经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尽管各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道路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借鉴启示,提出了促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有效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规律;现状特征;借鉴启示;发达国家
1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
1.1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
发达国家已先后完成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老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和需要,逐渐被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同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业从业者和农村手工业者,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工业行业。工业生产出于对生产协作配套和基础设施、金融业、商业等各方面的需求,在布局上有聚集的倾向,因此工业化直接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促进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1.2 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
农业科技水平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善,使得农业生产率与作物单产量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单位面积的耕地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3个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到20世纪60—70年代,多数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
1.3 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政府能否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适应劳动力迁移本身的要求,对这个过程因势利导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是劳动力迁移能否成为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关键[2]。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能够消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1.4 加强农村人口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都采取过一系列措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教育。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1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1.27%,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此中国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艰巨。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非彻底性,相当一部分人就业不稳定,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较为单一,大城市人口集聚膨胀,单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水平与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农业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都较低。
第二,政府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调整滞后,现行制度的很多不足与弊端日益显露,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却明显具有滞后性,主要体现为长期以来的城乡的分割的制度体制和现行的农地制度。
第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弱,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就业,不能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需求。
3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借鉴启示
3.1 选择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选择怎样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应该认清国情,扬长避短,优先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农民与农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村工业化。其次,推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让大中小城市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时,要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和中心城镇的发展,为那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最后,实行多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存,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和不同的转移劳动力群体,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采用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换。
3.2 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属于集约型农业,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购买农机、良种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加大农业贷款的力度,同时加大农业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让农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高度重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另外,要注重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扶持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的涉农专业,注重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3]。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分散、零碎、缺乏管理的土地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耕作。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规监管,加大对土地流转机构的建设,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
3.3 加快有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的改革调整
在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对阻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必须尽快改革,逐步放宽城市户籍限制,适当降低农民工在大城市的入户门槛。与此同时要完善现有的就业制度,一方面要打破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壁垒,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在外务工的劳动力的就业合法权益,着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对农民工的生产安全、职业病防治、工伤赔付等进行立法保护并建立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住房是决定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所在,要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使他们当中符合条件的人也能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4]。同时,尽快完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最后,必须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顾虑,逐步完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保制度。同时,注重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相关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3.4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和技能素质
各个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和技能素质的培训都是十分重视的,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建设培训机构,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坚持农村劳动力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并重,同时建立一系列考核测评制度;积极培养农民的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培训。
3.5 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交通运输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上个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建立了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要使得人口能够自由流通,必须加大交通的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对企业的入驻产生吸引力,从而发展当地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产业的承接能力,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村内部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明杰,丁晨芳,王瑞波.三农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7,(05):553-555.
[2]蔡坊.民生经济:“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5:146.
[3]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16-217.
[4]傅博仁,李爱宗,张亮等.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对五大制度的审视[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
作者简介:钟汶君 (1991,02-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发展。
论文作者:钟汶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村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剩余劳动力论文; 农村劳动力论文; 农业论文; 劳动力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