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并轨”招生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院校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我校1996年首先在本科专业进“并轨”招生改革。从招生计划管理、录取工作及新生入校报到等情况来看,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带来些新的矛盾与困难,需要进一步建立或完善与“并轨”招生工作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以使招生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我校“并轨”招生总的形势
从1996年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来看,全校本科专业招生897人,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从本科新生的基本情况来看,应届生比例、城镇学生比例、第一志愿录取率及三好优干生比例均比前两年有所提高;调配志愿率和农村学生的比例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见表1);从新生入学报到来看,基本按时注册,也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未入学的。这几组数据与材料充分表明我校1996年招生改革进展是顺利的,结果是比较满意的。
表1 1994—1996年本科专业新生基本情况比较
年度 招生数 农村新生 应届新生
第一志愿 调配志愿 三好优干
(人)(人)% (人)% (人)% (人)%(人)%
1994 691 524(75.83) 340(49.20) 321(46.45) 158(22.87) 24(3.74)
1995 815 625(76.69) 403(49.45) 459(56.32) 166(20.37) 59(7.24)
1996 897 660(73.58) 484(53.96) 568(63.32) 144(16.05) 86(9.59)
二、农业院校“并轨”招生后出现的问题
高等农业院校“并轨”招生后,与其它工科院校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录取志愿率提高,但生源质量下降。“并轨”后报农业院校志愿率的提高,不能说明生源好,新生质量高,考生愿学农。这仅仅足国家政策的倾斜,即加分录取的结果。1996年,我校招生的25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地对报考农业院校考生加分录取,有些省加20分,有些省加到30—40分以上,以鼓励学生报考。这样,农业院校录取分数与其他类院校存在差距,将影响农业院校的教学和教育质量。
2.贫困生与特困生的比例偏高,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我校75%以上学生来源于农村,对于刚解决温饱且经济并不富裕的大多数农家子弟来说,考大学不容易,上大学更不容易。据统计,1996年新生中,贫困、特困生比例占到25%以上,相当部分学生是贷款或借款上学,有的学生一日三餐以馒头夹咸菜为主,有个别学生冬季一床被子铺一半盖一半……,由于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给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3.报考专业出现反差,传统农科专业招生数量进一步减少。“并轨”招生后,毕业生将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那么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就比较慎重。就我校1996年农科专业与非农科专业报考志愿,农科专业报考第一志愿率为52.9%,调节志愿率为22.4%;非农科专业第一志愿率为72.9%,调节志愿率为10.3%,非农科专业志愿率远高于农科专业志愿率(见表2)。有个别传统农科专业如兽医、畜牧等专业几乎无人报考,专业生源竞争力很差。然而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事实说明,这些专业社会不但需要而且需要量很大。但是,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目前存在的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不够,以及学生对农业的社会需求认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等,影响着考生的报考,这将会引发传统农科技人才匮乏。
表2 1996年本科专业新生志愿统计表
学 科
招生数 第一志愿 调节志愿 第一志愿率 调节志愿率
人数 人数 (%)(%)
农科类 429 227 96 52.922.4
非农科类
468 341 48 72.910.3
合计
897 568 144 63.316.4
4.“并轨”招生相对减少学校办学收入,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农业院校,在未“并轨”时招生计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调节计划,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并轨”后按国家招生政策,即“农科专业免收学费,非农科专业收费将参照当地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标准执行”。在同类专业收费标准中,我校只能按规定取低线执行,以吸引学生报考。这样将给学校带来经费上的困难,若国家不绘予足够的财政补贴,将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
三、对策与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轨”招生改革也不例外。面对农业院校“并轨”招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国家应积极调整政策和投入,保证招生改革顺利进行。
1.国家应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保证“并轨”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因免收和少收学费而造成学校收入的差额,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补足。
2.因“并轨”出现的生源质量差,甚至生源不足,应从招生政策上给予照顾,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近几年来,我校单独招生范围扩大,有利于保证生源质量,有利于人才通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等。因此,面对农业院校“并轨”后的生源问题,应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扩大农业院校单独招生的范围,提前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
3.学校应加大教学及管理改革力度,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因为,“并轨”招生决定了学生缴费上学和毕业后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学校应在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分制及修业年限等方面尽快改革与完善,使学生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修完全部课程,有足够时间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各方面能力培养与锻炼,以适应社会需要。
4.完善学生的资助体系,保证家境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资助学生:一是提专项奖学金:二是减免学杂费;三是争取社会、企业及个人设立助贫奖、定向奖等,加大资助力度;四是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使学生既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又获得相应报酬;五是发放困难补助;六是进一步完善贷学金制度。通过这些途径,可基本解决贫困,特困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5.应根据农业教育特点和农业及农村对人才需求,妥善处理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招生改革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农业院校毕业生不象工科院校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所创效益直观,加之他们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县级以下基层单位。而从目前现状看,一是基层单位因经费、编制等问题不愿接收毕业生;二是因基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毕业生也不愿到农业基层工作。所以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完善。在目前市场机制发育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国家应利用就业政策、就业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及大学生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单位,引导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就业。同时,对农业科技人员也应立法保护,就象《教师法》一样,从法律角度保证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利和工资待遇,以吸引更多考生报考农业院校。近两年在考生中出现了报考师范院校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6.应加大对科教兴农战略的宣传和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情况的宣传,使考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农业观,热爱农业,报考农业院校并献身农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