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过渡的几个问题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过渡的几个问题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论述普通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关问题,着重指出转轨的途径应是“三优”“四建”“五结合”。

关键词 普通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不仅向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下达了庄严的任务,而且为教育管理研究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认清“转轨”的性质,把握“转轨”的关键,探索“转轨”的途径,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转轨”的性质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虽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但并不是从一极向另一极的钟摆式的反向逆转,而只是航向的调整,范围的扩大,要求的提高,是我国教育改革、教育政策的深化和延续。

“应试教育”是一种年代久远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时期走向高潮。它对于缓解广大人民的文化饥渴,填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文化断层,迅速造就和提供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冷战时期世界性军备竞赛的结束和新一轮的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赛的开始,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切有识之士都认为:21世纪的综合国力较量,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较量,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较量。为此,美、日、法等国纷纷就“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制定对策,教育改革成了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在为景山学校题词时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地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进一步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规范了内容。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光辉体现。

当前所进行的“转轨”工作,就其意义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思想转变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和水平,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前途,因而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感责任的重大,不遗余力地做好“转轨”工作。

二、“转轨”的关键

一切转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对于促进“转轨”,具有突出的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涵盖范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把应试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它至少包括以下8种因素: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际素质、自学素质。这8种素质在个体的人身上,既紧密联系,互融互补, 又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强调或者刻意培养某一种素质,其他种种素质的成长,必然受到遏制和削弱。比如:普通中学片面强调升学,就会忽视能力和实践活动;职业中学片面强调就业,就会忽视学科知识和智力培养;而德育和美育,因为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则总是在虚化或放弃之列的。所谓“高分低能”,所谓“有才缺德”,所谓“力不从心”,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谓“语言的长子,行动的矮子”等等,大多是描绘素质畸形发展现象的。这种素质的畸形发展,于我们的事业是非常有害的。

逐级应试,是我国千百年来遴选人才的主要途径,可操作性强,对于检查文化素质状况来说,可信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它摧残人才的另一面。如果用它来考察人才的整体素质,或者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单一目的的教育模式,从而取代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就失之偏颇了。正确的作法是:把应试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做到升学、就业、育人三不误。

其次,要认识素质的先天差异和形成特征,在进行后天培育的同时,努力开发先天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成熟和发展。

教育学上所说的素质,指的是先、后天共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稳定的素质,一般在“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这一双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所谓外因内化,是指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学、考试、观摩、领悟等等,向个体身心转化;所谓内因外化,是指人的天赋、潜能,由于某种刺激,如机遇、境况、兴趣、情感等等,向外转化为个体的基本品质。仅有良好的先天禀赋,没有后天的点化、激励、培育,潜能就会萎缩、泯灭,不可能发展成为个体人的素质。北宋神童方仲永“泯然众人”,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一般性的没有针对性的后天培养,虽然也能够使教育对象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但也不可能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素质。

科学实验证明,潜能广泛存在于个体之中。受到开发、得到发展的潜能,只占该个体实际拥有的潜能的极小一部分,而且,潜能在个体中的存在状况也极不平衡。有的人长于逻辑推理,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指挥,有的人长于实干……如果让华罗庚长期卖米,陈景润长期教书,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如果让韩信漂没于屠市,刘邦老死于乡党,其结果又会如何呢?

甚至,有的人的先天潜能呈单一状态,浑浑噩噩,形同白痴,而一旦得到开发,就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如荷兰画家梵高,瑞士画家葛菲曼特,就是人们所常说的“白痴天才”。从伟大到可笑,相差只有一步。我们能掉以轻心吗?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既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有着共同的需求;又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在天资、禀赋及心理特性上,有着差异,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后天培养的同时,特别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使在校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现,得以发挥,得以培养,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成熟和特长的发展。

三、“转轨”的途径

首先,要优化管理体系,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转轨”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

1.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素质目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学校应订有“三年总目标”和年度具体目标,年级和班级应订有该学段的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和学年、学期具体目标,逐层负责,落实到人,推动校园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以保证学生基本素质的均衡发展。

2.建立教育、教学、服务三点一面的工作体制

学校没小事,处处是教育。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面。要造就一支有头脑、有能力、有干劲的干部队伍,一专多能,一职多责,使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协作,形成一股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合力。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依靠和配合当地政府和治安部门,治理学校外部周边环境;依靠和指导共青团、学生会和师生中的文体骨干,完善校园文化;巩固和发展共建单位和校外教育基地,培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文化圈,切实优化育人环境。

4.建立新的考评标准和评估方法

以新的质量观为导向,改革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种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行政值班制度、听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制度等等,从严治校、治教、治学,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试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1.调整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

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程则包括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活动等等,均纳入课表正规安排。

重视语、数、外等工具性基础学科,强化道德、劳动、审美、行为养成等基本素质教育,保证德育质量;同时开设劳动课、分流课,使不能升学的毕业生作好参加劳动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准备。在毕业年级,分设普通班和职业技术班。普通班加强中学文化课程的学习,职业班则增开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课程,以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适当调整语文、政治、外语的授课内容,精减课外作业。编写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地方教材,劳技课要根据地方需要设置工艺制作、动植物培养等特色内容。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际操作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开发智力与发掘潜能相结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有,促进个性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着力。政治思想素质是整个素质工程的主干工程,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

3.因材施教,触发内发性学习动机

所谓“因材施教”,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总体素质上得到全面培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在天资、禀赋上的差异。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伯乐”,在进行整体素质培养的同时,给那些未来的“千里马”以足够的草料、营养和运动,以免它们过早地因为知识饥渴而发育不良。

在教学过程中,要执行“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的原则,在作业、练习、反馈的过程中,要执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原则,使不同资质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受到最优的培养。

引发兴趣,调动学生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必要的。兴趣是天才的摇篮。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爱好,在“爱好”的基础上培养“特长”,在“特长”的基础上发展,培育完美的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

第三,优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在学校,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客体,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所有的教育过程,都要充分利用外因和内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所有教育效果,都有赖于学生的主动介入而实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会有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

1.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广阔天地,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树立主体意识、培育自我的优良导体。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现才华的舞台。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有:

思想教育型,如团日、队日、报告会、主题班会;

学科型,如各科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等;

文体活动型,如歌咏队、舞蹈队、运动队、演说、演出活动等;

社会实践型,如参观、郊游、野营、拉练、联欢、宣传、义演义卖、社会服务等。

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得笨拙不堪的,也可以在全方位开展的课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锤炼文才、口才、公关才能、组织才能、竞技才能、表演才能、应变才能、合作才能等等,生龙活虎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2.激励竞争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竞争意识是现代生存意识和现代发展意识的综合体现。一些学生的特异潜能,往往出其不意地在竞争过程中显现甚至爆发出来。

奖励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社会竞赛,鼓励学生在各种公开场所展现自己的特长,对于已经取得了公认成绩的尖子生、特长生,各种竞赛活动的优胜者,要给予奖励,以培育竞争意识的健康成长。

挫折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批评、打击、困难、危险、失败,对于锤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社会有时是充满风景的海洋,容不得温室的花朵。勇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善于战胜困难,摆脱危险,敢于向命运抗争,在失败中崛起,是竞争意识的深层体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素质。

不过,我们在进行激励或者挫折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适量和适度,走向反面,就是狂妄或自卑,我们决不可以粗心大意。

3.发扬敢于负责的精神,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们面临的21世纪将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和信息将越来越多,世界将越来越小,人类将不得不走出家门、国门,走出愚昧、封闭和困惑,来联手解决地球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可想象,一个漠视自身存在价值的学生,会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存在。

敢于负责,首先要敢于对自己负责,要强化主体意识,珍惜自己的生存价值,自知,自尊,自信,自立,自制。在这一基础上,学会开发自己,建设自己,包装自己,表现自己,评价自己,改进自己,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把自己锤炼成为能够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其次,还要敢于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历史负责,也就是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展望世界,主动地肩负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在无私奉献中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标签:;  

关于素质教育过渡的几个问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