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四川 射洪 629200
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以及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年收治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4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分组治疗之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功能恢复分级情况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经6min步行试验,观察组为(413±18)m,对照组为(359±24)m,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3.6±5.1)%,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9.2±2.3)%,则步行试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在治疗过程中传统常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不如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而且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心肌功能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体药理学机制是,通过抑制HMG-CoA的竞争性,有效的阻断内羟甲戊酸代谢,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反馈性刺激肝细胞,增强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与数量,提高胆固醇的清除率[1]。此外,他汀类药物也可以有效的抑制肝脏载脂蛋白B-100的合成,降低脂蛋白和富含甘油三脂的合成与分泌,同时具备抗血栓形成,调节血脂的作用,控制解除心力衰竭血脂相关危险因素[2]。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年收治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比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年收治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之后,观察组64例患者,其中男29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1.2±12.7)岁,女35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2.7±11.7)岁,观察组患者病程1~15年,平均(8.2±2.7)年;对照组64例患者,其中男34例,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62.1±11.8)岁,女30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1.4±12.3)岁,观察组患者病程2~14年,平均(7.9±2.6)年。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所选取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患者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无癌症、无严重肾肝脏疾病;③所选取患者心功能分级II~III。排除标准:①重症感染病患者,心脏瓣膜病患者应予排除;②高血压危象、反复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肾肝脏疾病患者应予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标准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胆固醇受体拮抗剂、强心苷与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结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1次/d。
1.3 评价指标?
1.3.1心功能分级 对心功能分级采用NYHA分级的办法,分为4个等级,其中有Ⅰ、Ⅱ、Ⅲ、Ⅳ级。Ⅰ级代表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没有心力衰竭的现象,Ⅱ级代表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有心力衰竭的情况,如乏力、呼吸困难等,Ⅲ级表示低于日常活动的情况下存在心力衰竭的现象,Ⅳ级表示休息时存在心力衰竭的现象。?
1.3.2 射血分数 使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查,检查出患者的左心室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再通过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左心室的射血分数。
1.3.3 6min步行实验 安排患者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进行步行,步行的距离为30.5m,并做好标识。6min后对患者的步行距离进行测量和统计,实验2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技术资料使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实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6min步行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6min步行实验中,患者步行距离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6min步行实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经统计学分析,组内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2 试验与射血分数结果 步行试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一种复杂性很高的病症,大多数的患者多为心脏病晚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射血能力下降,左心室较为充盈,同时还存在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分泌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素受体激活的现象,还存在着氧化损伤和炎性因子释放的情况[3],这些综合因素导致患者心肌细胞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死亡,从而导致心室重塑增加,进一步的造成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排血量降低,其肾脏血流量减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导致心肌的收缩能力不断增加,心肌代偿作用增加,与此同时,患者血管紧张素2受体增加,出现了细胞及组织重塑[4]。而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也有明显升高,会导致心功能损伤日益加重,导致心室的纤维化和心室扩张,引起心脏泵功能衰竭。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心力衰竭进展,降低病死率[5]。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优势主要有四点:①能够改善患者心肌细胞肥大,主要是因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含量,而胆固醇的含量和心肌功能有一定的联系,胆固醇的含量越高,对患者的心肌功能影响越大,所以他汀类药物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肌细胞的功能;②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促进心肌细胞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左心室射血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他汀类药物能够充分的调动骨髓血管肝细胞的活力和能力,以促进侧支循环形成;③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含量,改善患者心肌舒张和收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他汀类药物改善了患者的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直接促进了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④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改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min步行实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缺血心肌。
但也有临床研究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会降低患者辅酶Q10,而辅酶Q10与运动耐量和氧化应激状态均有关,当辅酶Q10降低时,患者运动耐量会降低[6]。而他汀类药物还会减少血浆脂蛋白水平,导致血浆脂蛋白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凝固清除作用减少,引起炎性水平的间接上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他汀类药物使用不当,还会导致低胆固醇的发生。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受能力,并提高其左心室射血分数。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的影响,使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孟凡强.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3):6-8.?
[2]徐利霞.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48-249.编辑/成森
[3]范兴祥.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淮海医药,2013,31(2):125-127.?
[4]许妙红.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3,22(11):82-83.?
[5]孟凡强.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3):6-8.?
[6]梁海秋,蒋桂平.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92-193.
论文作者:许海彬 李秋儒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类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肌论文; 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