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盟[1](2018)在《济南创意市集的空间实践和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创意市集是当代生活中的一种新现象,是艺术与生活相交融现象在当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同时也是带有经济属性和社会交往属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现代城市中,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满足城市人生理交往和心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寄托。然而在一些文化活力匮乏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和发展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济南创意市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案例,从市集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使用者三个主体所进行的空间实践活动,考察此类创意文化空间的景观营造,传播行为和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此类现代城市创意文化空间对现代城市中的人群带来的社会关系重构。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笔者在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对象、问题及方法。第二章是概念阐释及文献综述,由于飞鸟市集作为济南市创意市集文化空间的典型,既有普遍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本身涵盖了公共文化空间,空间及传播,创意市集等需要具体界定的概念。中外文献中对此研究较为纷杂,作者通过梳理,选择了与本文研究对象密切相关且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对这类空间活动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实地观察、亲身参与、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讨论和研究了组织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三大主体进行的空间实践和传播,并总结出三大主体在这一文化活动中的传播路径和效果。在对创意市集文化空间的管理和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权利纠葛进行研究,探寻公共文化空间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以及空间内社会关系的重构。最后对“创意市集”的广阔前景进行了讨论。
汪为[2](2017)在《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研究(1912-1928) ——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近代天津警察制度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近代警察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示范性。近代天津警察既是清政府新政的实践产物,也是天津租界区各国警察体制移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近代天津社会发展对于制度变革的需要。1902年,联军在归还天津时,以清军只能在距津20里外驻兵为条件,如何在不驻军的情况下维护天津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成为关系到津埠乃至京都安危的重要问题,近代天津警察制度即在此契机下被创建。在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建设下,天津警察在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上很快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清政府将之作为典范在全国推广,直接推动了全国警政建设的步伐。进入民国以后,受时代影响,天津警察对全国警政的影响不如清末时期那么鲜明、深刻,但历任政府及警察当局并未停止对警察制度的完善,警察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警察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现有关于近代天津警察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末建警时期,对北洋政府时期关注不足,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民国时期四大报刊之一的《益世报》作为主要史料来源,更加注重非官方史料与官方史料的相互印证。该《益世报》虽有宗教背景,却非宗教性刊物,创办人雷鸣远及其他核心报人始终立场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当局不公正的政治行径,《益世报》也因之声名鹊起,成为与《大公报》比肩的津门大报。该报对天津警察的记述内容丰富、立场客观,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基于该主要史料,本文把近代天津警察还原至当时的历史境况中,试图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一社会剧烈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对天津警察自身建设、多重职能及其社会作用进行剖析,以了解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时代特征,明晰其社会角色,并探明这一时期天津警察在近代天津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相较于清末初创期的辉煌,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的发展虽稍显逊色,亦因时局动荡遭遇了发展的黯淡期,但依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全国依然处于较先进的水平。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扮演着复杂的历史角色,承担着多重职责,不仅通过打击违法犯罪、维持经济秩序、控制民众政治自由等方式加强了社会控制,亦将市容、路政、卫生等市政管理及整肃社会风气、发展慈善等社会改良纳入了职责范围。究其原因,既是政治生态影响使然,亦是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这一时期天津警察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首先,天津警察当局通过完善组织机构设置、转变执法理念、加大法治建设、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了社会治安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天津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次,警察市政管理职能的行使进一步改变了天津地方行政管理与城市管理职能相统一的局面,警察当局的警区设置及其对城市的多方位管理为之后天津市政机构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再次,无论是天津警察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还是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干预,对改变民众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民众公共意识、改善社会风气皆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在近代天津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正项效应。
鞠梦[3](2016)在《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核心。它以血缘为纽带,世系为原则,通过自卫生产、祭祖拜先、家规族训、赡贫济弱等方式对传统基层社会民众的生存、凝聚、教化、自治、互助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祖先的认同、崇拜和祭祀则是宗族维护其价值判断,建构家族记忆和宗族秩序的有效手段。宗族祭祀是最具民间性、草根性和乡土性的民间信仰文化,同时它也反映着宗族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作为集体表象、祖先记忆和宗族文化认同的标志,宗族祭祀习俗的变迁最直接的表现出现代化和城镇化施加于传统乡土社会的影响。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为研究对象,以当地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化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为背景,通过对该习俗时空域变迁的描绘和分析,探究其仪式精神与乡土情感的变化脉络。借由对该习俗发展现状的观察与研究,明晰宗族文化及其祭祀传统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由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引入,着重分析了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切入视角、探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田野地点四季青村的自然及人文情况,并对研究对象许氏宗族的谱系、婚姻制度、社群组织等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第二章围绕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及其所处的时空域展开论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许氏宗族对原有祭祀习俗的传承、改造和许氏家庙、家族墓地所承载的家族祭祀传统、祭祀心理,祭祀观念伴随时空变迁而发生变化的问题。第三章在参与观察一场家族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代许氏宗族祭祀仪式中出现的变异。摘取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祭文、立碑、散胙和集资,分别讨论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深厚情感。第四章就祭祀习俗的内涵和意义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家族记忆”的创造主体、创造缘由、改造方法及互动方式等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然后选用“理想状态”, “现实情况”, “解决方案”的逻辑链条将“家族秩序”的话题串联起来,借助观察和访谈得来的一手资料,对家族祭祀习俗在其家族权力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予以总结和辨析。结论部分明确指出城镇化与乡土传统再发明之间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将宗族视为乡土文化的主体,强调文化变迁中传统力量与新力量的共通与共融。
赵金坡[4](2011)在《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刘武[5](2009)在《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服务和物品的区别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进行了补充,明确区分了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在生产和提供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仅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足以揭示公共服务的本质,还应增加有/无形性这一维度来区别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在借鉴国内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服务领域分类的设想。并重点选取政府服务类、医疗卫生类、教育类、公共交通类、社会保障5个类别的5个行业进行研究。论证了构建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我国目前公共服务接受满意度测评的特点与局限;分析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前置因素和后向结果,初步建立了行政服务、医院患者、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就业服务5个行业的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这些模型既有共同的结构变量,又内嵌具有行业特点的质量因子。本文采用大样本抽样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在辽宁省义务教育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中采用RDD随机电话拨号技术,减少了抽样误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实际调查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较好。在分别对5个行业满意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的一般模型,并对模型应用提出具体建议。本研究初步证明了顾客满意度理论及其测量模型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得出的各行业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可以作为评估各公共服务行业和单位服务绩效的指标;所建立的各行业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模型可以为政府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公共交通、就业服务等部门的服务改进提出战略性建议,也可以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模型积累经验。经过验证后的各公共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除就业服务满意度指数模型外,其他模型各结构变量中感知质量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最大;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顾客承诺→顾客忠诚的路径系数均为接近1的正数,说明满意度的确对这些变量具有较重要的正向影响。顾客期望和组织形象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同行业模型有必要设定具有本行业特点的特殊质量因子,这些质量因子对的感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揭示各行业公共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计算得出各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及排名可以反映各部门绩效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辽宁省和沈阳市各公共服务行业的顾客满意度水平总体偏低。
雨虹[6](2000)在《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文中研究说明厨有臭败肉,商有忘义徒;劝君惜贵体,当为幸福事。——题记
黄馨[7](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二、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创意市集的空间实践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田野调查法 |
1.4.4 文献研究法 |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综述 |
2.1 创意市集的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创意市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创意市集与空间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3 关于创意市集与传播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济南“飞鸟市集”中各主体的空间实践和传播 |
3.1 空间组织者 |
3.1.1 组织者的整体策划与传播 |
3.1.2 尺度的减小与空间的有效性 |
3.2 空间参与者 |
3.2.1 创意市集的景观制造 |
3.2.2 市集摊主的个人传播 |
3.2.3 市集摊主在空间内的人际关系重构 |
3.2.4 市集摊主在空间内的权利关系重构 |
3.3 空间使用者 |
3.3.1 创意市集使用者的媒介印象 |
3.3.2 创意市集对使用者的情景意义 |
第四章 创意市集在城市空间构建中的意义 |
4.1 创意市集的内容生产 |
4.1.1 济南创意市集的符号化表达 |
4.1.2 创意市集与济南的城市空间审美 |
4.1.3 创意市集中空间对创意的再孵化 |
4.2 创意市集作为城市空间的经济效应 |
4.2.1 济南创意市集的长尾效应 |
4.2.2 济南创意市集的品牌效应和文化产业 |
4.3 创意市集作为城市空间的权利与关系 |
4.3.1 创意市集的文化知沟与新型职业 |
4.3.2 创意市集中的社会关系重构 |
4.3.3 创意市集的空间运营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 着作类 |
2. 期刊论文类 |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 |
附录1: 采访大钢——组织者 |
附录2 :采访大纲——摊主、市集参与者 |
附录3: 调查问卷——摊主 |
附录4: 调查问卷——消费者 |
附录5: 媒体宣传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研究(1912-1928) ——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2 概念与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警察”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1.3 既往研究回顾 |
1.3.1 20 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1.3.2 20 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资料概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难点 |
1.6.2 创新点 |
2 近代天津警察制度的发端 |
2.1 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渐趋失灵 |
2.1.1 清前中期天津社会管理与控制概况 |
2.1.2 开埠后的城市发展与减趋失控的社会 |
2.2 都统衙门的管理与租界巡捕的示范效应 |
2.2.1 都统衙门的划区而治 |
2.2.2 都统衙门的城市管理及巡捕的示范效应 |
2.3 袁世凯对天津的治理与巡警的创立 |
2.3.1 扩充警力 |
2.3.2 拓展警察职能 |
2.4 小结 |
3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制度的发展 |
3.1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发展状况 |
3.1.1 政局动荡与专制统治的加强 |
3.1.2 风气丕变与社会改良的推进 |
3.2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制度的发展 |
3.2.1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
3.2.2 加强警察教育与培训 |
3.2.3 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执法实效 |
3.3 小结 |
4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与社会控制 |
4.1 治安管理:维护公共安全秩序 |
4.1.1 缉捕弹压、清除“匪患” |
4.1.2 户籍管理与人口控制 |
4.1.3 规范交通管理 |
4.1.4 清除火患与火灾救助 |
4.2 整顿商业、金融市场:稳定经济秩序 |
4.2.1 调控物价 |
4.2.2 保护商民营业 |
4.2.3 整顿金融市场 |
4.3 监管社会舆论与集会结社:限制政治自由 |
4.3.1 禁“谣言”、控舆论 |
4.3.2 弹压学生与工人运动 |
4.4 小结 |
5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与市政建设 |
5.1 市容建设:规整城市布局 |
5.1.1 管理游动摊贩 |
5.1.2 整肃沿街商铺 |
5.1.3 规范房屋建筑 |
5.2 卫生治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
5.2.1 普及卫生观念 |
5.2.2 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
5.2.3 时疫防治 |
5.2.4 食品与饮品管理 |
5.2.5 医疗卫生管理 |
5.3 路政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
5.3.1 兴修道路、沟渠 |
5.3.2 疏通河道 |
5.3.3 保护道路与植被 |
5.4 小结 |
6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与社会改良 |
6.1 革除陋俗陋习:训导社会风气 |
6.1.1 革除传统陋习 |
6.1.2 取缔不良书画、影剧 |
6.1.3 管控娼妓业 |
6.1.4 禁毒禁赌 |
6.2 助力社会慈善:保障基本生活 |
6.2.1 贫民的收容与教化 |
6.2.2 灾害赈济与难民救助 |
6.3 小结 |
7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评价 |
7.1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的时代特征 |
7.1.1 警察职能的多向度延伸 |
7.1.2 半殖民地城市警政的租界因子 |
7.2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7.2.1 促进了社会治安管理的现代化 |
7.2.2 促动了近代城市管理机构的产生 |
7.2.3 增进了近代天津的社会文明程度 |
7.3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的时代局限性分析 |
7.3.1 社会失序、政治职能强化 |
7.3.2 经费支绌、素质提升受限 |
7.3.3 战争频发、军队扰乱执法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大事记 |
附录B 巡官长警赏罚章程 |
附录C 地方警察局编队规则 |
附录D 警察厅整顿警察规则 |
附录E 警厅调查户籍章程 |
附录F 工程科之新定规章 |
附录G 警厅防疫之条例 |
附录H 警察厅取缔灾民规则 |
附录I 天津警察厅取缔客店章程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
一、仪式理论研究 |
二、社会秩序变迁研究 |
三、文化功能论研究 |
四、社会记忆理论研究 |
五、宗族文化研究 |
六、城镇化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田野地点四季青村 |
第一节 四季青村的环境与生计 |
一、地质地貌 |
二、气候气象 |
三、水文土壤 |
四、物候谚语 |
五、主要生计 |
第二节 四季青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一、从“钟家河”到“四季青” |
二、钟家河的历史 |
三、四季青的历史 |
第三节 村落组织架构 |
一、四季青村的系谱 |
二、婚姻制度 |
三、社群组织 |
第二章 许氏宗族祭祀习俗及其时空域 |
第一节 许氏宗族祭祀习俗及其变迁 |
一、苏州地区的家族祭祀 |
二、许氏族谱中的家族祭祀 |
三、四季青村许氏宗族“今天”的家族祭祀 |
第二节 作为神圣公共空间的许氏家庙 |
一、许氏家庙的实践性 |
二、许氏家庙的表现性 |
三、许氏家庙的丧失 |
第三节 家族墓地与时间感知的断裂 |
一、家族墓地 |
二、时间感知的断裂 |
小结 |
第三章 许氏宗族祭祀仪式及其表达 |
第一节 许氏宗族祭祀仪式的展演 |
一、祭祀仪式之前 |
二、祭祀仪式的展演 |
三、祭祀仪式之后 |
第二节 祭祀仪式中的情感表达 |
一、“祭文”所表达的崇宗敬祖 |
二、“立碑”所表达的族源认同 |
三、“散胙”所表达的感恩先辈 |
四、“集资”所表达的团结互信 |
小结 |
第四章 许氏宗族祭祀习俗的内涵与意义 |
第一节 家族记忆 |
一、家谱的编修与传续 |
二、祭祀传统的理解与表达 |
三、家训与后代教育 |
第二节 家族秩序 |
一、理想的形态 |
二、现实的背离 |
三、传统的重建 |
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一、家族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 |
二、城镇化与乡土传统再发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研究调查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清单 |
附录三 资料搜集清单 |
致谢 |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二、已有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理论工具 |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师教育发展及农村中师毕业生群体特征概述(1979-2009) |
一、恢复调整中的中师教育(1979-1984年) |
二、繁荣时期的中师教育(1985-1991年) |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师教育(1992-1998年) |
四、过渡与转型时期的中师教育(1999-2009年) |
第二章 加入者:为什么选择中师 |
一、家庭与个人选择的背后 |
二、政策对选择中师的影响 |
第三章 受业者:中师所给予的 |
一、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 |
二、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 |
三、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 |
四、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 |
第四章 坚守者: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 |
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
二、乡村学校生活 |
三、婚恋与社会交际 |
第五章 背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 |
一、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理由 |
二、从背离到被背离 |
三、一项关于中师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 |
第六章 后继者:竞争中的迷惘 |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生 |
二、本科院校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 |
结语:谁是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 |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
二、研究发现 |
三、期待 |
附录 |
附录一:本研究重要采访活动 |
附录二: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中师毕业生"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三:口述资料样本 |
附录四: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
附录五:中师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调查表 |
附录六:湖南省祁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90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 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
参考资料和文献 |
后记 |
(5)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实际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顾客满意度指数研究和应用 |
1.3.2 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研究的发展 |
1.3.3 中国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5.1 应用顾客满意度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
1.5.2 建立了政府服务、医疗服务等5个领域的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 |
1.5.3 建立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一般模型 |
第2章 公共服务与服务接受者满意度 |
2.1 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 |
2.1.1 服务与物品的区别 |
2.1.2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区别 |
2.2 公共服务领域 |
2.2.1 美国的公共服务领域 |
2.2.2 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 |
2.2.3 本研究界定的公共服务领域 |
2.3 顾客满意度 |
2.3.1 顾客满意 |
2.3.2 顾客满意的特点 |
2.3.3 顾客满意度 |
2.4 顾客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2.4.1 顾客期望 |
2.4.2 感知质量 |
2.4.3 组织形象 |
2.4.4 感知价值 |
2.4.5 感知公平 |
2.4.6 顾客信任 |
2.4.7 顾客承诺 |
2.4.8 顾客忠诚 |
2.4.9 顾客抱怨 |
2.5 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 |
2.5.1 公共服务接受者 |
2.5.2 服务接受者满意度与公共服务绩效 |
第3章 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模型 |
3.1 行政服务中心满意度指数(CPSSI)模型构建 |
3.1.1 CPSSI模型的特殊性 |
3.1.2.构建CPSSI模型的思路 |
3.1.3 主要研究假设 |
3.2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
3.2.1 量表设计 |
3.2.2 调查样本和调查过程 |
3.3 数据处理和研究结果 |
3.3.1 量表信度检验 |
3.3.2 描述性因子分析 |
3.3.3 分析结果及发现 |
3.4 CPSSI模型检验 |
3.4.1 模型拟合度检验 |
3.4.2 CPSSI模型结构变量分析 |
3.5 小结 |
3.5.1 研究结论 |
3.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章 医院患者满意度指数模型 |
4.1 概述 |
4.2 中国医院患者满意度指数模型(CPHPSI)的构建 |
4.2.1 医院患者满意度指数模型(CPHPSI)的研究假设 |
4.2.2 医院患者满意度指数模型(CPHPSI)构建 |
4.3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
4.3.1 患者满意度量表设计 |
4.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
4.4 数据处理和研究结果 |
4.4.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2 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4.4.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
4.4.4 沈阳市医院患者满意度指数 |
4.5 小结 |
4.5.1 研究结论 |
4.5.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4.5.3 研究结论应用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议 |
第5章 义务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学校形象 |
5.1.2 感知质量 |
5.1.3 感知价格 |
5.1.4 顾客信任 |
5.1.5 感知公平 |
5.2 量表和问卷设计 |
5.2.1 小学教育顾客满意度开放式问卷设计与调查 |
5.2.2 初中教育顾客满意度开放式问卷设计与调查 |
5.2.3 最终的指标体系 |
5.3 正式调查设计与实施 |
5.3.1 调查对象甄选 |
5.3.2 号码池生成 |
5.3.3 调查执行 |
5.4 调查数据分析 |
5.4.1 小学调查数据分析 |
5.4.2 初中调查数据分析 |
5.4.3 义务教育顾客满意度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城市公交服务乘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6.1.1 乘客期望与感知质量的关系 |
6.1.2 乘客期望与乘客满意的关系 |
6.1.3 感知质量与乘客满意的关系 |
6.1.4 组织形象对乘客期望、乘客满意和乘客忠诚的影响 |
6.1.5 乘客满意,乘客信任、乘客承诺与乘客忠诚的关系 |
6.2 问卷和量表设计 |
6.2.1 开放式问卷调查分析 |
6.2.2 问卷设计 |
6.2.3 量表设计 |
6.3 正式问卷调查 |
6.3.1 抽样方案的制定 |
6.3.2 正式调查过程 |
6.4 调查数据分析 |
6.4.1 样本特征 |
6.4.2 量表信度检验 |
6.4.3 描述性分析 |
6.4.4 乘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6.4.5 结构方程模型及研究假设的检验 |
6.5 小结 |
第7章 就业服务满意度指数模型 |
7.1 就业服务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
7.1.1 就业服务满意度模型的改进之处 |
7.1.2 模型的研究假设 |
7.2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
7.2.1 量表设计 |
7.2.2 调查过程 |
7.2.3 量表信度检验 |
7.3 分析结果及发现 |
7.3.1 样本特征 |
7.3.2 描述性分析 |
7.4 子模型拟合度及研究假设的检验 |
7.4.1 子模型拟合度参数检验 |
7.4.2 两个子模型及其研究假设的验证 |
7.5 就业服务满意度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7.5.1 CESSI模型的样本数据 |
7.5.2 CESSI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
7.5.3 CESSI模型拟合度检验及研究假设的验证 |
7.6 模型比较及就业服务满意度指数分析 |
7.6.1 CESSI模型与ACSI模型的比较 |
7.6.2 沈阳市各就业服务机构顾客满意度指数得分 |
第8章 结论 |
8.1 引言 |
8.2 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的一般模型 |
8.3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沈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3 义务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公交乘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5 就业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7)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创意市集的空间实践和传播研究[D]. 王海盟. 山东大学, 2018(12)
- [2]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研究(1912-1928) ——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D]. 汪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3]四季青村许氏宗族祭祀习俗研究[D]. 鞠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4]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 赵金坡.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D]. 刘武. 东北大学, 2009(05)
- [6]公民:请为您的生命设防——关于食品质量的话题[J]. 雨虹. 新疆技术监督, 2000(01)
- [7]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